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下面简称《孤》)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已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而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下面简称《废》)一问世便受到文艺批评界的批判,被认为是有着严重的问题的作品。虽然,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但否定性的批评目前仍居上风。我们把这样两部评价截然相反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绝非故作惊人之举,也绝非是毫无根据的奇思异想,而是经过严肃认真地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坚信两部作品存在着内在的可比性。一、人类文化艺术的新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描写了二十世纪末的西京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状况,对传统的道德和人文关系做了颠覆性的思考。他极力想表现出二十世纪末西京的人文生态状况,寻找西京的病症,但世纪末的西京,社会危机四伏。文化危机、社会信仰危机与社会信用危机相互交织,再也难觅昔日的辉煌与胜景,因此西京便成了人文俱废、气数已尽的"废都"。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先生长篇小说《废都》因其露骨的性描写,引起人们极大的热炒、热议,毁誉参半。十余年后,重读《废都》,不难发现文本中主人公庄之蝶与四个女性不仅有着微妙的性爱关系,而且还与相关女人的男人们存在着替代关系,即存在复杂男男再生关系,他们的人生是以庄之蝶为活动中心寻求出路、幸福与未来。庄之蝶的身体寓意烙上了鲜明的印痕:文化拯救与自救。  相似文献   

4.
拨开“性”的迷雾──从庄之蝶的悲剧原因看《废都》的文化内涵王娇萍《废都》以它大胆直露的性描写把这两年来文坛上沉闷的空气搅得沸沸扬扬。于是,《废都》,包括作者贾平凹自身也就成了评论界的众矢之的。人们对之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贾平凹...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对当代农民的命运以一种新的关系(视角)即农民与城市及由此生成所谓的农民工的尴尬身份进行原生态写真,及时还原了当代农民在传统身份(及其内涵文化)没落之后生存处境的尴尬、艰难和精神困境。《高兴》是贾平凹继《废都》《秦腔》之后再次对时代情绪深度把脉并给与准确传送的“社会记录”的写实之作。  相似文献   

6.
《废都》和《白鹿原》这两部长篇小说,最近被列为影视禁拍作品。这是广电部副部长王枫不久前向新闻界透露的。王枫说,这两部作品揭示的主题没有积极意义,更不宜拍成影视片,变成画面展示给观众。他特别提出《废都》中众多引人注目的“口口”处,是“模仿《金瓶梅》以造成商业效  相似文献   

7.
"《废都》现象""《秦腔》视阈""《山本》问题"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研究中三个重要抓手,本文以之为中心,探讨其长篇小说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废都》批评中,呈现出誉毁相参,查禁与再思重评的曲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批评者前后迥异、判若两人的批评立场与批评姿态,令人不禁感慨批评者的风骨。在《秦腔》批评中,传统(乡土)文化与叙事艺术是最主要的两个既定视野,但作品的世界性因素却缺乏贯通性的追索,说明我们的研究视阈有待进一步打开。《山本》问题,暴露出贾平凹创作中早已存在的顽疾与读者的时代病。对于前者,迫使我们思索批评的意义;对于后者,告诫我们需要健康的批评生态,需要负责任的文学批评,需要实话实说,真诚坦言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是一部带有麻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它以较新的视野塑造了一代商人的成功崛起,它的出现和传播是耿、李论学思想冲击之后的结果,一开始就受到了麻城地方风气的影响。它带动了晚明黄麻地区,甚至整个湖广地区对思想解放及俗文学的高度重视。冯梦龙的麻城之行一方面促进了他俗文学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推动了他在俗文学方面的实践践履。《金瓶梅》从出现于麻城刘家到最后“悬之吴门”,这一传播过程所昭示的黄麻学术思想及文化变迁,对了解晚明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地域性特征,中国俗文学的发展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废都》在发表时曾激起巨澜,其中非难多,肯定性评论少。无论非难还是肯定性评论,大抵上都轻视对作品整体的细密考察,犯有断章取义、过度阐释的错误。因此,有对之进行重新解读的必要。《废都》中有相互区分又相互关联的四个故事(官司、事业、性、写作),它们都是关于堕落和破灭的故事。现代化(贱民资本主义化)这一现实变化只允许顺应,不允许逃脱,而顺应则招致堕落的后果。《废都》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堕落和破灭,以及伴随而来的自我意识上的苦痛。《废都》的性描写虽然是作为克服痛苦的契机出现的,但这里也有堕落的层面,所以,性的故事最终也归结为堕落和破灭。《废都》的结构原理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韵律节奏。本文试图立足于个人的分析、阐释,对既往的主要论点进行再检讨,对《废都》进行文学上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10.
《废都》以描述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疏离、孤独与浮躁而广为文化阶层关注,又因为对两性生活的写实性描绘而遭到平民阶层的谴责。自94年起文艺批评领域对其探讨趋向纵深,各高校学报纷纷就《废都》中的神秘  相似文献   

