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会勋 《南都学坛》2012,32(4):76-81
"住房保障"和"保障性住房"虽差之毫厘,但内涵外延相距千里。住房保障立法停滞不前跟二者的理解偏差不无关系。在保障性住房立法已经具备了理论和实证契机之际,界分"居住权"和"住房权"的权利属性,把握"住房保障"和"保障性住房"的外延内涵,以社会权能动性、基本生存权利国家保障性、国家—社会—公民关系互动性理念为保障性住房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架构,借此先行推动保障性住房立法,是回应现实需要、保障公民基本权利、落实民生关怀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2.
住房公积金制度作为住房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机制转换的重要形式,已成为市场经济住房新体制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应从住房公积金的"重要性"、覆盖的"全面性"、政策宣传的"广泛性"、执法的"扩大性"、缴存的"平衡性"、执行政策的"监督性"、管理部门队伍素质及服务水平的"加强性"等方面抓起,建立和完善和谐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健康稳定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岛市城市住房建设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无序集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保障不足等"城市病"。众多国际性城市为解决"城市病"逐渐探索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解决措施,如"多中心城市建设"、"公私分离的保障房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等。借鉴住房建设的国际趋势,结合青岛市情,从住房布局、住房结构、生态城市、财政政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促进了青岛市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住房改革前后,中国城市单位不同阶层的职工在获取住房利益的手段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显示出较强的社会转型意义:住房改革以前,城市单位职工主要运用"单位内"手段获得住房.一般单位职工使用的手段主要包括:增加家庭人口数目、关注单位"空房"信息、积极提出要求、花样各异的"哭诉"等.而对于单位管理人员来说,修改住房分配条例则是常见的方法;住房改革以后,职工在使用"单位内"手段的同时,要积极运用"单位外"手段才能获取更多的住房利益.而单位管理人员则不需要借助"单位外"手段就可以获得较多住房利益.职工获取住房利益手段的变更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社会转型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80后"的内涵和特征并进行实地调研获得武汉市"80后"青年的住房现状、住房消费心理及偏好等基本信息,运用房价收入比模型计算出"80后"青年可承受的合理购买力区间以及个人和整体对新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二手房3类住房的购买力水平,对其住房购买力现状进行评价,以期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78.43%的"80后"青年能够在其偏好水平下形成有效购买力,且在他人财富馈赠的影响下,"80后"青年整体上能够对市场上各类住房消费需求形成有效的购买力。同时,通过分析影响"80后"住房购买力的主导因素,得出他人财富馈赠对其住房购买力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惠及范围最广、涉及资金量最大的住房保障项目,旨在提高城镇劳动者获得基本住房所需的支付能力,关乎整个住房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运行20多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住房筹资和住房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住房体制的成功转型,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如制度惠及范围有待扩展、缴存比率差距过大、收入再分配负向效应、制度运行效率低下.从共同富裕的要求出发,稳步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制度职责定位,实现从重点解决"有住房"到重点支持"有房住"和从"保障与改善并举"到"保障基本为重"两个转变.据此,现阶段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持续扩大制度覆盖范围,增加对参缴者租房的支持力度,补偿中低收入群体的利差损,进一步明确"保基本"的规则,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最高缴存比率.  相似文献   

7.
住房租赁是人民群众实现"住有所居"的一种重要方式.以1998-2019年住房租赁研究的1834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我国住房租赁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果发现,住房租赁的研究热点聚焦于保障型住房租赁、住房租赁市场、流动人口住房租赁、住房租赁机制等方面,其演化路径经历了探索期(1998-2006年)、成长期(2006-2013年)、突变期(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未来,在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进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的研究:如何完善住房租赁政策,推进"租购同权"目标实现;如何培育规范好住房市场,促成"租购并举"政策落实;如何解决新型城镇化下农业转移人口住房租赁难题,满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1994年7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可以视为我国开始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的标志。但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明显加快是中共"十七大"以来的新气象。党的"十七大"后不仅明确了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还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四万亿计划"中,加快了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步伐。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覆盖农村的城乡统一的住房保障体系可望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9.
