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科学构建公共危机治理体系成为理论研究的现实课题,基于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足,应该让非政府组织(NGO)参与到公共危机治理体系中,非政府组织以其志愿谋公益的精神、能够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危机治理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及较强的行动力等优势应该成为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的正常阶段、预兆阶段、爆发阶段、恢复阶段可以分别发挥不同的功能,但当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还存在立法缺失、衔接有缝、自身实力不足、公共信任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政府转变观念,科学设计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社团革命的兴起及治理与善治理念的提出,非政府组织正在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参与和协作力量。要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必须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克服制度性缺陷,在非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提供助力,确保公共危机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社团革命的兴起及治理与善治理念的提出,非政府组织正在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参与和协作力量.要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必须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伙伴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克服制度性缺陷,在非政府组织内部建立完整的危机应对机制,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提供助力,确保公共危机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自治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其独特优势。转型期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面临制度与观念约束、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冲突、内部失序与外部失范并存等多重困境,需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外部治理环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参与型政治文化等途径,实现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逐渐显露,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呈现出高发态势。其应对和处置越来越趋于复杂,仅凭政府的力量已难以应对,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对公共危机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加强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合作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等对策,以实现对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汶川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独自力量不足以应对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的背景下,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探析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特性及其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揭示出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危机管理过程中具有民间性、灵活性、专业性、公平性等显著优势,同时存在法律、制度、资金、文化方面的障碍,提出从政府角度和非政府角度来加强中国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作用的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对公共危机,政府扮演着主导角色。但政府又不能也不必要代替一切,非政府组织有参与应对公共危机,发挥重要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保证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时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从制度、社会和主体三个层次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具有志愿性和自治性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民社会与善治理论是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支持,专业优势、效率优势、资源优势、沟通优势是其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实优势.理论支持与现实优势表明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政府组织的特性,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扮演着政府“助理”的角色,指出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及其面临的困境,从管理主体、社会层面、制度建设上提出发展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西方福利国家危机使非政府组织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改革中的私有化改革使非政府组织具有公共性,从而导致了公共性的扩散。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不同于政府的公共性,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共性有助于公共行政从形式公共性转变为实质公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