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 ,不能创造价值”是一个理论扭曲 ,它造成了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障碍。其实 ,创造价值与增加价值是有区别的 ,一般地讲 ,创造价值只能是创造剩余价值。从这个思路分析下去 ,我们发现 ,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一方面 ,物化劳动来源于活劳动 ,并且是本期活劳动 ,所以讲物活劳动共同创造相对剩余价值 ;另一方面 ,活劳动肯定是本期的 ,物化劳动 (C)又来自本期的活劳动 ,故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从而坚持了劳动价值一元论。承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是无差别的不受剥削的劳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到了该抛弃旧的剥削观念的时候了 ,要给剥削重新定义。劳动有社会属性 ,价值生产没有社会属性 ,只有统一的市场属性。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是活劳动创造的 ,但劳动要能创造价值必须借助其他生产要素的帮助 ,因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各有理据 ,应当分开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应和其他参与要素共享。资本参与收益分配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3.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中,价值创造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及用什么理论指导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成为整个争论的焦点。我总的看法是讲价值创造,只能是活劳动;论价值分配,又只能看要素所有权;公有制要求按劳分配,市场经济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正确的选择正在于把两种分配原则在制度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主旨在于研究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技术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和价值分配中的地位 ,从理论层面分析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最终根据。本文把技术要素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生产要素形式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 ,这一类技术可以看做是一种商品 ;另一类是以活劳动形式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 ,这一类技术无疑是一种复杂劳动。本文的分析表明 ,无论是哪一种技术要素的分配实质上都是一种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现实 ,并且也没有出现逻辑上的不一致。最后还分析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张明君 《兰州学刊》2008,(11):52-55
投资决策也是一种活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包括原材料的时间价值及投资人的投资组合和市场判断价值两个部分。按劳分配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不存在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价值分配方式。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一是社会主义政权由人民掌握;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转变的可控性,对m所占比例的可控性。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m将等于0,从而消灭剥削。  相似文献   

7.
价值的创造与分配李国武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物质生产领域的巨大变化,在活劳动的投入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在高速增长。据此,经济理论界有些人对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提出疑义,认为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都创造价值。既然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条件下 ,劳动的形式、过程与特点等发生了许多变化 ,但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点未变。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虽不是价值创造的要素 ,但都是财富创造之要素 ,因而现实中生产决定分配的内涵随之有了变化 ,需要对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进行修正。资本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生产要素 ,但毕竟与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很大不同 ;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发展与资本风险性投入方式的日益增多 ,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 ,或者即便劳资关系未变但资本的收入属性也出现了自变。这一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又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放大  相似文献   

9.
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大厦的基石。研究劳动价值理论,要坚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抽象法,要坚持马克思创造价值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的基本观点;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多种新活劳动因素不是创造价值的现实泉源但具有价值增值可能性的观点;要把握好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的含义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技劳动体现了人类独具的创造力,管理劳动体现了人类独具的组织力,服务劳动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企业劳动者的生产劳动 ,不仅生产物质产品 ,而且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我国现阶段不是要人为地消灭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剩余劳动的经济关系 ,也不是要取消企业主通过经济关系和国家凭借超经济手段获取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分配关系 ,更无需创造一种新的理论来否定这一社会经济关系 ,而是要建立、健全切实按照商品的价值规律配置社会资源的客观机制 ,同时完善、优化国家分配剩余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论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2,1(11):26-29
价值,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中以货币价格相对表现出来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体现的是商品所有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物质生产要素和一切不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市场经济的分配就是价值分配,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价格就是对商品所有者经济利益分配的手段和实现形式。价值、剩余价值、资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2.
论检验社会制度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判别社会制度优越性有两条标准 :强大且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力和较高的价值分配公平度。前者是价值创造标准 ,是社会制度优越的一般理论前提 ;后者是价值分配标准 ,是社会制度优越的最终保障。同时满足这两条标准的社会制度才可称作是优越的。公平和效率并没有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和属性 ;一味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 ,就会滑向平均主义 ;过度迷恋后者而排斥前者 ,则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依据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两条标准做出优越的制度安排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深化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并不是要放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既是价值创造的理论基础 ,又是价值分配的理论基础 ,在深化认识中 ,必然涉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性问题。但它们并不是统一于劳动价值论之中 ,而是统一于价值理论、统一于社会经济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黄平 《兰州学刊》2003,(4):43-4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惟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是借助于活劳动转移自身的价值 ,它本身不创造价值 ,增加价值量。科学技术是科学劳动的物化 ,属于物化劳动 ,不创造新价值 ,不是价值的源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科学工作者的劳动即科技劳动作为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不仅创造新价值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价值确定与产品分配--重温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嘉瑞 《河北学刊》2002,22(3):11-14
从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经济过程的实际情况看,社会上多年来流行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统一起来完成价值确定,以此为依据进行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才是科学的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陈延宏 《理论界》2002,(5):10-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总体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陈延宏  相似文献   

17.
按劳分配是一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收入的价值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一种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财富分配。价值分配与财富分配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价值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劳动创造价值愈加体现在人的智力和劳动的组织程度上。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决定的,生产关系直接制约价值分配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本身存在着否定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的背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科技进步,人的智能创造充分挖掘,价值分配将越来越真实地反映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19.
价值理论研究是现实赋予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从当前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争论的焦点入手,对价值决定、与之相伴而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价值与分配关系等问题,进行翔实地剖析和透视。力图从创新的视角,揭示争论分歧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推动和充实劳动价值理论提供研究框架,寻找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国际价值论是指导中国对外贸易实践的基本理论。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使得创造价值劳动的内容大大扩充——生产要素增多、活劳动含量减少、服务劳动扩大。因此 ,我们要深化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认识 ,用于指导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