"高校职工住房管理信息系统"以建立住房及职工档案为基础,实现住房资料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周转房租赁和公房维修管理的信息化操作。文中主要介绍"高校职工住房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部分,以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为平台,实现了数据库对信息的动态高效管理以及快速检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住房制度不仅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住房 制度的改革,使其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学校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停止,住房补贴的逐步到位,使教职工 在住房的需求上已经由"要住房找校长",开始向"要住房找市场"的观念转移,这意味着 一种分配观念的结束,也集中反映了北航十年住房改革的重要成果。最终实现住房商品化、 购房社会化、管理物业化,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1.
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贵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探讨,贵州省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方案的实施带来的"边际效益"折射出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建立住房新体制,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的住房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大多数国家将之列为基本的社会政策而非纯粹发展经济的手段。新就业大学毕业生作为住房的"夹心层"群体中的成员,面临商品房价格高与自身购买力低的矛盾。长期以来,商品房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称、国家住房保障制度没有覆盖到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就他们的收入而言,也不属于廉租房的保障对象,因而需要政府干预,构建阶层化的住房梯度消费秩序,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小户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住房,以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公共住房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出公共住房的发展阶段(周期)由"起步、成长、成熟、衰退"四阶段构成,并指出中国当前公共住房处于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建议通过"分配+轮换"的方式提高公共住房使用效率,通过"过渡+租售"的方式缓解过剩商品房库存,通过"治理+融合"的方式消除阶层分异蔓延,通过"退出+循环"的方式解决公共住房的去留.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住房空置和保障性住房分别进行了研究,随着十二五期间保障房的"井喷式"供给,对保障性住房空置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从保障性住房空置的原因看,强调保障性住房制度层面的缺失和保障性住房缺乏建设前期调研以及选址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保障性住房空置的解决对策看,主要从完善立法和制度层面规范保障性住房,同时注重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和布局。未来的研究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制定科学的保障性住房空置率统计计算方法,借鉴商品房空置率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经验对保障性住房空置的原因和对策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住房供求梯次配置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住房的多元属性所决定,一般价格均衡理论无法客观地解释住房供给与住房需求的非均衡关联关系。从中国国情特点和现实发展条件出发,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分析基础,建构了"住房供求梯次配置体系"。该体系对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深化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维护住房分配的公正性等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立足《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准入退出管理办法》,重点从保障性住房的准入、轮候、退出3个层面,对当前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已初步形成"准入——轮候——退出"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严格审核制度、核定轮候顺序、明确退出办法,为其他地区保障性住房管理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住房改革的本意是为了改变计划体制下福利分房的不公正性,但是由于社会分层和制度排斥的事实存在,城市边缘群体的住房利益仍然得不到保障。研究发现城市边缘群体内部住房利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原国有企业的人员因其曾得到过单位住房资源,其住房条件要优于其他边缘群体。此外,在实际的住房保障体制中大量城市边缘群体中的"夹心层"以及"外来流动人口"被长期排斥在外。笔者认为,发展廉租房,扩大廉租房的供应范围,是解决城市边缘群体住房问题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住房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广义的住房人权包括对住房的使用权(居住权)和对住房的所有权(房产权),狭义的住房人权仅指居住权。居住权又分为最低水平的居住权和适当适足的住房权。国家实现公民居住权的首要义务是实现"人人有屋住"的最低水平居住权,核心义务是保障人人有适当房屋居住权,长远义务是逐步通过正确政策帮助部分公民实现房产权。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住房保障准入程序包括受理、初审、再审和配屋等阶段,再审不仅能够证实和证伪初审结果,而且能够根据申请者家庭状况的变化取消资格或加快配屋。在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上,申请者的住房状况、收入状况和其它资产状况均有严格标准。在公屋退出和居屋退出方面,分别有不同方式和相应规定。香港住房保障在"申请受理"、"准入轮候"、"住户跟踪与退出"、"信息公开与共享"以及"违规惩罚"等方面的做法或经验值得内地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居民住房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产业区域性强,影响因素多。本文根据武汉市1998年以来的相关资料,运用专家调查法以及灰色理论,确定武汉市住房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线性回归理论、幂函数理论,建立多种住房需求预测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模拟、检验、对比分析,选择恰当的居民住房需求模型,对武汉市"十一五"期间居民住房需求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