11.
大众审美文化的界定张法90年代的审美文化明显地不同于80年代,它的特色究竟是什么?通过93年一系列令人眼花乱的事件(《爱你没有商量》、《皇城根》宣传闹剧.王朔批判、《废都》批判的商业气息,港台歌星风靡大陆,摇滚乐与严肃音乐的演出变味,陕西作品群和布老...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第一部长篇小说《浮躁》表现出创作主体立场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纠结状态,在这种纠结中又表现出对于传统性的倾斜。这样的价值立场在贾平凹后来的小说,如《怀念狼》、《废都》乃至《秦腔》、《高兴》与《古炉》中仍然有着充分的表现,而《浮躁》则是其滥觞。它展现了中国一代乡土作家在价值立场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0年代香港、上海、北平的俗文学研究在几家主要报刊的大力支持下 ,出现了《俗文学》研究周刊。本文较详细的叙述了抗战后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 ,并将内容略录 ,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众生相的负面聚焦──《废都》解读王志尧,刘长荣贾平凹的长篇通俗小说《废都》问世以后,很快轰动了全中国。一时间,街谈巷议,引来无数话题。甚至被称为“废都现象”或曰“93贾平四年”。它究竟是本好书还是坏书,谁也没有说得清楚。这情形同八十年代中期路遥的...  相似文献   

15.
清代扬州是我国雕版印书的中心之一。著名的《全唐诗》《全唐文》等书都是在扬州刻印的。除了代表封建正统文化的各类书籍外,这里还大量刻印了群众阅读的通俗读物,特别是俗文学作品,比如著名的扬州评话《清风闸》《飞跎传》、道情《九度文公》等,更多的是记录民歌俗曲、民间小戏和曲艺唱词的唱本、唱片。这些俗文学读物作为商品流通,远销南北。刻印者为求其价廉,刻工、印刷、纸张均极粗糙。一般为巾箱小本。小唱本则更为简陋,三五页粘贴在一起;或者印作单张,折叠成  相似文献   

16.
傅芸子、傅惜华主编的《华北日报·俗文学》(“平字号”《俗文学》周刊),是以郑振铎为旗帜的北方俗文学研究重地。围绕“平字号”《俗文学》周刊的创刊过程、发文作者的考索、所发文章的汇编整理、所发文章的学术价值,展开全面的综合研究,注重文献整理、历史描述与理论构建,进而揭示傅芸子先生在俗文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为俗文学研究者及俗文学学术史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为现今相关学科研究的旁推互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也将丰富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民间文学史及其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的《废都》揭示了都市文化人丧失自我的心态,表达了时代批判精神;《白夜》的夜郎从追求理想到沦为阶下囚,表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土门》显示了都市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近年来文坛上倍受关注的一部文学作品。2000年荣获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次获奖使它的影响扩展至海外。小说的主题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宗教哲学意识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都让人不能不想起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曾荣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这两部小说在主题、背景和神话、寓言的内在结构形式上都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同时,基于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两部作品在对存在与时间的哲学理解上又有着迥然的差异。正是这些相似与差异构成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以庸人许尧佐的小说《柳氏传》和元人乔吉的杂剧《金钱记》作比较,论说前者的韩拥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文人形象,而后者则为市民化的书生形象,打上了市民文化的印记。并从韩拥故事的流变和乔吉的市民意识两方面探讨《金钱记》韩拥形象产生的原因,说明宋元话本、南戏等俗文学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及元代市井文化既改造了作家本身,也改造了他们笔下的人物——成为市民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废都》现象透视──兼谈经济大潮中文艺的发展趋向陈长生初版《废都》,旋即30万册售磬。报纸吹:当代《红楼梦》,传世之佳作;报纸捧:当代新突破,出版新现象;文人传:作者获酬100万,“文学升值有望”。在当今不太景气的文坛上出现的《废都》好似一颗爆炸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