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施了大规模移民战略,尤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陆续向东北派遣30余万日本移民。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从日本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2.
王翠荣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21-130
近代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大量报刊,以"开通民智""联络邦交"为名义,实际上则以文化侵略为目的,主要是为日本武力侵占东北制造舆论。《盛京时报》作为其忠实代言者,自创刊起,便长期霸占东三省的舆论空间,充任"意见领袖"之角色,笼络欺骗了许多东北民众。而以《东三省民报》为首的国人报纸作为先知先觉者,在参透日人报纸的险恶用心后,时常进行议程设置,以犀利的笔锋不断对其实施的新闻侵略加以警示和抵制。尤其是在1924—1925年间,围绕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及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东三省民报》与《盛京时报》展开长时间激烈的笔战,从而充分唤醒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对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侵袭的反抗,可谓开国人媒体抵抗日本新闻侵略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日军为侵占中国东北编造了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其实为虚假谎言。在日本军部的引导和严密控制下,日本主流媒体为配合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实施军事占领,刊发了大量支持对华侵略的言论,其中《读卖新闻》的表现最为突出。一方面,该报通过社论的形式,为日军侵占中国东北的野蛮行径辩护,号召日本国民理解和支持日军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另一方面有选择地报道日本军界、政界、金融工商界、社会团体以及日本普通民众支持对华侵略的言行,极力煽动对华战争情绪。《读卖新闻》的相关报道固然有迎合军部及民众参战热情的趋向,亦说明在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军政当局对华宣传战略方针的逐步确立以及由媒体配合的舆论鼓噪,支持对华战争的共识已经逐步渗透到日本社会各个阶层,并为日本军部继续推动战争进程以及实施舆论统制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读卖新闻》为代表的日本报界逐步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在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考察《读卖新闻》对九一八事件的相关报道,还可以了解这一时期日本舆情与日本侵华战争机器发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管建强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23-137,208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而且对钓鱼岛进行了适度有效的管辖。日本趁中日甲午战争之际窃取中国钓鱼岛的行为,不构成先占,是非法的、无效的。二战期间,日本由于发动侵略战争而承担国家责任。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基础上,同盟国最高司令部作出的第677号指令,限定了日本领土的范围不包括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和钓鱼岛等一切岛屿。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再度重申"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8条的立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以及《中日联合声明》,不仅是构成对日本主权限制的基本文件,也是中国享有钓鱼岛主权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5.
阎静 《学术论坛》2006,(5):43-46
在二战后的美国对外政策决策过程中,国家安全委员会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角色重要。全面解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对外决策中的地位、演变、影响因素及改革,对研究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除占领东北之外,对华北、华中占领区进行了经济扩张与垄断。日本在中国及东亚的扩张引起了美国的关注,美国政府开始策划从经济上进行抵制。1939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政府着手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以抵制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垄断。1940年9月,当日本与德、意正式签订"轴心国"协定后,美国政府宣布了对日本的进一步禁运措施。伴随着中日战争的紧张情势及美国政府的远东政策,引起在华美商的不安。但究竟美国在华企业面对日本日益强大的商业扩张和垄断有何具体回应和采取了怎样的手段,其与美国政府之对华政策有何关系?中日战争时期美国在华企业的经营策略和以往有何不同?过去对于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活动的研究较为不足,且往往将此一时期美国在华企业的形貌冠上勾结敌伪政权的标记,而忽略了战争时期美国在华企业的具体活动情形。本文以美国两大跨国公司:大来公司和英美烟公司作为代表个案,从"企业、政府与中日战争"的联系点,探讨中日战争时期美国在华企业之遭逢。  相似文献   

7.
正2012年8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杜颖女士所著《跨越战后——日本遗孤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一书,读来耳目一新,发人深省,不失为一部关于日本遗孤问题研究的力作。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台了向中国东北大批移民的计划,梦想通过日本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永久的殖民地。然而,当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当局却将大批移民弃之  相似文献   

8.
鲍秋媛 《学术论坛》2004,16(6):53-56
美国的人权观念最早受到"天赋人权"和《独立宣言》的影响。在外交领域内首先涉及人权问题的是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外交,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四大自由"的主张把人权渗透到外交领域。1977年上台的卡特总统正式把人权外交作为一项长期国策。从此以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在全球范围内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美国政府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其推行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公务员制度建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帮助和支持下,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法》。该法于1947年获得参众两院的通过并正式公布,1948年7月开始实施。该法否定了传统的官僚身份等级制度,将公务员的定位由原来的“天皇的官吏(天皇的臣  相似文献   

