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审美心理要素,可以启发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更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关注 ,一方面 ,是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 ,引导学生体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寄寓的作家的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 ,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另一方面 ,就阅读者而言 ,体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 ,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 ,达到人格的完善。文学作品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关注 ,是学生鉴赏能力 ,审美情趣提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调查了626名不同背景条件的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结果表明:(1)青少年审美情趣具有娱乐性和年龄特征;(2)青少年审美评价标准泛化与感官化;(3)青少年审美追求具有形象性;(4)背景因素对青少年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应当有审美的要求并遵循一定的审美准则.主编作为编辑工作的负责人,在编辑工作中应遵循政治性、真实性及规律性的审美准则,弘扬审美个性,实现个体审美情趣与社会审美意识的统一,并用美的形式表达美的内容,使期刊达到求真、劝善和示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审美精神就是人们在领会美、创造美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思维、情感、意志等意识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文精神品位的不断提高,加强审美精神的培养越来越成为现实的需要.在加强审美精神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审美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提倡高雅审美情趣,形成高尚审美境界;增强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审美心理:超常变异的愉悦”、“审美聚焦:变形与规范的撞击”和“美学情趣:涵泳于变形之中”三个方面论述动画变形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析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形式的文化涌入中国.对大学生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塑造大学生健康审美情趣上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了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实施美育,数学教师必须懂得美学,提高审美素质,包括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休闲已日益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美学应投以必要的关怀,作出解读,给出评判,给予引导,这正是美学的当代使命。休闲不仅是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和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美学概念和文化范畴。休闲具有不同的审美含蕴、结构层次和风格类型,其中审美自由是通达休闲美的前提条件,审美情趣是休闲美的核心意蕴,而审美体验则是连接审美自由与审美情趣的桥梁中介。三个要素之间相互沟通,有机关联,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休闲美系统”。  相似文献   

10.
在动漫艺术创作中,创作者须关注人类审美感受中的审美共识和审美差异问题,既要以人们的审美共识为基础,遵循一些大众公认的审美原则与审美情趣,又需要利用审美感受中的审美差异性以突出个性和民族特色,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和而不同"的动漫作品,使之成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之间情感交流共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的标志之一。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它暗含了作为人生意义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内容,而这一意义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梁启超关于"趣味"范畴的界定是在现代性兴起后新的文化和心性结构下作出的,他所谓"趣味"具有支撑人生意义的内容,因而成为现代"趣味"范畴意义转折的开始。而在朱光潜那里,趣味范畴融合古今和中西的意义,"趣味"理论实现了综合之后,开始向现代美学范畴转变。  相似文献   

12.
论古典趣味     
相对现代趣味而言,当代社会中倾向于传统审美文化的种种好尚,被目为古典趣味。在古典趣味所笼罩的氛围中,历史文化精神必将转化成现实发展的推进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的标志之一。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它暗含了作为人生意义的现代人文主义的内容,而这一意义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梁启超关于"趣味"范畴的界定是在现代性兴起后新的文化和心性结构下作出的,他所谓"趣味"具有支撑人生意义的内容,因而成为现代"趣味"范畴意义转折的开始。而在朱光潜那里,趣味范畴融合古今和中西的意义,"趣味"理论实现了综合之后开始向现代美学范畴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艺术活动中,“审美专制主义”曾对诗性文化形成一种精神窒息。但与之相反的“审美无政府主义”同样也是对诗性创造力的取消。人类艺术文化的繁荣格局,来自于一种“多元普遍性”。营造这种格局的关键,在于如何从逻辑上来把握“审美趣味”与一般“生活口味”的差异。概括地看,审美趣味的普遍性意味着一种客观性原则的确立,从而也是审美评价的立场的确立。这使批评有可能对具体审美实践作出优与劣的区分。但审美趣味的主体经验性,又意味着这种普遍性只能存在于一个宽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趣味     
现代趣味,以现代科技作为物质依托,以现代观念作为精神引导,以现代体验作为美感标的,在自由自在的时代环境中,讲求情感的释放、意绪的渲泄、理想的履践,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与生活的佳趣。对现代趣味的向往与追求,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向,并成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审美表现是“后现代”审美文化表现的一个范本。它功利性、非距离性、“物欲化”的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背离了一些审美经典理论的设定;它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追逐与肯定,表现出对传统审美趣味挑战的态势;它运用现代技术批量生产的仿像图片是对传统崇尚个性与创造性审美表现的解构。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活动,凸显出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辞源看 ,“审美”一词的含义应是广义的 ,不应局限在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范围内。在中国美学研究的惯常用语中审美和审美活动是同义。对审美活动概念的界定 ,应重视和突出审美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审美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活动的过程和性质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