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讽刺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艺术,讽刺诗是源远流长的世界性诗歌体裁.中西方政治、文化及诗歌生态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讽刺诗在文体形态上的巨大差异.中国讽刺诗具有节制宽容的风格,嘲世的较多.西方讽刺诗直接尖锐,嘲人的较多.讽刺风格的差异决定了文体进化的激进与保守.中国讽刺诗人做人的保守和讽刺的中庸决定了讽刺诗文体形态的稳定,西方讽刺诗由于讽刺诗人的激进造成了文体形态的多变.西方讽刺诗人做人更自由,讽刺诗文体的形态比中国的更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2.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04,24(4):46-53
讽刺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中重要而特殊的品种。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大动乱,讽刺诗几乎成为社会改革甚至政治革命的工具,具有激进尖刻的文体风格;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相对平稳,讽刺诗回归本体,具有保守节制的文体风格。但是仍然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与政治及现实既对抗又和解的中庸风格及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讽刺传统。20世纪在民间还存在大量具有游戏性质的讽刺诗。尽管自由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的主流诗体,但是讽刺诗采用的主要诗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改良了的格律诗体。讽刺诗采用格律诗体,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同时期汉语诗歌在诗体自由化上的极端,保证了汉语诗歌的格律传统在20世纪的被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3.
刺露异锋各显其锐──中国古代咏史诗咏物诗及寓言诗的讽刺艺术陈华咏史讽刺诗、咏物讽刺诗和寓言讽刺诗,篇章巨万,内容富衍,是中国古代讽刺诗主要的组成部分,以咏史、咏物、寓言形式进行讽刺,也是中国古代讽刺诗的重要特色。这三种类型诗歌的讽刺艺术,可谓刺锋异露...  相似文献   

4.
黑暗的时代可能产生光彩的讽刺.现代讽刺诗产生于五四时期,其间也不乏光彩的讽刺诗作.胡适、陆志韦、徐志摩等人的讽刺诗尽管讽刺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礼教与文化,但现代讽刺诗并不因他们的"偶一为之"而成熟起来.这是因为20、30年代的现代讽刺诗象此间的现代讽刺小说的那样,虽然"对专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我国讽刺诗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 ,古代讽刺诗在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等方面对现当代讽刺诗的深刻影响 ;现当代讽刺诗对古代讽刺诗在上述两方面的学习继承与发展创新 ,论述了古今讽刺诗歌的传承、发展的基本流脉。阐明了古今讽刺诗歌之间的历史继承性和新时代的变革性。指明其间的传承与发展有一条清晰的历史脉胳  相似文献   

6.
本文推介了以讽刺诗人罗绍书为个案的、研究讽刺诗的学术专著《罗绍书的审丑世界》;它充分肯定了该书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学术价值:著者对审且是讽刺诗的美学内蕴的观点;全书理论框架是“自内成长”的;著者对讽刺形象“他者化”的五种程式的概括;著者对讽刺诗所作的哲学和美学的应定;本书运用“关系”与“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及著者对讽刺诗如何写作的提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讽刺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顽强地冲破历代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的束缚,把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对假、丑、恶的辛辣嘲讽和真、善、美的刻意追求中,求得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讽刺诗,以其寓犀利于婉曲、化冷峻为幽默的独特风格,在我国讽刺文学的历史长廊里,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讽刺诗是中华民族高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象征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高级精神产品。本文所讲的中国古代讽刺诗的主要讽刺意识(简称主讽意识)就是指的意识的高级生产形式,即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思维的自为性、严密性的讽刺诗的创作意识。同时,人们的创作意识的运动和演进,在阶级社会里,总是与时代持点、阶级关系密切联系着的。作为反映特定时空条件下阶级斗争现实的中国古代政治讽刺诗,其创作意识中的阶级意识和时代感尤为强烈,因而中国古代讽刺诗的创作意识是以体现时空性的阶级意识为主导的。这是研究中国古代讽刺诗主讽意识的群体性与个体性必须贯穿始终的主线。  相似文献   

9.
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诗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讽刺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他所塑造的讽刺形象,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使人读后在头脑里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以至感奋和警觉起来。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形象之所以刻画得如此成功,是同他在塑造讽刺形象时所运用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分不开的。马雅可夫斯基在塑造讽刺形象时,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夸张。诗人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消极落后现象和各种弊病极为不满、愤怒和厌恶。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和一种过人的想象力,因此他常常用夸张的笔墨塑造出怪诞的讽刺形象,来渲染自己对丑恶事物的卑视和憎恨,以增强诗的战斗性和感染力。如塑造马屁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张维芳是著名的乡土诗人,更是著名的讽刺诗人。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发表讽刺诗。初伤创作才华,可惜由于“反右”斗争,他的创作被中断了。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民主空气浓厚,诗人的创作热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创作了大量的讽刺诗。他的讽刺诗集(蒺藜花)、(花与刺)、(玫瑰花与星星草),相继出版问世;他的讽刺诗(候鸟)、(胡诌歌)等,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百家讽刺诗选)、(当代新诗选)等多种选本;(大众日报)、(文学评论家)、(新时期诗潮论)等书、报刊,陆续发表评论他的诗评,一致…  相似文献   

