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文 《社科纵横》2007,22(5):140-142
文章结合高等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缺失审美教育的原因,进而在明确审美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基础上阐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强调在坚持审美教育正确价值取向的前提下不断完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拓宽审美教育的渠道,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是我们高等艺术教育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2.
张敬梓  李建群 《阅江学刊》2023,(2):154-161+175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观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需要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括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商品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包括劳动需要和非劳动需要。商品具有两种二重性规定: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质的同一性,即有用性,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量的可比性,即可交换性;另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是指商品具有具体使用价值和具体交换价值,抽象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抽象使用价值和抽象交换价值。商品的这种二重性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即具体需要和抽象人类需要。人的需要赋予商品以价值,其中,劳动需要赋予劳动产品以价值,非劳动需要赋予了非劳动产品以价值;人的需要量是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其中,劳动需要量是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非劳动需要量是非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需要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其中,弥补了劳动价值论两个基本前提的不足之处,并使需要的二重性取代了劳动的二重性,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决定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决定艺术家的问题一直困扰文艺学界。康德成功地解构了这一问题 :艺术家不能决定艺术作品 ,就像艺术作品不能决定艺术家一样。决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是艺术。艺术既不是单纯的认识 ,也不是纯粹的实践 ,艺术归属审美存在。作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本源 ,艺术审美地存在着 ,满足着审美的本质规定并以此另类于人类其他生存活动。作品意味着审美的艺术实现 ,作品的真理在于传达美的理想、传达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5.
文艺价值的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西部分交织而成,具有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四个层次。它们总是相互纠结、融合在一起,整合为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生态环境系统,对文艺价值发挥着整体性的作用。文艺价值由人的需要激发和定向,人的需要又是一定生态环境的产物,从而人的需要构成了文艺价值与生态环境相互联结的中介环节。从逻辑方面看,人对文艺的需要根据人的心理规律呈现为一种多维结构,即超前性需要和滞后性需要、恒常性需要和情境性需要、共生性需要和寄生性需要、有意识的需要和无意识的需要、聚敛性需要和发散性需要;从历史方面看,人对文艺的需要具有五种水平,即实现实践意志的需要、获取感知经验的需要、达到认识再现的需要、宣泄神秘情绪的需要、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何种生态环境有利于文艺价值的发展?作者认为,文艺价值的优化生态环境大致有下列情况:(1)文化转换时期,使人在建构新的文化格局过程中始终处于奋发进取的紧张状态;(2)文化交流的空间转换创造了机遇;(3)文化价值的优化生态环境必须包含大量的新生事物;(4)有时险恶的外部环境,如外族入侵、阶级压迫、内战频仍、国土分裂等,使人产生一种必要的紧张感和激奋感,发生新的转机,燃起新的希望;(5)文艺价值的优化生态环境必须具备允许分歧和竞争、鼓励探索和创新、促进独创性和多样化的文艺政策。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文学的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文学活动从本体论角度看是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主体精神本质的自我实现和确证,主体由此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自由感。文学活动既是个体精神的活动,同时又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由此决定着文学的多重本质和多种关系。如文学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主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与表现以及文学活动的主观精神特性与客观实践品格等。此外,由于文学本体存在与人的本体存在一致。文学观也必与人生观相通。与“独善”和“兼济”两种主要人生取向相对应,在文学观念上也通常有“为艺术而艺术”和“为社会人生而艺术”两种主要指向。  相似文献   

7.
粉碎“四人帮”后的二十五篇得奖小说,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艺术地提出并回答了千百万人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由衷喜爱,充分发挥了文艺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她象一簇昂首怒放的鲜花,与其它文艺百花共同装点着祖国新时期的美好春天,显示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正>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空前迅速地推动着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实践,包括美学观念、审美取向、文艺创造实践等的深刻变化。面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文化大变革,近年来一直徘徊于“低谷”中的中国当代美学,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此,参  相似文献   

