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回家看看     
<正>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令天下华人感动万千;有一种愿望叫常回家看看,让万千儿女彻夜难眠。春节临近,无数的人,流动在祖国大地上。在车站,在码头,在机场……人们拥挤着,有的携着儿女,有的带着不能再多的行囊,他们的目的就是一个:家。春节回家,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一种景观,让我们生出不尽的感叹。  相似文献   

2.
常回家看看     
昨天,我和阿爸、阿妈一起去奶奶家吃饺子。路上,三口人有说有笑便到了奶奶家。一进屋,奶奶高兴地连忙过来抱着我,我趁机暗中与奶奶比比个儿,却叫奶奶发现了:“这孩子,一来就和我比个儿”。我走到屋内便在沙发上看起电视来,刚看一会儿,饺子的香味便钻到了鼻子里,我低头一看,小桌上摆满了盘子,盘里装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和菜。我便赶紧把椅子都摆好了,把爷爷、六年级展台奶奶、爸爸、妈妈都拉到桌子这儿,大家一起吃起了饺子。爷爷奶奶都夸我懂事了,知道帮大人干活儿了,知道关心长辈了。他们还一再嘱咐我说,光对自己的亲人好还不够,对同学,对有困…  相似文献   

3.
佚名 《社区》2011,(8):40-40
今年1月5日,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实际上,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为老人“暖巢”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  相似文献   

4.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离巢的儿女们心中念叨着这支歌,带上自己的爱人、孩子,忽啦啦一大片,不纣而同地飞回到老人身边。然而,盛况之下,老年人对此却反映不———  相似文献   

5.
叶炳昌 《社区》2005,(8):59-59
自前些年《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被唱红之后,许多家庭的后辈不知是出于忏悔还是补偿,纷纷回归“空巢家庭”,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一时成为时尚!这是好事,对于寂寞非常的老人而言,对于渴望精神慰藉的长辈来说,无疑是剂补药。然而,透过时尚,特别是今年春节返乡过年与不少前辈推心置腹之后,笔者从时尚歌儿之中辨出了杂音,从“大补”之后的老人倾诉中看到了无奈……杂音无奈之一:体贴不足,懈怠有余。洗盘捶背,是一种体贴;交流沟通,精神慰藉,陪老人一起叙旧回忆,关注长辈的每一个表情,问候老人的起居作息,关心老人的陈年旧病,是更重要的体贴。这种体贴…  相似文献   

6.
王振 《老友》2014,(4):54-54
正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条规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常回家看看。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以民事案件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案例:储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育有一双儿女。2009年3月,储某夫妇与两个子女签订了一份协议。在协议中,双方约定因储某夫妇住的老房子被卖,今  相似文献   

7.
辽河 《社区》2008,(21):18-19
据辽宁省有关部门调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老年人精神慰藉如何保障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老年人由于长期精神抑郁而自杀。而不少子女因为事情很多、工作很忙,或者已经给了老人许多物质和可观的现钱,子女们就此认为老人们已经很幸福了,自己也就孝顺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哪里知晓老人面对的是无言的时光和行将逝去的岁月,精神的愉悦更为重要,“闻其钱物不见踪影”或许会更加勾起他们的怀恋情节,更加多了晚年不该有的幽怨。  相似文献   

8.
庄琪 《老友》2011,(4):17-17
据媒体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新修订的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赡养人不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子女有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的义务,社会上对此争议不断。从道德法律化的角度来看,该规定存在将美德法律化的问题;从可执行性的角度来看,该规定过于模糊;同时,该规定与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存在立法冲突,而且在监督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实现预期的法律效果,有待进一步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该规定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范家生 《老友》2013,(10):25
比常回家看看更可贵的是什么?是耐心!一只乌鸦落在窗外的树上,坐在客厅里的84岁的父亲便问正在看报纸的48岁的儿子:那是什么?儿子看了看说那是乌鸦。一会儿,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说那是乌鸦。没多久,父亲接着问:那是什么?儿子有点不耐烦地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了吗?那是乌鸦!"然而,当父亲第四次问儿子窗外树上是什么的时候,儿子有点咆哮了:"你烦不烦?我都说了好几遍了,  相似文献   

11.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敬老主题教育组委会主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一贯孝敬父母,友爱弟妹,尊敬师长。任职时除特殊情况,春节、国庆总要回家侍奉父母,此外,还让其女儿晶晶、儿子宁宁在寒暑假回老家侍奉奶奶,以解老母倚闾之望、孤独之感。  相似文献   

12.
顾骏 《社区》2013,(21):28-29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现在不再是随口唱唱,而是已经成为固家对公民的法律要求。从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页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相似文献   

13.
张竞 《社区》2011,(6):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子女  相似文献   

14.
张竞 《社区》2011,(9):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年7月1日施行,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对此大家纷纷热议,但我们不应过于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值得深思的是,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何以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归根到底,说明人们在对老年人的应尽责任上,做得  相似文献   

16.
小非 《华人时刊》2011,(3):10-12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仅仅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7.
"常回家看看"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体现了现行法律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肯定,强化并丰富了晚辈对长辈的法律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常回家看看"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法律义务,其次要明确孝道教育目标,确保孝道教育课程开设的常态化,最后指出要努力开发孝道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孝道教育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周凌华 《老友》2013,(4):15-15
"常回家看看",是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赡养"。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凸显了国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此举既完善了维护老年人权益题中应有之义,又使法律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9.
2013年7月1日,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生效,第18条被人们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法条从初见雏形到最终完善,始终饱受热议。"常回家看看"条款兼具法律性和道德性,此条款展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和契合,体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道德观念的淡化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深入剖析该条款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道德和法律在调整范围和价值追求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叠。在我国现阶段道德滑坡、约束能力不断弱化的背景下,提高公民道德水平,重塑社会道德体系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道德法律化作为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入法便是道德法律化的一个例证。然而无论道德或是法律的调整作用都不是万能的,道德法律化也有其局限性,"常回家看看"入法也存在一定的操作困境;需要在此基础上,界定道德法律化的合理限度,并对提高"常回家看看"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提出合理化的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