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刘三姐"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也由此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精品."刘三姐"的"传歌"形式和内蕴使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流变性,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共同性.这不仅成为"刘三姐"传承和延续的原因,也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小经"文字产生的背景--关于"回族汉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回回人先民母语的转变与"小经"文字产生的相互关系问题.回回人的先民在从外来移民转变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即同时操汉语与波斯语的时期,其时代大致在元与明初.目前保存下来的早期回族汉语标本可上推至明初.回回人的"双语时期"约结束于明中期,这时多数回回人已经不懂波斯语,其母语也演变为"回族汉语"."小经"文字的产生当在此后.  相似文献   

3.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战略不管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史上都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新时期,随着"先发制人"战略在国际上的广泛蔓延以及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科学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来"秀"产生的新用法进行了调查.就"秀"在作动词、名词以及形容词的时候,新产生的用例分别作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在考察用作动词的"秀"时,运用了配价语法理论."秀"新产生的用法主要出现在本世纪初,在互联网及现代传媒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灵活地出现在多种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浅析"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结合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对"90后"大学生管理的一些看法,以求为新时期高校加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花儿"和"拉伊"二者当中的"风搅雪"现象,挖掘出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魅力,从而对更加深入地研究两种民歌发挥更为立体的认识作用,也对于我们解读西部文化的多元整合现象具有启发性的认识作用,有利于推动民族杂居地区文化的向心整合.  相似文献   

8.
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丰富内涵,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及应如何加强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壮族社会里,假托汉人后裔(其心理表现即"汉裔情结")的现象十分普遍.岑毓英是近代历史名人,他出身壮家,却自称为汉人后代,并通过编撰族谱、营建祖墓等途径,极力打造"汉裔"身份.他崇尚汉文化.鄙视少数民族,镇压民族斗争,是壮族"汉裔情结"的典型个案.这种情结的产生,是古代夷夏观、正统观、历代朝廷的民族政策、先祖传说及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多维视角审视下,"汉裔情结"具有现实功用,是利益驱动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JL--体格局进程的鲜明例证.  相似文献   

10.
日本社会是一个包含着"甘え"的社会,"甘え"心理在日本尤为显著,因此,日语中的某些表达形式深受其影响.本文拟通过对在日本交际中存在的"あいづち"、"遠慮"和"察し"、省略表达、授受动词、道歉和感谢、职场敬语等表达形式的分析,解剖深深植根于日语表达方式中的"甘え"心理.从而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语中形成这些表达习惯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饶伟新 《民族研究》2005,(6):92-100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2.
电影<英雄>用"天下"与"和平"置换"武侠"主题的同时,也对"侠"精神进行了消解.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西北地区就是陆路贸易的重要枢纽.随着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的倡议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西北地区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篇文章就"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西北地区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北各民族在文化交流、经济进步、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提供了共同繁荣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东突厥斯坦"是殖民主义者为了分裂、肢解中国而提出的政治概念,它既不是民族体概念,也不是民族学概念,与历史上存在过的突厥族和东突厥完全是两个概念.历史上,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从未完全停止过.新疆的历史是由诸多民族和当代民族共同创造的.所谓"东突厥斯坦"理论,违背了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  相似文献   

15.
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先是列强的殖民性扩张,后是大国的数字化霸权、炮舰加"文明",几乎没有给"小国寡民"和"传统社会"留下什么生存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族群"概念在"民族"概念之后进入了许多非英美世界,其能指和所指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社会的习惯,而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对话,让这两个原本富于变化的概念更加复杂.可以说,在不发达社会情愿、不情愿地投入全球大对话的今天,"族群"仍在塑造自己的本土形象.  相似文献   

16.
"枫桥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并引领着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理论上具备"三治融合""三共一体""三化协同"的时代特征,并且能够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基本思路或方式相融合.在实践治理层面上,"枫桥经验"所体现的全面性、代表性、权威性,及其取得令人向往的治理成果,更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为了更好地实现"枫桥经验"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创新,还需要在治理维度上进行"纵向搭梯",兼及"横向撒网";在治理布局上进行"三治融合",并以"自治为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在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进行的"三讲"集中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对领导干部进行的一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是领导干部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三讲"教育是对领导干部的一次全面深刻的警示教育.警示之一是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刻苦改造世界观,才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革命性;警示之二是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只有弄清自己"参加革命为了什么,当官应该做点什么,身后应该留下什么",才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永葆其代表性;警示之三是学习是领导干部的终身任务,领导干部只有把端正学风放在首位,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永葆其先进性;警示之四是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党的团结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批评监督,经受严格的党内生活的锻炼,才能够不断清洗思想灰尘,永葆其纯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回回'民族的文化认同"为主题,探讨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对于汉民族以及伊斯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望对这一民族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唐代前期"河曲"地域各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艾冲 《民族研究》2003,(2):51-60
唐代前期"河曲"地域人口的民族构成包括汉、稽胡、突厥、铁勒九姓、昭武九姓、党项羌、吐谷浑等七个民族,其数量与分布呈动态变化.贞观二十年前,"河曲"人口数量可达180,000余人,其中汉族、稽胡族人口约有50,000人,分布在"河曲"边缘地带,突厥族游牧于"河曲"东半部的夏、胜二州之间以及西北隅,昭武九姓居留在"河曲"西部的灵、盐、夏之间.此后,由于吐谷浑族、党项羌族、铁勒族的迁入,居民数量与空间分布发生新的变化.迄天宝元年,"河曲"地域的人口总数已达750,137人.安史之乱后,铁勒九姓、突厥、昭武九姓、吐谷浑诸族人口相继迁出"河曲",惟有汉、稽胡、党项羌诸族人口仍留居原地,尤其以党项羌人口增长显著,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河曲"地域,成为当地人口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清初刘智伊斯兰哲学名著<天方性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先天"与"后天"的哲学内涵进行了理论探赜,比较了它们与先秦儒家<伏羲图>及宋明理学中的渊源关系,展示了明清回儒"以儒诠经"哲学创新的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