10.
吉田茂是战后日本著名政治家,在其领导之下日本走上了复兴之路。战前,吉田茂作为职业外交官在中国东北长期任职,谙熟中国事务,其中国政策集中体现在《对满政策之我见》一文中,文章拟对其战前帝国意识即帝国的正统继承意识;帝国的扩张意识;对华的蔑视心态;帝国经营中的经济侵略意识;独占中国东北的所谓满洲意识,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近半个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据1992年2月11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报道,1990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2.9万亿美元。199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日本为22409美元,美国为21818美元,日本已超过美国。1991年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额高达790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名例前茅,日本已成为总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西方  相似文献   

12.
关禄贞,清末爱国民土人土。在东北任职期间,为驳斥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所谓“间岛问题”,作《光绪丁未延吉边务报告》,这是一部为界务而作的官方文献。论述了延吉地区的历史沿革等情况,对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辞海》1984年12月修订本中“本庄繁”条称:“本庄繁(1876—1945),日本战犯.日本兵库县人.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31年任关东军司令官.同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指挥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四省.在东北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屠杀和长期的掠夺.1945年日本战败后作为甲级战犯被捕,后在狱中畏罪自杀.”此释文中,关于本庄繁畏罪自杀地点的介绍,明显有误.实际上,本庄繁还未被盟军方面正式逮捕入狱,便于1945年11月20日自杀毙命于东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2000年到2004年日本外汇市场平衡操作与美国长期利率之间的动态关联和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日本外汇市场平衡操作对美国长期利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且其影响力度沿驼峰形态趋势曲线下降;除资产组合平衡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外,在对美国长期利率受日本外汇储备投资影响而形成的下降规模和时间长度进行解释时还应考虑诸如噪声交易者、从众心理、货币政策立场、投资者信心和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有等因素。通过研究日本当年利用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国债给美国长期利率带来的影响,为次贷危机后面对巨大本币升值压力和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与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日本在盟军远东司令部的主导下制定了《日本国宪法》。这是一部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宪法,其在君主制度、议会内阁制方面深受英国宪法之影响;而在民主意识与国民主权、人权保障和司法制度等诸方面则受到美国宪法的深刻影响。其制宪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价值。考察日本宪法制定过程,探讨其所受英美宪法的影响及其原因,对完善我国宪政体制亦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源于美国宪法有关外交权规定的模糊性,并随宪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二战以来,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渐趋激烈,成为触及美国宪政制度核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初步考察了总统外交权一度膨胀和70年代国会外交权复兴的原因及其对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总统和国会的这种权力之争在今后还将以或激烈或缓和的形式一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何跃  何琍 《学术探索》2001,4(1):47-50
二战后,一批经历过缅甸作战的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和著名史家的专著相继出版,如《史迪威文件》、《史迪威事件》、《史迪威在华使命》、《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中国的纠葛》、《美国十字军在中国》、《中国远征军印缅抗战概述》、《蒋介石秘录》等,这些史料大量披露了中美英在缅甸战场的冲突与分歧.冲突与分歧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研究这段历史的焦点,但很少述及中美英合作的积极作用.本文认为中美英在缅甸战场的合作大于冲突,是一次值得赞颂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两篇天京内讧的洋人报导:一是《裨治文通讯》,1857年1月2日写于上海,刊于1857年1月3日上海英文报《North China Herald》。简又文译作《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纪实》,刊于《逸经》第十七期。一是《麦高文通讯》,1857年1月27日写于宁波,刊于1857年5月9日《北华捷报》;简又文译作《太平天国东北两王内讧详记》,刊于《逸经》第三十三期。这两篇报导,据简又文说;“当时在天京之西人事后报告是役真象”。又说:“其经过有西人报告,至为翔实。”罗尔纲说:“我们要知详细的情况,应该看布列治门和麦高文的记载。”经过两位太平天国史专家的评论,这两篇洋人报导,竟成为叙述太平天国天京内讧的标准记载。是否如此?还应仔细分析。 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是1841年美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的美方翻译,是商人,又是美国驻华公使的助手和替美国侵略者搜集情报的人员。他这篇报导,自称:  相似文献   

19.
伪满洲国出现后,长春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关键。出于伪满国都建设的考量,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规划和法律、法规。出于日本势力在中国东北中心地位的考量,日本划分了军事区域、政治区域和文化、娱乐区域。出于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考量,日本在建设上使用先进的建材,完备城市基础设施。日本企图通过对长春的规划,掩盖其占领中国东北的事实以及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数据,分别估算出1999年后美国投资者持有海外资产、美国国外投资者和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资产的资产所得。相比较而言,美国投资者持有海外资产能获得较高的纯资产所得率。虽然近年来中国持有美国资产数量快速增长,但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纯资产所得率却较低。如果将同样数量的资产转由美国投资者进行对外投资,那么中美投资者所获得的纯资产所得之差便构成了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机会成本"。随时间推移和中国对美国资本输出数额的逐年剧增,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机会成本也在同步增加。中国持有美国资产承受的机会成本既是美元国际地位的体现,也能反映出中国持有美国资产的收益状况,更是中美两国获取对外投资回报能力差异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