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政教合一”是在藏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集政权与教权于一体的独特的统治形式。长期以来,它对藏区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文章在阐述藏区“政教合一”制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其组织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它对藏区社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我国藏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基本上仍停留在封建农奴制阶段。但是,农奴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否都通称之为“政教合一”制,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笔者认为:封建农奴制与“政教合一”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藏族地区的政治制度,除西藏地区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教合一”特点外,其他藏区的政治制度并不都是政治与宗教合二而一的。所谓“政教合一”制,恩格斯讲得十分清楚:“……在新教国家里,国王就是总主教,他把教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于一身;这种国家形式的最终目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政教合—……”,说得更  相似文献   

3.
在楚国一直都是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楚王既是国王,同时又为群巫之长。以“灵修”(楚王)为中心组成一个严谨的“灵官系统”,成为楚国上层统治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试析“希腊化”时期君主制的形成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主制、民主制、寡头制是古代世界的三种基本政体形式。希罗多德在论述大流士等七人起事成功,讨论今后的波斯政体时,借他们之口对这三者作了一番解释。他认为君主制是一个人的统治,民主制是多数人也即人民的统治,寡头制是少数人的统治。根据希罗多德的观点来看,从亚历山大帝国到托勒密、塞琉古、马其顿以及随后的拍加马、巴克特里亚等希腊—马其顿人王国,它们的统治形式无一例外的都是君主制。然而,这些君主制是怎样形成的呢?是马其顿国王统治的继续,还是对东方君主制的承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所谓“喇嘛教”二、佛教与本教 (1)本教不是佛教 (2)本教的起源 (3)本教的派别 (4)本教与佛教的斗争 (5)本教与佛教的异同三、关于前宏期与后宏期四、关于藏区佛教各派的兴起与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 (1)阿底厦与噶丹派 (2)政教合一组织形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清代统治青藏高原后,采取了政教合一制度。通过此政策的实施,加强了清代对青藏高原的管辖。但清代的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和青海的实行又略有不同,文章主要探讨了清代在青海藏族聚居区实行的政教合一制度的情况、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摘要]佛教在藏区传播并融入藏族文化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将藏族族源传说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通过附会、建构、整合等一系列努力,藏传佛教话语系统中的藏族族源传说,完成了佛教化的改造。藏族族源佛教“神话化”的过程,不仅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同步,也是佛教在不同阶段建构文化权力策略的体现。从宗教的角度而言,藏族族源传说的佛教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是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进行宗教竞争的工具,也是格鲁派在西藏创建政教合一制的意识形态工具。  相似文献   

8.
清朝前期对甘青藏区的治理历经顺治、康熙时期的以蒙治藏到雍正、乾隆时期的蒙藏分治,由间接、松散式的管理转变为规范化、法制化的直接管理;通过变革地方行政建制,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实行千百户制度,规范藏传佛教寺院的管理等等措施,使其对甘青藏区的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它是清中央对甘青藏区的统治逐步强化和深化的结果,对维护甘青藏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藏区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婚姻形式,即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卓桑婚、多夫多妻制和外室等。文章从历史渊源、宗教、文化、经济和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一妻多夫制婚姻在西藏长期存在的原因,认为如果不加大法律对这一婚俗的约束力度,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历史作用在于为经过四百年战争混乱、分裂割据的西藏重新统一于元朝中央统治之下奠定了基础。元朝在西藏归顺后即设官建制、清查户口、额定赋役、缴纳贡赋 ,确立领主庄园制和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 ,给西藏带来了相当长时期的政治稳定局面  相似文献   

