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文学美学”不是一个并列性结构,而是对一个包容性结构,即中国文学中的美学加以分解后,独立建构,形成“中国文学美学”的自洽构体。但它类同于中国音乐美学、中国绘画美学、中国书法美学等,隶从于中国文艺美学。由于至今尚未有“中国文学美学”这样独立的书题、课题,因此对其语义层面略作如是阐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级学科,围绕这一学科的定位引发的争论中反映了理论与教学科研实践之间的冲突.作者认为必须以尊重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规律来定位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科定位的关键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外国文学与国别文学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新辩证论是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化的一种方案,有助于学科定位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初,东南大学掌门人、哲学家刘伯明论述文学的美学要素、西方美学主潮和美育学说体系,起点高卓,视野宽广,立论精准,彰显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意识,体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现代文化意识和美学思辨精神.过去,由于理论框架、观念、眼光的限制,学界未能发现和理解刘伯明的美学贡献.本文旨在揭示刘伯明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学术实绩.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存在"平行"、"上升"与"下潜"三种运行模式,三种模式都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但是,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前两种模式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后一种模式,给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完整建立与走向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困境.探讨比较文学"下潜模式"观念建立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研究中西文学关系、除中国之外的国与国之间文学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注重对其中的具体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者陈军的论著《建构与解构:文艺学美学论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下文简称《建构》)是作者近十年文艺学美学研究成果的辑集,它展示了作者从“入门”到“成熟”的学术历程,也突显了作者面对纷繁芜杂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论著,所进行的独立、细致、深入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文艺学学科危机、文艺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把文学当成学科危机的主要根源,要求改造文学,取消既有的文学“本质”;把文艺学学科的重建寄希望于文学研究方法的改进,把文化研究当成了解决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救星;在促使文学研究直面现实的过程中丧失了理论对现象的批判意识。本文认为,要解除文艺学危机,重建文艺学,就必须扩大文艺学的学科范围,把文学和大众文化作为并置的相对独立的文学研究对象,并根据对象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研究现实文艺现象的过程中,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客观地阐发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独立学科与新中国建立初的教育体制有重要关联,1950年代"教学大纲"的颁布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重要影响,并进而推动1950-1980年代新文学的历史建构;教学大纲的颁布,使新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文学的规范具体化、体制化,并落实到新文学教学和文学史教材编写中;新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最终纳入服务于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轨道;这对于现代文学学科形成有正面促进作用,但也是对新文学史真实本体的解构,它把不符合新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学排斥于文学史之外.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艺学和美学:没有说完的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立元认为,20世纪中国文论和美学,并非"全盘西化"的过程,而是既不同于古代传统文论和美学、又不同于西方文论和美学的现代文论和美学新传统的建构、生成过程。20世纪的中国文论和美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新传统。其在当前的发展中面临的深层问题在于基本理论缺乏与"史"和批评的互动、互通。当代中国文艺学和美学走出困局的必由之路,仍在于立足于如何解决当前中国文学所面临的这一现实问题,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达到理论、批评、历史三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形成整体突破。高建平则认为,我们只有来自西方的"美学在中国"和美学的史前史,没有中国美学。提出"文化多样性"口号的背后有着深层的审美的普世性与地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今天我们需要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普世性的"中国美学"。王建疆认为,学科首先要讲公理、范式、共性,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特色或个性。同时,也不能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低来论断该学科是否存在,而是要放眼现实。其发展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而不是盲目的重构。  相似文献   

