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在语文教学界已成为一句颇有感召力的口号,正是这三句话12个字把诸如“语文能力”内涵特质到底是什么,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间的本质联系及转化心理过程,语文能力与智力间的本质关系及语文知识、能力、智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推到前台,要求予以理论回答.本文试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认识语文知识的属性和语文知识在培养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中的作用.初中的语文课教学并非要刻意淡化语文知识,而是要把适宜的语文知识置于适宜的位置以适宜的方式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句话: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的论述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一、撕毁去知识标签就是要反对把知识制成精致的“标签”,急功好利地向学生灌输,而要诉诸威性实践,在生动的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这是由中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语文学科教育的特殊属性所决定了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使上溯到“五四”时期,这已经是共识,因而显得字句镍铬不容置疑。然而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是一边鼓吹培养能力,~边又上演一幕幕操作日趋精密的“知识大战”,实际是想依赖知识历德穆浮想原览会获得语文能力,把知识的消化、理解、分析当作…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首要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发现提出和分析思考语文教学问题。通过与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者的对话,把握语文课程标准,认识语文课程;正确理解和使用选文,构建与运用必要的语文知识,认识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寻求语文教学的支持帮助;调整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了解和适应学生的现状和需求。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至六年级的  相似文献   

8.
《概说》是对语文大讨论的审慎和极有份量的回应。它完成了对张志公教育思想体系的系统梳理和严谨整合。它的建立于科学阐释基础上的理论廓清 ,给了新时期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应有的期待 ;它对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致用观的辩证阐述 ,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特点。“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让学生直接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课标”还特别强调“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靠口耳相授而得”,也不是从系统的语文知识中转化而来,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源自生活.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对语文知识的梳理与实践,而在语文课程科学化进程中,其理论与实践又面临诸多问题.现象学作为审视语文课程的思维手段,在“还源”语文生活中又建立了新的语文知识观.首先从“自我与生活”范畴来解读语文的生命性,再次从语文的“语与文”关系中指出“道”就是开口讲话;再次从“世界与生活”的意境中来构建语文世界中的意向性;最后从“境界”中来指明语文的纯粹意义在于构成“域”,正所谓“象外无象”,才是语文生活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半个多世纪来,我国学者一直用原苏联心理学的能力概念来解释语文能力,最终陷入在知识和技能之外去寻找能力培养途径的窘境.笔者主张,首先区分两个能力概念:一个为后天习得的知识、技能,另一个为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其次,将语文能力界定为“学生习得的有关语文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定义语文知识、技能,厘定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技能的关系;第三,每一类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与教都有其规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阐述既符合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知识乃起源于实际活动”的观点,又符合语文教学实际:学生的负担减轻,从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走进知识的海洋。  相似文献   

13.
王松泉通过对语文、语文学科、语文学科教育这三个概念的研究与廓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他的语文素养规律观:语文素养是学习主体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语文课程个性化的目标和过程;语文素养过程应当遵循客观规律。语言教学为言语能力培养服务,言语内容的教育为言语形式的训练服务,思维训练为语感培养服务,课堂言语实践为生活言语实践服务,教法为学法指导服务,是为王松泉语文素养五律观。  相似文献   

14.
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是正确处理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两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但语文训练内部——听、读、说、写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处理这种关系,那么也会削弱语文教学效果,不能全面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非议、轻视甚至反对,它严重制约着语文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影响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实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志公先生始终坚持以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以深逮、敏锐的学术眼光,以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到切详明地阐明自己的语文知识教育思想。当前,学习、研究其语文知识教育观,对于克眼们见,坚持正确导向,把语文教改引向深入,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与积极的实践意义。一、多角度考在语文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一)从语文教育史的角度,肯定教学语文知识是一种进步。志公先生一贯坚持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是,在我国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没有很好领会“例子”思想,许多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课文问题的分析讨论上。将课文中一段段完整优美的语言转化为一个个问题,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7.
语文程序性知识之于语文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但无论课程层面还是教学层面,语文程序性知识的呈现都比较匮乏,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均不够充分。郑桂华教授的《排比》示范课是探索程序性知识课堂建构的成功案例。研究其语文程序性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语文程序性知识的深入认识,有利于强化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的意识、引领语文程序性知识建构的实践,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成效。语文程序性知识的课堂建构需要更多一线教师担起责任。  相似文献   

18.
语文知识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 ,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形势、教育的价值取向、对语文学科的不同认识、相关学科的研究状况等。对语文知识教学进行批判性地反思 ,辩证地、科学地认识其发展过程 ,将更有利于促进语文课程的整体改革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三校”语文考纲在整体设计上作了一些调整,使知识的构建更加协调和体现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强化能力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进行,其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定位、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要求。而每一次的考试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封闭式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的高低。它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大语文教育”思想,就是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能素质和非智能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