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作为“人的存在之家园”的民族语言是战时中国作家苦苦构筑的精神原乡。尤其在日占区,中国作家坚持用汉语创作,不仅有着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操守,还有着作家身份认同的寻求。而在20世纪语言哲学的背景下,战时中国文学的语言层面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意味,不仅语言直接构成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形态,而且“言说”本身展开着交锋,语言原乡由此让人们在战争环境中寻求到民族、祖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陈润兰 《船山学刊》2002,(4):133-135,144
在世俗化、平面化创作得到普遍认同、解构风气日益盛行的今天 ,作为文坛湘军重要成员的韩少功秉承湖湘文化精神 ,在他的散文随笔中表现了清楚的理性、顽强的社会批判精神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度自觉及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4.
黄灯 《江汉论坛》2005,(5):114-117
韩少功的精神世界显示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不同阶段对现代性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对现代性的确认和追求、对启蒙的执着坚守为明显特征,寻根理论的提出和此时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其精神特质。到90年代则发生了根本转变,怀疑主义与实践品格的文化性格凸显出来,对现代性的思考已上升到反思层面,对启蒙的态度不再为单纯的坚守,而是质疑与坚守并重,其思想呈现出成熟而清醒的特质,他90年代的随笔以极强的思想穿透力记载了作为一个时代见证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谢甦 《殷都学刊》2010,31(1):89-91
作为一个颇具生态情怀的作家,迟子建的小说蕴含着深沉的生态忧思,充盈着丰厚的生态意蕴.<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灵魂的"原乡"记忆,贯穿着一条"绿色的情感纽带"--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生灵万物的关爱与体贴,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礼赞,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境的忧虑.这正是作家对生态意识、民族文化独立与自觉意识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诗人处于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动荡的文化形态建构中 ,面临着民族文化、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的多重精神压力。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困惑中 ,少数民族诗人在比较后走向回归 ,并最终试图超越自我。这是少数民族诗人追寻精神原乡的痛苦的心路历程 ,也是当前文化形态下少数民族诗人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作为知青作家,韩少功的小说归根到底是一种知青述说。从伤痕式的知青生活描述到反思式的知青生活审视;从双向运动的“逃匿”“、回归”到无法索解答案的精神围城;从实有性的矛盾、取舍到抽象性的怀疑、诘问。这就是韩少功知青述说精神演变的鲜明轨迹。  相似文献   

8.
《好的故事》具有相当丰富而多元的内涵,它既是一种作者的精神原乡,这里的故乡当然既有具体所指即绍兴,又有精神泛指和皈依;同时又是一种回归母体的欲求满足,当然也可能包含了对黑暗的不满和自我洗涤.《好的故事》也是鲁迅对一场美好春梦的象征性记载,其中既有意象的有意融合,同时又不乏对女子及姿彩的强调.在这种回望性的故事书写中,鲁迅自有其私密情感记载,又有情节性设置,值得仔细探勘.  相似文献   

9.
原帅 《云梦学刊》2020,(2):118-124
韩少功七十年代的写作没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而新时期的伤痕写作也没有形成独特的风格。1974-1984年是韩少功的习作期。从七十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关系角度看,他的起点应是《夜宿清江浦》。从酝酿寻根、形成风格的角度看,他的起点应是1980年的学潮。  相似文献   

10.
蔡吉跃 《云梦学刊》2010,31(4):80-82
再生资源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湖南汨罗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发展新模式——汨罗模式,但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回收网络、延伸产业链条、注重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保护、争取政策支持,再推再生资源产业深化升级。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原乡神话性质的乡土小说,这些小说从各个层面反映出了作者本人的民俗观.在现代启蒙精神的影响下,沈从文来到都市,以一个具有'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看待着中国社会的'常'与'变'.在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失望中,沈从文将目光转向他当年执拗要离开的湘西故土,通过叙写湘西民俗,表现人类最真切的人性,发出对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重塑民族品性的时代强音.在<边城>中,民俗叙事也与该主旨结合在一起.正是在对这些民俗事象的细致描述中,沈从文才得以挖掘它们自身具有的积极性因子,并将这种原初性的积极性因子加以美学性的重新建构,进而提炼出深广的主题,并建构了沈从文原乡小说的美学意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台湾保生大帝崇拜的发端,分析信众的原乡认同因素,认为福建移民信仰和崇拜保生大帝,既是开发台湾的需要,也是热爱故土和祖先的表现,更可视为是中华民族文化从大陆向台湾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论韩少功《山南水北》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忠 《云梦学刊》2008,29(5):98-101
韩少功在早期创作中不自觉状态下的对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爱,在<山南水北>中已汇聚成对人类生存的生态背景的自觉关注,以及对生态问题的哲学思考.作为山野自然的"山南水北",成为韩少功反思城市文明的参照物,及其心目中人类回归自然的诗意栖居.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返乡型资本,产生于改革开放时代工业化进程所形成的利益筛选机制;与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分裂背景下的地方同乡会、商会一脉相承,返乡型资本群体在资本数量、产业领域和创业地域等方面有其显著特征。返乡型资本的落地发展,与其跟地方政府的结合程度以及基于乡土情结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说践行公司主义的地方政府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化的主导力量;那么,返乡型资本则是该地域工业化发展的主体力量,是能够顺利进入地方传统社会并改变其社会结构的强势物种。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肇始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各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华新生代出于强调马华独特性的需要,则将故乡情结虚化为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16.
陈超文 《云梦学刊》2007,28(6):106-109
韩少功在他的小说中创作出了一系列丰富而又独特的残障人物,通过具体考察他的生活遭际、学养渊源,从现实性、历史性以及世界性等三个因素来分析他对于残障人物的创作理念,即以启蒙的道义来关注底层的写作心态。这种理念和心态,源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从而受益于繁杂的阅历;源于他本人的学识历史渊源,从而受益于传统和记忆的深度;源于他本人的放眼世界的视野,从而受益于西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原乡的追寻——从一种形象看20世纪华文文学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2 0世纪政治的动荡、经济的冲击以及战争及文化诸因素的作用 ,本华文文学中演化出最具有人生观照的复杂性和审美传达的丰富性的原乡形象。2 0世纪华文文学的原乡形象的本质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罗关德 《江淮论坛》2004,(4):148-151
本文运用结构分析和人物类型分析,认为《暗示》是一部以人类学视角观照下的乡土小说。作品不仅在叙述手段上运用了反语言的策略,而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韩少功乡土小说的新的审美蕴含。  相似文献   

19.
"屈子遗产露天博物院"是基于守望遗产的时代使命、不留遗憾的发展理念、资源价值的独特发现等多种因素叠加后,提出的一个关于屈子祠的全新发展概念,其终极目标是要构建一个以复活屈原、走进楚辞、领略南楚风貌为主的露天式的、开放式的博物院,为高扬屈原、传承屈原提供一处独特的文化高地,为未来汨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总体布局。尽管路途漫漫,但只要信念坚定、思路对头、目标明确、趋利避害,一届接一届、一代接一代地干,汨罗就能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