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史学生活即人类与"史学"相关的精神生活。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发端和初步发展期,包括史学生活在内的国人精神生活,在这一时期打上了深刻而特有的印记。中国古代史学生活的一些突出特征此时皆已凸显,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中国史学生活首先从这一阶段着手,既是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是"精神生活"研究的深入拓展。除历史鉴戒意识、法先王思想等论题之外,先秦史学生活研究还应包括"故实"观念、历史预参与意识、历史著作的阅读与接受等较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生活化"特性,史学生活也应把视角更多地引向普通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先秦史学生活,有助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殿堂、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编纂思想析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代的变动和进化史观的传播,使清末民初的史学进入新史学时期(近代史学的确立期)。为适应新式学堂的蓬勃发展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编撰体例和指导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成为新史学时期绚丽的风景。文章揭示了历史教科书兴起的背景以及在指导思想和编纂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辽、金史《国语解》是其编撰者所独创的史著编撰形式,体现了《辽史》、《金史》的民族史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其作者把握历史特点的史识。本文分析了《国语解》的史学价值,指出了其在中国史学编撰史中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比较司马迁与王国维对匈奴前史的追溯着手,去揭示<史记>所反映的历史学观念是如何从根本上不同于以<春秋>、<左传>为代表的先秦史书.在帝制儒家意识形态力图迫使史学就范于经学的附庸地位时,司马迁不但用<史记>捍卫了历史学的独立型态,而且突破了此前已有的编年和轶事记录这两大叙事传统,从而为"真正的"中国历史编撰学之形成树立起划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系、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和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于2 0 0 4年4月8日至1 0日在复旦大学联袂举办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史学和比较历史思想”学术研讨会,围绕着历史是什么,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立场的历史编撰,民族主义史学  相似文献   

6.
扬雄作为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史学思想上也颇有建树。他将历史学看成是研究政治培养政治家、叙述事实揭示真理的学问,其功用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提供借鉴。他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时激"和"人事",实际有"正道"和"它道",其动力在于人类的实践尤其是圣贤的意志;历史认识的条件在于认识客体的规律属性即"神"、认识主体的主动属性即"心"和认识媒介的传播属性即"言"书",其目的是掌握历史规律,体验创造历史的自由,其验证标准为儒家思想和历史实践。扬雄讲究的是"与道神之"即按照历史发展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历史方法、将历史人物或历代王朝放在一起的比较对照方法和史学论著编纂的模仿法。政治史学中的游离性、官方史学中的民间性和人本史学中的谶纬性,构成了扬雄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史学以孔子为界,可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孔子以前,史学发展主流以记录为主,可称为“记录史学”,史官是唯一的历史记录者,记录分记言、记事两种主要形式。在孔子以后,史学发展主流以编撰史书为主,可称之为“编撰史学”。“彰善瘅恶”、“取鉴资治”成为编撰史书的指导思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相继形成;史官之中出现了记注史官与编撰史官的分工。中国传统编撰史学有成熟早、著述多、历时久等优点;又有发展缓慢、长期停滞、难以自发地进入更高发展阶级等缺陷。  相似文献   