11.
拉卜楞寺是甘肃省夏河县境内规模宏大的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公元一七一○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先后建置了显宗脱尚林(即闻思学院),密宗居多巴札仓(上续部学院)、居迈巴札仓(下续部学院)、古多札仓(喜金刚学院)、丁科札仓(时轮学院)和曼巴札仓(医药学院);最盛时有各级僧侣三干五百多人,临解放前减为二干五百人左右;拥有属寺约百座,逐步形成为甘、青、川边境藏族聚居区严密的政教合一统治核心。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该寺政教合一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在这种制度下的封建剥削和压迫进行综述,供研究喇嘛教史志的同志们参考,如有错误,尚希阅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2.
“投下”的存在,是元朝政治制度上的一大特色。有的同志认为投下制“属于农奴制组织”,本文不同意这一看法。作者从行政、司法、赋税、土地关系四个方面分析了投下户的身份,指出元代投下与地方州县,形式异而实质同,投下人户与州县百姓同属国家编户齐民。  相似文献   

13.
韦伯经典官僚制理论的伦理难题凸显于价值性与工具理性、信仰伦理与责任伦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紧张关系。他试图通过这种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方法整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信仰伦理与责任伦理 ,使其统整于合理和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之中。但这种理想类型只是一种可能性 ,它注定是不可“回乡”的。西方的各种救治疗法仍然难以突破官僚制的伦理困境。而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的新伦理精神建设才是突破官僚制的技术、知识统治之困境的可能之路。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13世纪中期被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管辖,设置宣政院机构并以帝师兼领院事;在西藏地方设置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封授有实力的地方实力集团为万户等。元朝对西藏地方的直接治理和萨迦派为首的藏传佛教上层在元朝扶植下的政教合一形式的统治对其后700年的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形式也成为明清两代中央王朝统治西藏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复苏和深入开展,许多民族学研究工作者注意到了位于陇南舟曲县境内的藏族,认为这部分藏族的语言不仅和藏语三大方言(卫藏、康、安木多)区迥异,还认为宗教信仰、服饰、婚丧以及礼忌等许多方面都有奇风异俗。基于此,笔者获悉许多研究者已将这部分藏族的族属以及族源作为研究或“有待于研究”之列。有的研究者已发表文章披露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已撰写成文而正准备公布于世;有的民族研究机构正在组织力量,着手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得第一手资料后再下结论;当然,也还有一些研究者则长期搜集零星材料,耿耿于怀,而莫衷一是。概  相似文献   

16.
四川藏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纳入了中央王朝的建置,到了唐宋时期,对四川藏区的建置有了巨大的发展,设立了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的羁縻州制度,与吐蕃关系十分密切,双方时战时和。为了加强羁縻统治和维系同藏族各部落的友好关系,宋朝还通过“茶马互市”密切了藏区同中原的政治联系,并使之接受宋朝的松散统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西藏地区的社会状况。这一时期西藏地区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地方割据势力林立;经济上,吐蕃时期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封建的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和发展;宗教上,适合藏区特点的“藏传佛教”及其教派形成,各教派与各地方势力互相结合,互为依托,成为藏区早期“政教合一”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18.
宋真宗、仁宗时期,为了对抗辽、夏,北宋竭力经营甘青藏区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迪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藏区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规范,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此法律规范对当时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藏分裂割据时期,萨迦、帕竹、蔡巴、止贡、夏鲁和雅桑六个政教合一体逐步形成。它们的形成各具特色,但都是教派势力与世俗地方势力的结合体。是西藏政教合一制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自唐中叶均田制破坏后,迄至两宋,官田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官田普遍采用租佃制,对农民和士兵进行地租剥削;二是官田私有化,即官田变为私田.官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经营方式的这种变化,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充足发展的必然结果.秦汉以来,官田就开始采用租佃方式经营,只是到了两宋时期,佃耕制才成为经营官田的普遍形式.在占田制和均田制下,不管农民是否占有法定的田亩数额,国家依据农户的丁口情况,强制农民一律按照法定的数额缴纳租税,这种剥削方式显然具有瑶役制性质,并且是在经济领域里所实行的一种政治的、军事的统治形式.在佃耕制下,国家根据佃户租种官田的多少,向佃户收取不等的租额,采用实物地租,这是一种经济的统治形式.官田由政治的、军事的统治形式,转变到经济的统治形式,用经济关系的强制来代替政治、军事的强制,这显然是一种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