9.
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的理论开创了把读者置于研究中心 ,取代了传统研究中作家作品是唯一重点的做法 ,实现了在美学、文学研究领域中历史性的转移 ,更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它认为文学活动的动态流程中最重要的是读者。在阅读中 ,读者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读者的经验世界逐渐被培养起来。可以说 ,优秀的作家的作品提高了读者的欣赏水平 ,而这些高水平的读者反过来又以他们的经验世界去训练“新作家” ,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把当代文学的鉴赏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思想既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化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当然要具备诸种条件.但某部著作的出版,亦往往成为一门新学科建立的标志.“文化大革命”前,我国有“五四”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新文学史”这门学科.“文化大革命”后,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家,而1980年《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当代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1979年起,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开始被介绍到了大陆,随后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台湾文学),台港澳文学又有独立出来研究的趋势.1991年,刘登翰、庄明萱、黄重添、林承璜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出版社)的出版,则标志着台湾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从80年代后期起,人们在研究中又逐步认识到,海外华文文学既不同于大陆文学,也不同于台港澳文学,应该专门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董学文的学术活动是在理想主义的庄严中开始的。立言为真、立言为用、立言为新、立言为进 ,使他直面中国现实 ,对美学理论、文学基础理论、文学理论学等关涉学术发展和民族精神大厦建设的学科 ,进行了较为彻底、通透的研究。他的理论成就、学术方法、社会影响 ,共同体现着现实开拓中的顽强风格 ,因其将文学和美学精神建构在理想主义基础之上 ,而令人尊敬  相似文献   

13.
平章起  梁禹祥 《兰州学刊》2007,4(5):194-198,206
文章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定位.具体探讨了它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实践依据,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的学科定位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坛经》禅美学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坛经>禅美学与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密切相关.在中国禅学史与中国美学史上,禅与文学相互渗透,禅宗把俗世点化成佛土,把佛土还原为俗世的做法,大大影响了文士的生活与创作;而文士对禅法与禅门活动的参与,也对禅门造成影响,如导致文字禅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由厦门大学哲学系卢善庆副教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文艺美学观》一书,是作者在前人和今人(台湾和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王国维的美学观、文学观、戏曲观、美育观及其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所作的一次多侧面、多层次的透视和分析,并对海内外某些学术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 着眼于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融汇海内外的研究成果,这是本书的基本特点.从思想发展史上看,近代中国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时代.王国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大师,他把西方美学观点同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相结合,提出了自己一系列新颖完整的美学思想.尽管其中混杂有不少唯心主  相似文献   

16.
郑晓岚 《东南学术》2021,(2):214-223
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现象.生理学意义上,“少年”是一个年龄范畴;政治文化意义上,“少年”是一个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等不同话语建构的体系,被赋予“希望”“冒险”“尚力”“革新”“独立”“自由”等修辞语义,成为清末民初特有的文化符号,与西方近代、中国古代“少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林译《鲁滨孙飘流记》言说全新的少年形象,参与清末民初文化语境中“少年”的修辞语义生成与理解.清末民初有识之士通过理论论述、文学书写、社会活动等方式,建构少年形象和少年话语,弘扬尚力美学,驱动国民精神重塑,也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家以知性概念和范畴对文学的价值进行区分和研究,并借鉴其他学科的话语单位,尝试建立科学的文学价值论体系。但是,其体系建构缺乏系统性,在学科建设层次上,这种探索只能算是为以后系统而完整的文学价值论研究所作的一种准备。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没有成为传统文学的资源背景,但与现代中国却发生有制度的、知识的和审美的关联,在审美上又有实践与理论的分流,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传统的背景之下,从思想启蒙、情感体验和语言形式方面对基督教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叙述。但在知识论上,基督教却没有成为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内容,而是在反叛和超越的前提之下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是,有了理性的知识建构与感性的文学想象不同的言说路径,由此也表明中国现代美学与文学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基督教既创造了中国文学的审美世界,又留下了历史的意义限度。  相似文献   

19.
张清芳 《云梦学刊》2008,29(1):101-103
曹文轩于2005年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天瓢>和<青铜葵花>,是他追求美学艺术的代表作.作者一面把中国传统的唐诗宋词的格调和意象化到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美学意蕴.但是另一面.他又把西方小说的一些写作技巧融入小说的主题中,由此创作出中国古典美感和西方现代美感相融合的佳作来.  相似文献   

20.
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很强调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要真正搞好学科建设,并不是在本学科既有的知识结构里自动循环就可以实现的.事实上,学科建设离不开问题研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学科建设的真正基础.发现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归宿,而研究就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当这个过程所达到的结果能够构成新的知识增量,从而能够有效地纳入到学科建构之中时,学科建设才能切实推进.因此,我想围绕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