11.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标志之一。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反讽叙事的四种类型 :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还分析了她是如何以反讽解构爱的神话、父权神话、女性神话以及意志自由神话的 ,并由此透视她在世俗情趣与虚无底子之间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12.
反讽是一种言此意彼的话语方式。在新诗发展史上,九叶诗人和当代先锋诗人都自觉实践了“反讽”的写作。新诗中的反讽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诗人感知和呈现荒谬存在同时又追求语义含混、丰富的诗思方式,文本的反讽类型有正话反说与克制陈述,有并置矛盾语词的“悖论”修辞,也有在文本的材料组织、布局谋篇方面设置贯穿全文的双重意义及评价的“结构反讽”。反讽呈现了现代汉诗审美的深刻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的口语写作存在着去修辞化的倾向,不少口语诗人不在语言修辞上下功夫,只是一味直用口语、倚重叙事或者依赖反讽,从而造成了诗歌语言的单薄和想象空间的狭窄。去修辞化的口语写作,既无法充分挖掘现代汉语的语言潜能,又无法构建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对百年新诗的艺术形象造成了一定损伤。因此,对这种去修辞化的诗歌写作倾向加以反思和批判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台湾新诗从来就是一座重镇,在中国新诗乃至世界华文新诗地图上均占据有重要地位。它在参与建构祖国新诗中,做出了下列特殊的历史贡献:丰富了中国当代新诗表现生活的空间;在“文革”期间,台湾新诗更是填补了中国当代新诗的大片空白;在表现中西文化冲突、“台湾结”与“中国结”的对峙方面,有自己的特殊经验。  相似文献   

15.
诗歌做为人类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用高度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象的认知和感受。论文通过分析中、英古典诗歌中的时间意象,发现中、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识既有基于对时间这一客观存在普遍感知的共性内涵,同时又反映了中国思维传统具有整体性与直觉性,而西方文化思维传统具有二分性及逻辑性的文化差异。认识这种文化共性与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画观虽有异趣,但在“诗画同理”、“诗面异理”、“诗画孰胜”、“诗画互补”、“诗画相通”等方面也有共识。中西诗画的差异是次要的,共识是主要的。这是由于因制度、地域、民情风俗等差异而产生的某些距离毕竟要服从“中西方人士都属万物之灵的人类”这个大前提,受这个大前提所制约。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反讽是一种基本的反讽性话语表达方式,旨在通过对立两项的悖逆冲突,更深刻地披显作品的真实意旨.当代小说的叙述反讽艺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戏谑反讽,通过戏拟性文本与母本间表层语码的相似及深层语码的逆忤制造反讽意义;语调反讽,通过叙述语调与叙述内容及表达意旨的乖离产生反讽效果;话语反讽,通过误用话语的语用规则生成反讽意味;视点反讽,通过异常叙述者的独特视角与惯常视角的相异形成反讽意蕴.  相似文献   

18.
从汉语的空间化看中西诗歌空间形式的同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学的形式总不免为它的语言“模子”所塑造。如果说西方拼音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线性语言,汉语言则具有某种空间化倾向。与此相一致,西方传统诗歌注重时间的线性发展,古典汉语诗歌则倾向于同时并置。打破传统句法的西方现代诗,虽也具有空间化效果,但中国古典诗歌的空间化并非只是由对语言完全任意的破坏才达到的“效果”,而是从空间化的汉语中自然生长起来的“精神”。它具有一种空间整体感,而不是空间断片性,也较少存在西方现代诗歌那种由线性语言本身的限制所导致的空间形式悖论。以空间化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更宜于发挥“画”的审美功能,以时间流取胜的西方诗歌则包含着更多的适宜于“乐”的成份。  相似文献   

19.
吴投文是近年来湘籍诗人中一位颇有实力的写作者和诗歌研究者。他的诗歌创作始于1980年代末,早期诗作着力在乡土风情中抒发青春的思悟,留下中国文化的投影。2003年是他的诗歌创作转折期,对人事与人生的书写,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反讽与戏拟形态,他揭示存在的荒谬,同时又表达孤寂空虚的人生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