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9年以后,中国在对《费尔巴哈》章的编译上有3个译本具有象征意义。一是1960年出版的中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版;二是1988年出版的《费尔巴哈》章单行本版;三是199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其中,1988年的《费尔巴哈》章单行本版,是现有中央编译局的各个译本中与原始手稿最为接近的版本,跟它相比,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版在客观地再现手稿上毋宁说是一种倒退。不仅如此,从对马克思标注的《费尔巴哈》章第[17]—[19]页手稿的编排来看,无论是作为1988年《费尔巴哈》章单行本版翻译底本的新德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966年),还是它之前的梁赞诺夫版(1926年)、阿多拉茨基版(1932年)、巴加图利亚版(1965年),由于采取了不分栏编译的方针,都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而1972年以后出版的新MEGA的试刊版和先行版以及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由于采取了左右两栏的编辑办法,克服了新德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缺陷。2016年,刊登《费尔巴哈》章的新MEGA第I部门第5卷将正式付梓出版。借此出版的东风,建议中央编译局编译一个以新MEGA为底本的汉译本。新译本应该做到:第一,采取将文本分成左右两栏进行编译的方针;第二,恢复文本中原有的页码信息和手稿状态信息;第三,适当地增加"题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马克思恩格斯以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为文本结构,以反讽为主要修辞风格,对"世界历史"概念作了实践的批判性改造."世界历史"是经由施蒂纳中介而来的意识形态语言,它颠倒反映着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与之相对,马克思恩格斯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础重构的"世界历史"概念,客观地揭示了现代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发现.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念,又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过渡期著作,既要看到它的变革功绩,也要看到它的理论局限.马克思世界观和美学观成熟期的拐点主要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作马克思哲学和美学"诞生地",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开端",有失妥当.模糊马克思的思想"早期"和"成熟期"界限,容易将其美学观变成人本主义.应当坚持走与实际结合的科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篇手稿在苏联东欧先后出版了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新德文版和MEGA2四个版本。在比较和分析上述不同版本的基础上,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论著,该书以"双联页排印"的方式区分了手稿的初始文本与修订内容,并用异体字标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文本中的写作。虽然广松涉在此书中持有并非正确的断言,但这并不妨碍此书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但这部著作是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现在所见各种版本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的。由于不同的编辑方法会给文本带来完全不同的面貌,因此,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意图和思维逻辑、把握其著作的整体结构和丰富内涵、精确再现其思想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4月23-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研究史、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当代争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刊精选4位与会专家学者的会议论文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但这部著作是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现在所见各种版本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的。由于不同的编辑方法会给文本带来完全不同的面貌,因此,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意图和思维逻辑、把握其著作的整体结构和丰富内涵、精确再现其思想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4月23-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研究史、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当代争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刊精选4位与会专家学者的会议论文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但这部著作是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现在所见各种版本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的。由于不同的编辑方法会给文本带来完全不同的面貌,因此,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意图和思维逻辑、把握其著作的整体结构和丰富内涵、精确再现其思想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4月23-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研究史、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当代争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刊精选4位与会专家学者的会议论文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但这部著作是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现在所见各种版本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的。由于不同的编辑方法会给文本带来完全不同的面貌,因此,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意图和思维逻辑、把握其著作的整体结构和丰富内涵、精确再现其思想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4月23-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费尔巴哈》章的文献学研究史、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当代争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刊精选4位与会专家学者的会议论文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以实践的科学规定来导向唯物历史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来还原实践的具体形态,这是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种理论视野.这两种理论视野之间的转换,既非马克思不同世界观之间的完全"断裂",也非马克思世界观内部的简单"平移",而只是同一新世界观内部的两个基本视野之间的转换.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形成时期的这两种理论视野,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观萌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转变,第二次是从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在对后一转变的研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普遍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萌芽所在.事实上,<神圣家族>已显露出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萌芽,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在<神圣家族>萌芽的基础上对唯物史观的初步表述.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表现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轨迹与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观赖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是两个几乎同时的批判费尔巴哈的文本。同样面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这两个文本体现了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不同批判思路。马克思通过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反对费尔巴哈将人作为"类"的"自然存在"观点,施蒂纳则试图以个人的独特性来颠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在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继而批判了施蒂纳,完成了对施蒂纳的超越,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国内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手稿)出版后,第一篇从哲学视角系统地研究该文献的专题性论文。作者力图摆脱传统马列原著研究中那种注释性或以教科书体系解读经典文献的模式,真实地从经典作家自身的思想逻辑出发,认真探究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特别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文本中所内含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作者还首次提出了《费尔巴哈》五个手稿的内在逻辑结构问题;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该书中科学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形态中的科学历史观,特别是作为当时理论侧重点的历史辩证法客体向度的基本思路。作者否定了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理解.也批评了一些西方论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曲解。  相似文献   

14.
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来说的,并不完全指一篇篇的具体的文本的性质;但是既然文学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那么它就不能不在文学活动中的一环--文学文本--中体现出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是要寻找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应点,或者说中介.通过对陶渊明的<饮酒>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的个案分析,可以发现,"意蕴"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文本中的对应点,它承载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故可以进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体论的建构过程是从对自我意识主体的批判开始的,施蒂纳是促使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关键人物。《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是批评以虚无主义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遭遇的施蒂纳的,但我们在研究中对此并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却把该书研究的重点放在占该书篇幅10%的批评费尔巴哈部分上。这主要是因为19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发展还没有触及施蒂纳所提出的问题,体会不到施蒂纳涉及到的虚无主义问题对于日益陷入世俗化困境中的现代人的重要性。另外,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的论述、传统哲学观和思维模式对施蒂纳及其问题也起着明显的消解作用。今天我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把马克思批判施蒂纳的部分放在与批判费尔巴哈部分同样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色,戒>在2007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形成了华语世界为之注目的一大社会奇观.但遗憾的是,李安谨小慎微的处事风格使<色,戒>在处理情感与政治的关系时,违背了协调统一的"艺术原则",未能避免叙事的失衡,造成了文本的严重"撕裂",意识形态的"挤压"露出了李安叙事中的"阿喀硫斯之踵".其结果是,<色,戒>在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同时,却在艺术上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相似文献   

17.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这两部作品在领先于时代、拒绝在自然观方面男性话语的影响、拓宽生态审美观、强调女性和自然的密切联系等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就这两个文本而言,夏洛蒂·勃郎特比简·奥斯丁要走得更远一些,看自然的视角更广阔一些,"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思想更突出一些,男性与女性对自然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得更深刻一些.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德文本和中译本,文章着重考察了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使用情况和哲学含义。认为生活概念是本文献的理论重心,是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枢纽。文章从关键词的语用和语义考察入手,初步勾勒出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理论意义,结合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简要梳理了马克思生活概念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在保持其主流叙事的绝对权威地位的同时也兼容了另类思想话语的存在,体现在刊物中即是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文本与允许这些文本刊发的编者们不合时宜的文艺思想.从另类话语生存空间的文本呈示、编辑视野下另类话语的存在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时代镜像三个维度的分析来看,笔者从中发现:作者对作品干预现实的主观愿望,编者对作品审美多样化的渴望,读者对文本艺术的客观要求,构成了特定历史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终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