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排斥"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西方社会政策的研究焦点,到目前"反社会排斥"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共同话题.依循其兴起背景及概念演进,社会排斥理论在贫困、剥夺理路基础上释放出巨大的政策内涵,它与社会政策的内在契合性使之成为了这一语境中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大敌。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资源和财富的匮乏,更是因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而滋生的一个肿瘤。“贫困”究竟是什么?“社会排斥”又是什么?它与“贫困”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在社会政策领域运用“社会排斥”的概念?这都是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对“贫困”概念的最基本的解释入手,探讨一下20世纪以来对于贫困概念解释的发展变化。然后,再来看看在国际社会政策研究领域,是怎样从对“贫困”的研究中派生出“社会排斥”的概念来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贫困社会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在经典社会学研究中,恩格斯和齐美尔开启了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研究的大门.沿着恩格斯和齐美尔的思路,学者们从人文生态学、社会地理学、新城市社会学和空间不平等社会学展开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并进行了综合尝试,对当代西方城市贫困聚集区如内城区和贫民区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社会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于研究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空间聚集趋势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排斥理论强调了贫困者不仅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如社会参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等.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穷人,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不仅是短缺的,而且是被排斥的.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作者吸收了社会排斥理论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社会脱离"概念并做了初步分析.当前以贫困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城市新贫困者身处社会脱离状态之中,他们的职业身份、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与社会生活的主流之间存在距离.不过,这些人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摆脱贫困和走出社会脱离状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概览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可划分为古典主义的、近代自由主义的、现代国家主义的以及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等六大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的基本原理对之加以审视,可以为理解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新型关系提供一种维度,从而对科学把握中国特色市民社会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排斥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之初至五、六十年代,主要研对象是关于贫困(poverty)研究领域中对贫困以及剥夺(deprivation)和劣势(disadvantaged)理论的探讨。如今社会排斥理论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制度研究、贫困问题研究以及弱势群体研究等方面所重视,并成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7.
贫困理论视角下水库移民反贫困路径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贫困是一种收入贫困,以此理论为基础的反贫困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水库移民贫困问题.而全面贫困是包含收入贫困、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在内的全方位贫困.运用全面贫困理论可以对水库移民贫困的根源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和剖析.在水库移民反贫困实践中,应以全面贫困理论为指导,通过改进水库移民贫困的衡量标准和反贫困业绩考核指标、完善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安置区移民基础教育和就业培训投资、消除水库移民信用市场排斥现象、增强安置区移民公众参与力度和构建畅通的水库移民抱怨申诉渠道,以从根本上缓解和消除水库移民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8.
贫困表现为收入低下的边缘化状态,社会排斥则是被社会边缘化的过程,贫困内涵由单向维度的能力缺失延伸到多向维度的社会排斥,贫困治理则由倚重经济维度转向平衡社会维度。基于贵州省贞丰县纳孔村的个案调查,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对贫困内涵进行延伸,分析政府主导旅游开发背景下民族村寨景区化中社会排斥的形态及其影响,发现村寨景区化中呈现出行为能力悬殊的经济排斥、主体角色虚化的政治排斥、圈层认同弱化的关系排斥与身份归属模糊的文化排斥,进而造成村寨社区内部的职业阶层趋于固化、权力真空下的社会地位趋于极化、关系瓦解下的族群互助趋于淡化、身份模糊下的旅游参与趋于弱化等困境。据此,从利益共享、公平正义、文化保护、农民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包容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贫困解释的两个维度:权利与排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越文化与制度的局限,从权利与排斥的双重维度对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为人们认识贫困拓展了新的理论视野.从权利的维度,贫困意味着穷人的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基本福利权、特别是社会权利的被剥夺.从排斥的维度,贫困被视为边缘化或隔离化的过程,意味着穷人的社会参与权的被排斥、没有以一个社会公民的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因此,反贫困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有关国家与社会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理论.那么,如何构建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理论?我们的基点必须建立在本土历史经验之上,质言之,即实证研究.从学术史角度来看,不仅需要突破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高度一元化模式,也要突破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模式;既要避免国家至上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倾向,也要避免社会至上的以社会为中心的倾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在理论上需要关注三个关系:第一,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国家与社会的转型关系;第二,国家与社会具体问题与重要理论问题的关系;第三,明代中国与世界,也就是全球化开端之时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取向和分析工具.社会资本理论在个体、群体、组织和社区等不同层面的研究成果,正在受到扶贫领域公共政策制定者的重视.