9.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2008,2(2):183-187
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问题,从近来学界的有关讨论来看.人们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分歧,这与人们的理论视野不同有关.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理论视野决定文艺观念.比如从审美论的视野,或人生论的视野,或社会历史的视野来看待文艺的特性与功能,包括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其文艺观念往往是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视野看待文艺现象,建构了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观念,并由此说明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功能.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形式,具有反映一定现实关系和思想观念的基本特性,在价值功能上既具有批判性,也具有建构性.文艺作品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现、人生现与价值现,因而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当代文艺研究如何认识理解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性与功能.这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立场和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因对“农民”的重识,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质,这是从政治理论到文艺实践的审美嬗递。在域外理论资源的影响下,不同党派、阶层重识农民阶级性与大众性,展现了对农民的三重发现,即:对农民被压迫阶级定位与参与社会革命可塑性的觉悟,对落后的小农意识与国民劣根性内在逻辑的洞察,以及对农民本位的审美取向与民族国家主体意识一致性的深刻认知。农民的发现不仅使“农民文学”与乡土文学、田园文艺分而论之,构成现代乡土文学的理论自觉,而且也因其差异认知呈现出启蒙理性、阶级革命与世俗民间的不同价值倚重,它与传统乡土文学的互渗、交错、融合,构成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流变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1.
略论当前我国公众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包雷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利益主体根据自身的信仰与需求所采取的思想、行为的走向。人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是由他们对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即由他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系统存在或消亡的意义及其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的理解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转型期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有以下几个变化:从崇尚集体价值观向张扬个人价值追求的变化,从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向多元化转变;从制度决定选择到主客双向选择转变;从单一的服从权力向尊重法律的转变;从审美趣味简单、整齐划一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转变;从提倡节俭到鼓励消费的转变。传媒的文化价值取向,就是传播者在进行传播活动中,通过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不仅对艺术实践而且对艺术评价或审美认知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就网络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而言 ,它需要经历一个内聚和外化的过程 ,其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所有这些 ,都是由网络艺术传播中的互动规律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易传》对中国美学思想具有决定意义的四方面内容:首先《易传》肯定了天地万物具有美的特性,从而默契天真、冥周物理成了审美的出发点。其次,以变易思想为指导,在艺术上强调神思、神妙、神奇的境界。第三,《周易》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旨。第四,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景交融的审美评价,显然来自立象以尽意,来自易象的其志远,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易道深奥几微的特点。作者认为《易传》丰富了《易经》的审美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坚实基石。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是近代以来德意志历史发展的自我显现,由德意志自然、历史、社会、思想共构的德意志文化生态,统摄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历史命运,也现实地决定着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本质特征。德意志由文化立族,新教精神是德意志的民族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理解、生活经验的灵魂。由市民社会孕育、养成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制度等德意志市民文化生态情境,极大地决定了德意志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形态。德意志启蒙思想中的感性确立与美的独立、理性主义调整与价值理性的生成、艺术公共性的建立三大思想情致,是德意志文化生态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6.
一文学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人们关于文艺的起源、范畴和发展的种种见解、论述,还没有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诸如“艺术摹仿自然”说,文艺起源于“人的内部需要”说,艺术起源于“人的外部需要”说等等。他们或把艺术起源归结为“智者”、“贤者”所创造,或归结为人的本能、欲望,或者归结为宗教、祭祀仪式的需要等等。而共同点都是离开了社会生产劳动,看不到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文艺本身的内部规律进行探索,并对各门艺术进行综合考察,突破三十多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的固定程式,另辟溪径,摸索文艺发展的总规律,得出“抽象→具象→抽象”,乃文艺发展主线的总体律动的结论;论证了它的形成及所呈现的特征,与人的审美心理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8.
尽管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但是《讲话》依据中回文艺运动的实践而予创造发展的文艺美学思想却是颠扑不破、弥久常新,显示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首要贡献,就是为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立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最根本的美学导向,并正确地解决了文艺与革命,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规定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政治方向。其次,《讲话》对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审美创造的美学品格做出了精湛论述,深刻地触及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审美本质与艺术规律问题。《讲话》还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功利出发,提出并解决了文艺接受和文艺批评领域中许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构了文艺接受和文艺批评的完整学说,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用字流俗:是俚人耳录而非文人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都同意,从语言中最能见出使用者的风格与个性,用字的字法也是有着风格与个性的。用字如其人,用字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品格情趣,亦即文化素养的总和制约着用字习惯,影响与决定着用字风格。可以说,字中潜藏着用字人的个性。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阶层之中。每个人的个性便共在于所属阶层的总个性中。阶层的共同文化、共同审美情趣,制约着社会圈的用字习惯,标志着阶层的取向标准。择字的偏好反映出不同文化圈的审美情趣,明显的是:文人与俚人(俚俗之人)是各异其趣的,有着不同的用字习  相似文献   

20.
一文艺学方法论应该是多样而统一的方法体系。之所以应该多样,是因为文艺学的对象众多,之所以应该统一,是因为那众多的对象并非彼此孤立,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文艺学的对象总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总体,又包含着诸多因素、诸多方面、诸多层次,这就决定了文艺学方法论不能不是多样而统一的方法体系。文艺学要探讨文艺的本质和特性、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文艺作品、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批评等。而在每一项大的研究领域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文艺的本质和特性而言,要研究文艺和经济基础、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科学的关系和区别,研究文艺怎样反映客观世界和表现思想感情,研究文艺对社会生活有何作用以及作用的特点,研究文艺的审美特性有哪些具体表现,研究不同种类的艺术各自的特殊性等。就文艺的产生和发展而言,要研究文艺的起源、研究文艺发展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研究文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