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求证与直觉智慧--柯勒律治与济慈文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勒律治和济慈不仅创作了不朽的诗歌作品,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文学.柯勒律治的文论系统、完整;济慈的文论,多是片段和随感式的,散见于他的书信中.比较柯勒律治与济慈对想象力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们表面的分歧与深层的契合从艺术见解上看,柯勒律治与济慈殊途同归;从研究方式上看,则一个凭理性求证,一个靠直觉智慧.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济慈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近年兴起的生态批评恰好从自然角度的视角为济慈的诗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对济慈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加以分析,认识济慈生态观的变化发展过程,发掘影响济慈生态观的主要因素,对从更深层次把握济慈的诗歌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贯穿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济慈诗歌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对济慈诗歌中唯美主义美学观和艺术观的肯定。20世纪后半叶新历史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济慈诗歌的政治性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仅把目光聚焦在济慈诗歌的政治倾向上而忽略诗歌中自然因素及其深刻内涵,那同样是有失偏颇的。从生态伦理批评视角来关注济慈作品,我们发现济慈诗歌的审美是一种至高的生态伦理审美,济慈诗歌的政治倾向是包涵着对自由民主渴望,对真、善、美诗歌艺术追求的和谐精神生态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济慈在其短暂一生中真正爱过的三位女性,她的母亲弗朗西丝·詹宁斯,乔治娅娜·威里和范妮·布劳恩,都在济慈的生命史上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济慈母亲对他的爱以及济慈对母爱的回报所产生的恋母情节促使他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因母爱的不完美以及自身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的心理上的自卑感使济慈在所爱的乔治娅哪·威里面前难吐真言。然而,正是这种精神恋的心态与信念使他写出了追求理想爱情为主题的长诗《恩狄米昂》;济慈与范妮·布劳恩甜蜜而痛苦的爱情给了济慈持久的创作灵感。济慈大部分成熟之作正是在长达两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爱中完成的。可以说,济慈的优秀诗篇、诗歌成就是爱情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的新批评派从文本的角度分析济慈的《希腊古瓮颂》 ,而 80年代以来的批评更多地从历史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这篇诗作。文本分析和历史主义的研究在济慈诗歌研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但二者是割裂的 ,各有偏颇。事实上 ,诗歌审美在这里生成于诗歌文本与其历史语境的相互交流与相互渗透。济慈在作品中表达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静止与运动以及真实与美的互动关系 ,并使这种关系通过读者的开放性阐释得以实现 ,从而表明诗歌审美的魅力在于多种关系及因素的交流与创造性的阐释中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学”与“性别”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这一点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作中有最鲜明的体现。济慈本人曾被认为缺少男性气概,而他的诗作也被指认为存在一种“娇气”文风,缺乏力量和魄力。从济慈诗作《无情的妖女》中的骑士入手,考察诗中呈现的三个空间、三种美学与三种男性气质的对应关系,分析济慈“娇气”文风与“消极感受力”创作之间的联系,并结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揭示济慈的男性气质焦虑。  相似文献   

7.
对于济慈颂歌隐喻的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修辞学方法,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对济慈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解读,运用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详细分析和阐释了济慈颂歌中的通感现象,并进一步指出其通感已跳出了传统修辞学范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艺形式,对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济慈颂歌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济慈的颂歌在理性与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通常被认为是济慈天才的最自然、最高超的表达,坦露了他内心的爱与抱负.为实现艺术美的永恒,济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他的写作技巧,在颂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以表达他内心的这种真实.在这个世界上"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是我们知道的,并且应该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