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农户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西北农村贫困农户的社会资本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惠行为是贫困家庭积累社会资本最重要的投资形式;贫困农户的社会关系构型同质性较高,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紧密型关系,但缺少垂直型和跨越型关系;社会网络规模小,具有显著的封闭性,表现为存在大量无法跨越的结构洞.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颜桂珍 《中州学刊》2007,64(3):116-120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主要体现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和自雇贫穷。这和我国的二元劳动力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就业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极化与收入极化的现象。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如何脱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消除社会排斥风险,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去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与社会排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兰州学刊》2006,64(7):176-180,6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出现了去工业化现象。在去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贫困群体。这些新贫困群体有着与旧贫困不同的特征。文章描述了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现状特征,并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分析了去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致贫并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机制,认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自雇贫穷以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等都是导致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遭受社会排斥的重要表征和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14.
康超  李小文 《兰州学刊》2010,(8):105-108
文章在已有的社会排斥理论背景下,试图以社会排斥理论为理论支撑点,通过实证调查与分析,从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交往与社会网络等方面对城市社区"三失"青少年面临的社会排斥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他们面临社会排斥的原因,最后就此提出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社会抗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议题。西方学者试图为世界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解释,建构了社会抗争理论。西方社会抗争研究的理论范式经历了从心理怨恨理论、弱者武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到政治过程理论的演进。目前,政治过程理论的影响最大。受社会抗争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抗争问题,形成了资源/条件视角、关系/结构视角、情感/意识视角、角色/性别视角。中国社会抗争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解读倾向,未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的社会抗争,尚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对贫困内涵的理解从基本需求向多元贫困演变时,侧重于贫困不同维度的贫困分析框架也逐渐开始被广泛使用,对贫困分析的社会排斥分析框架、脆弱性分析框架和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都可以单独用来对贫困问题进行分析,但如果将这三个分析框架整合成可持续生计--脆弱性--社会排斥三维的贫困分析框架可以更能有效和系统地对贫困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社会排斥”概念:语义考察和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概念逐渐替代贫困概念,成为国际公共话语中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政策讨论的主流,影响着世界发展模式的变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排斥概念的现代语义起源于法国,而后通过欧盟的贫困项目及其组织传播到其他欧盟国家,最后逐渐被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采纳。这个概念具有动态性、相对性、累积性、空间性等多重特征,它与贫困、剥夺、不平等、歧视等概念与话语相关,但是又与这些概念并不等同。在实际运用中,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人们往往也对社会排斥的具体定义作不同的界定。此外,受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学科传统的影响,国际上形成了一些关于社会排斥的话语和研究范式。这些话语和研究范式影响着当前人们对社会排斥现象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8.
自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以来,学界对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分别就社会建设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关系、社会建设与社会组织关系、社会建设与政府关系以及农村社会建设问题等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起到了推动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梅丽萍 《兰州学刊》2011,(9):121-127
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问题包括农民工问题、失地农民问题以及城中村问题。社会排斥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些问题的视角,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政策,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观念,以社会公民权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并为流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也叫市民社会(在个别地区还被称为民间社会),公民社会理论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很有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潮,被广泛地运用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1992年,邓正来、景跃进发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一文,首开国内对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当时中国的市民社会论者主要是想借助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一些学者也开始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来探讨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公民社会与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