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作用 ,对该群体进行深入探折 ,认清其本质 ,对于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非常必要。揭示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六个特点 ,分析了其存在的诸种类型和形成的主要原因 ,论述了其不容忽视的五种作用 ,并着重提出了五项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摘目前,大学生中普遍活跃着一个客观存在的群体,即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它广泛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改进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特点和作用,提出了一些管理和引导策略,以期帮助大学生沿着正确的培养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以个体的爱好、兴趣、需要等心理相投或地域相近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征,是大学生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正确引导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群体包括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各自体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正确认识高校存在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本文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类型和非正式群体的正向和反向功能 ,并提出了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以及对待非正式群体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在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是源于大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形成的外在条件是由于校园生活的特殊性。根据其组织自发,交往直接、情感交融,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以小群体居多等特点,学校的管理原则应是“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要调动积极因素,挖掘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潜在功能;加强对消极群体核心人物的教育,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把握教育艺术,积极控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同时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强化大学生班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其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大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形成了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管理工作者了解和掌握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况,才能在工作中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迅速发展,被多数学生接受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并带有自发性、情感性、流动性的特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同时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利用有效的途径、方法强化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影响,并对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教育引导,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高校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决策,这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高校中自发形成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大学中显得较为普遍,它对在校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影响很大。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加强引导,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管理中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式群体”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它存在大学中对正式群体目标的达成,对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行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负面效应轻则可导致教育管理的失误和偏差,重则使正式群体建设受损,使许多正常工作无法开展。本文在分析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特征、成因及作用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对其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脑网络迅速进入大学生生活.网络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丰富他们的生活,但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当以网上教育为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教育应从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对他人的道德责任,确立环境保护意识等三个方面入手,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外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环境对塑造人的品德的影响,但中国思想家所讲的环境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环境,主张“近君子,远小人”的处世原则;西方学者理解的环境主要是指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主张环境的改善和建立理想社会必须实施良好的教育。他们理论的局限性是过多地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动精神与创造性。马克思超越了他们的理论局限性。在现代道德教育中应关注环境的教育作用,使之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中患有人格障碍的人数也在增加.患有人格障碍的比例高,人格障碍类型多样化,人格障碍的影响因素多样化,诱发大学生人格障碍发作的因素突出.各高校应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增强心理咨询的互动效应等方面做好大学生人格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 ,中国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上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重实用、轻理想 ,重个人、轻集体 ,强调自由、忽视纪律等等。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首先要将纲要内容具体化 ,提供道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同时要发挥德育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将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重视社会实践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采取灌输与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加大高新技术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 ,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培养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探讨了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必然要求,并对两者有效结合的可行性进行合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育对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美育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澄清了美育教育不仅是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 ,而且还包括在理工科教学中实施科学美的审美教育的认识 ;提出审美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并建议融美育于育理工科教育中  相似文献   

19.
指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德育要在目标指向、目标内容、目标要求和目标实现上凸显鲜明的特征,遵循民主平等原则、启发式原则、个性化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提出实现途径要依靠主渠道、拓展主阵地、开拓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