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一个民族的比喻是这个民族集体意识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维吾尔族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中运用大量精妙的比喻,所以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命力。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据研究证实“刀郎人”是维吾尔族的重要一员,“刀郎文化”是维吾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所用的“维吾尔刀郎人”和“刀郎维吾尔人”两种称谓有本质的区别,应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3.
从姓名内涵看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名不应简单地被看做是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它同时也代表一种包含心理、社会、历史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文化"。中英不同的姓名体系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观察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取向,并从姓名的发展中可以透视出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错位”现象。从表面上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深层次依然保持着古老而沉重的传统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生活的经验主义和人情化的文化模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是一种强大的文化障碍,影响着真正的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生成。从根本上修正这种“文化错位”,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承接。  相似文献   

5.
对超越自然的神秘力量施予某种物质或咒语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巫术,作为世界一种文化现象在比较古老的民族中普遍存在。尤其是生活于塔里木河流域的维吾尔人尤为信服。比如,在象征维吾尔文化和历史的经典著作中,经常看到属于巫术范畴的种种习俗。在距今1000年以前写作的《突厥语大辞典》中提到的“擗树枝”是维吾尔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巫术。  相似文献   

6.
双重文化社会化对于那些在海外出生、在美国成长的孩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通过对 2 0世纪 90年代早期、中期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的调查 ,揭示了收养孩子学习双重文化的活动状况以及收养家长在此方面的态度 ,并指出收养孩子在双重文化社会化活动方面的问题 ,这一研究对认识和了解近年来从中国收养的孩子们在美国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谚语既是维吾尔族智慧的结晶,又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的明珠,它渗透着维吾尔人民的深厚思想感情,浓缩着维吾尔的历史,镜射出维吾尔灿烂的文化。维吾尔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长期历史过程中多种宗教信仰所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并没有随着这些宗教被伊斯兰教取而代之而完全消失,这些由宗教信仰所造成的影响已融人了维吾尔族文化的许多方面。本文在解读维吾尔谚语基础上,试图通过谚语镜射出维吾尔族兼容并蓄的多元宗教观念和习俗。  相似文献   

8.
试论社会转型对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和经济模式的转型,而且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转型,社会的转型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而生活方式和心理经验的变化又会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交往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生活节奏、时间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9.
民居或曰住房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它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诸阶段的一种动态文化,但相对而言,这种文化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又是最具稳定性之一种。一般来说,同一区域内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民居大体保持一种相似或共同的文化特征,如果同一区域、同一时期内有不同的民族持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其民居的特征表现则异彩纷呈。近现代的内蒙占民居不但具备上述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内蒙古的住房文化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历史轨迹和连续性特征以及在当代,民居的发展趋于共同的文化倾向。一、民居的种类及其文化…  相似文献   

10.
乡村社会中的“面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界定"面子"的定义和在乡村社会中的内涵及功能,从村庄结构与社会关系的维度,分析了"面子"在三种不同类型村庄中运行的特征,以及对村民和村庄生活的不同影响。提出了乡村社会中的"面子"在本质上是村庄社会结构的产物和需求,起着维系村庄社会结构和村民价值体系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更好的探究和理解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面子"现象和行动逻辑。不同类型的村庄面子行为表现不同,同一个村庄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面子行为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面子行为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李莎 《学术论坛》2007,(5):173-176
文章重点考查了元朝时期汉族和内迁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分为由人名、职官名、部族名、居住地得姓氏,因帝王赏赐、迁移、政治避难、避讳、讹言、收养、出家、华化而更改姓氏等不同类型。这些来源和变化归根结底都是因受到历史背景、政治形势、主流文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左右和影响,并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姓氏来源和变化类型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二是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汉族姓氏继续保持了主体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包括蒙古族贵族官吏在内的少数民族和外来民族的姓氏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这在一些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家族和人物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农村地区,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得该地区保留了浓郁的历史传统,伊斯兰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人们表现出较强的伊斯兰教宗教行为。解放以后,维吾尔农村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宗教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实地调查来了解维吾尔村民的宗教实践行为,并作一些粗浅的探讨。调查资料来源于1992年、1993年笔者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聚居的农村中332户维吾尔族户主的问卷访谈。一、反映宗教行为的变量我们设定维吾尔族村民信仰伊斯兰…  相似文献   

13.
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的创造,就象改革之初他们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但村民自治获得如此迅速发展,则是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在“人民公社”体制瓦解后对乡村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所作出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过去“政社合一”的集权体制转变为村民自治体制,是农村基层政治的重大变迁,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创新。这种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创新的必然性,出自于新时期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出自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出自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村民自治上…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小王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打工族.打工族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小王村村民的土地观念、婚育习俗、养老观念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打工族的出现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收养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养行为,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措施,用以帮助无儿无女的夫妇获得子女,帮助无父无母的儿童获得父母,借以满足感情上的需要 [1]。使这一措施严格皈依到法制轨道上来, 既是收养立法的要求,也是稳定收养秩序的需要。鉴于海峡两岸民事交往的频繁、收养意向的增加,探讨两岸收养制度的异同,找寻解决两岸收养冲突的方法,将具有现实意义。 一、立法概况 海峡两岸的收养立法经历了迥异的发展过程,具体差异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立法体例不同。台湾的收养制度作为亲属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规定在民法亲属编中 (简称《台民法》 );大陆的收养制…  相似文献   

16.
村落文化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般而言 ,村落文化概指农业人口在特定的地域长期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乃是信仰禁忌、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之总和。从本世纪 80年代起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村落为基础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激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 ,最直接反映村民精神生活的村落文化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的嬗变 ,这个变化包括村落习俗的内容 ,村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处事方式等。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对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 ,实现农村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应…  相似文献   

17.
《十二木卡姆》的整理工作经过付出巨大的科学的劳动,现已基本完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维吾尔人民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人民为我们祖国的中华文明宝库所做的贡献的一个重要部分。把它说成只是伊斯兰文化的产物,是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的。因为,维吾尔人的音乐、歌曲和舞蹈系统化的社会基础,在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就开始形成。维吾尔人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和以后的文明史是维吾尔民族整个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十二木卡姆》虽然是系统化了的十二大经典音乐的名称.实际上它也是维吾尔  相似文献   

18.
何晓波 《兰州学刊》2013,(12):120-126
民族地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是一种少数民族村寨通过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乡村社区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一种农村现代化方式.这种模式既改善了农村经济收入水平,又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特色,使村民在农村地区就能够分享到与城市生活等值的现代文明.文章把工业乡村发展模式与东部发展得较好的华西模式做横向与纵向、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的对比研究,旨在于总结出工业乡村发展模式对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乡镇和村:当代中国农村民主建设中的博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农村民主建设在90年代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总体来说,乡镇、村和村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为农村民主建设的推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具体而言,三者形成了一种博弈关系,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所起作用的强度和方式各有不同,博弈的结果也有所差异。但是,随着民主环境的改善,这种由三方参加的博弈正在向正和博弈发展。一、村民个体意识的提高和村民自治2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本性动力是建立在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市场化基础上的村民个人自由度的扩大。个人自由度的扩大不仅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作为过去的传统所积淀下来的物化形态,它构成了我们历史过程中的经验和规范,另一种是作为正在生成的新的历史现实,它建构人类社会生活未来的方向。前者是在旧的社会规范的层面形成了文化的相对确定性,而后者则是新社会生活的生成基础。生活方式作为社会不断形成和变化着的环境,也要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随着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发展,也要不断地实现主体性的自觉变化。生活方式作为共存主体的根本的生存环节,演化为社会结构,形成社会基本规范,因而文化不断把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具体转变为现实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