8.
格雷戈里是6世纪高卢历史学家,著有<法兰克人史>,被后世誉为"蛮族的希罗多德".虽与史学之父并举,然浓厚的宗教成分也造成后世理解困难,误解重重.格雷戈里继承并发扬了奥古斯丁之后教父们的编史传统,以基督教的时空观和宗教逻辑撰写历史,将对人类的普遍关切落实于对个体命运的高度关怀,是基督教伦理在史学撰述上的一次实践.在史学发展进入"后现代"的今天,历史编撰的根基遭遇质疑,重新挖掘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特殊的历史叙事伦理也许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深沉的历史意识、发达的史学理论和生动形象的史学表述形式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文章认为戴名世是一位至今仍未被史学界充分认识的卓越史学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明史编撰,表现出了古代良史所具有的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并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史学批评理论,表现出了卓越的史识史才。戴名世的史传文章是对司马迁、欧阳修在史学表述形式上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把散文本质特征作为理论研究框架,以此为基点来建树散文的二级分类乃至三级分类的研究思路,拓深散文的纵向性研究,在动态中吸收众多的理论成果,扩大散文的研究范围,让散文研究能够四处开花,使研究者能够自由地各论其事,拓展散文研究的思路,促进散文理论的开放性发展,以达到散文研究理论系统性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刑事政策的概念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目前刑法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在界定刑事政策的概念、廓清刑事政策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厘定刑事政策学与其它相关学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刑事政策在方法上要依靠综合治理、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国家责任,并希求引起刑法学方法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关系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性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翻译学既是本体学科,也是关系学科。从关系在语言学研究的沿革和嬗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握关系在翻译学研究中若隐若现的脉络。翻译学研究中的三种范式清晰勾勒出翻译学研究中的关系衍变。从关系论的角度,翻译学研究要考察的是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关系在量上是一切翻译现象的总和,在质上孕育着一切翻译现象的萌芽、胚胎,发展与变化。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关系将凸显出它在翻译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我国当代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苏联实践派美学的引入而在我国开始并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美学,就在于把实践观点引入美学研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点和思维方式,为我们看待美学问题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界。尽管实践论美学离它所要达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审美心理学、审美文化学的研究都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与之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前进而不至于再走回头路。这种综合研究就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文化研究"在文化现实的逼迫和人为的造势中学科化了。相反,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却出现了"解合法化"的趋势。但是,即使是趋于强势的文化研究也取代不了逐渐边缘化的文学研究。它们两者不是包容或更替的关系。文化研究作为学科是必不可少的,但认为它是文学研究者的事情并将其设置于中文系则既是认识的不到位,也是实践所难以胜任的。在文学并没有真的终结的情况下,文学研究的路仍然宽敞。  相似文献   

16.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现象,并引入认知语用学中有关含义推导的最新理论———关联理论对其内容和工作模式加以分析。关联理论的隐喻观是一种兼具构建主义和动态性质的隐喻观,但关联理论并没把隐喻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方向,因而这种隐喻观还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方向。翻译研究必须与文化研究、文化转向相互结合,形成互动。只有让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走出各自的象牙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发挥翻译的强大功能并形成指导翻译实践的宏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土司问题研究正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构建土司学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前土司问题研究应强调历史大视野,因为土司制度的推行、改土归流的实施都是在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大背景下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存在。同时,研究土司制度也要有历代边疆治理的大视野,毕竟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治理边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治理模式。土司问题研究也要力戒泛化,要努力追求研究的深化与创新。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土司学构建的进程。另外,要重视开展土司学构建的理论研究,要注意土司研究社会基本功能的发挥,而尽快组织力量,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启动《中国土司学概论》的研究与撰写则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土司学的构建,并不是土司问题研究的终结,而是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国内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研究成果丰硕,但仍尚有缺憾:第一,针对民族地区最基础的传统手工艺研究的成果较少;第二,重宏观轻个案研究去总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第三,在方法上偏重于文献资料而少田野调查方法进行深入地实证研究。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应加强对民族民间手工艺基础、微观层面的研究,最终达到从点到面、以小见大的目的;第二,应加强多学科合作、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第三,应从各个层面对民间手工艺人这一独特的群体进行全面的研究;第四,可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的实证研究,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创新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公共行政研究深受英美国家的影响,欧洲大陆国家的公共行政研究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进入到我国学者的视野中。研究视域的局限会影响到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通过简要论述法国和德国公共行政的历史塑造因素以及近些年来的公共管理实践,引出两国区别于英美、但又各自不同的公共行政研究范式。法国和德国的公共行政研究给我们如下启示:应加大对欧洲公共行政研究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关注;应从历史-制度的视角来进行我国的公共行政研究;应开拓多元的公共行政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