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潘照东 《阴山学刊》2006,19(3):46-48
"西口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性特征;具有草原文化与晋、陕文化有机结合的复合文化特征;具有商业文化的显著特征;"西口文化"基础深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  相似文献   

2.
《唐风》、《魏风》与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原 《晋阳学刊》2003,(2):86-90
《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是产生于山西境内的诗歌,多方面反映了早期晋文化的风采。本文主要对二风中所反映的三晋的生态环境、社会生活风貌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晋文化的特色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3.
王红川 《阴山学刊》2006,19(1):72-75
饱含晋陕遗风的包头地区旧婚俗独具特色,文化内涵丰富,是当地宝贵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其充分认识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淑利 《阴山学刊》2004,17(1):92-95
清顺治年间,为封禁鄂尔多斯各部和蒙汉两族人民的交往,清廷沿晋、陕边墙以北划出一块东西长二千多里,南北宽五十里的长条形"禁留地"."禁留地"既不许汉人耕种,也不许蒙古人游牧.康熙朝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禁留地"被开垦种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5.
孔子(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前468——前399)是古希腊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性格,其生活和从事哲学活动的年代也不完全相合,差异是明显的;然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孔子与苏格拉底又有或隐或显的相似和相近之处。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看,都面临着历史的大变动、大转折,都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  相似文献   

6.
栾晓梅 《社会科学家》2012,(1):60-64,68
一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对其国有控股公司的管控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根据Hofstede的五个文化维度比较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和新加坡7个国家的国有控股公司管控结构后,发现除了德国外,有着相似文化特征的国家,其国有控股公司管控结构也颇为相近。中国传统文化,在国有控股公司管控结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固有的"惰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有控股公司管控实践偏离了设计的初衷。因此,在中国现有的文化框架内,改善国有控股公司管控结构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每当社会经济、文化大致呈现相同或相近状态和趋势,文学创作和对创作总结的理论形态也会呈现出某些相同或相近,研究这些现象,也许会获得有益的启示.本文的立意在于,发现明中叶弘治、正德年间及嘉靖前期,即李梦阳从事文学活动的时期,与当前的中国经济、文化有诸多相似,而李梦阳的“今真诗乃在民间”的观点的产生原因和寓意,也暗合了当今诗歌发展的某些规律,将两个相距大约五百多年的时代的经济文化文学和文学理论相比较.力求获得对当代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韩国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地缘相近,有相似的文化传统。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战略,逐渐走上了一条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带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道路,迅速地再次崛起。文化的发展推动了韩国经济迅速发展,也使韩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韩国在文化大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有:制定"文化立国"的战略、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搭建文化产业链等等。系统分析韩国文化大国建设的战略举措,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并完善文化建设政策;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加快文化产业化进程,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9.
龚玉兰 《学术论坛》2012,35(2):197-200,210
韦应物和柳宗元一直并称为"韦柳",他们都承继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形成了陶、韦、柳的范式体系。而"韦柳"的并立,形成了学界的误解,认为两人风格相似或相近,其实他们二人的生活旨趣、人生经历和诗歌追求并不相同。文章着重辨析"韦柳"并提的过程和原因,从"韦柳"的"本色"诗风中分析韦诗高雅平淡的风格、柳诗幽怨旨远的特点,并客观地评价"韦柳"在文学史上名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经历了相对完整的分合过程,是研究唐代墓葬文化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北魏平城时代墓葬文化先后经历了两种制度模式。北魏平城时代早期建立的"北魏制",是从十六国边疆地区寻找曹魏文化因素的遗留,有意回避西晋洛阳地区形成的"晋制"文化,以自塑优先于南朝的正统渊源。至北魏平城时代中、晚期,北魏的文化实践逐步转向"晋制",意在直接针对南朝的正统性展开同质性、排他性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墓葬文化特征向着西晋洛阳墓葬的模式靠拢。北魏晚期的洛阳墓葬文化继承和丰富了"晋制"路线,汉化更为全面。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墓葬文化糅合了两种制度模式,西魏北周墓葬文化则对"晋制"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改造。隋代统一后,墓葬文化对北周、北齐因素各有取舍,将二者统合为一套新的礼制,初具"唐制"之雏形。  相似文献   

11.
"禁留地"的开垦及晋、陕、宁、绥间的边界纠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淑利 《阴山学刊》2005,18(1):40-45
康熙朝中叶,随着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和内地人口的增加,"禁留地"逐渐被开垦种植,但由于沿边汉民涌入之众和管理上的混乱,年长日久,留下了日后晋、陕、宁、绥间长期的边界纠纷。  相似文献   

12.
府谷县环保事业的开创者赵生荣《投资与合作》驻陕晋蒙联络处主任在陕晋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国最大能源基地神府煤田中心府谷县,有一位环保事业的开创者,他就是府谷县环保局副局长傅马晓。博马晓是府谷县清水乡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功勋卓著,曾受到中...  相似文献   

13.
西口文化是流传在我国晋陕蒙冀毗连一带的民间地域文化,它生动地反映了在“走西口”移民运动的牵引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团结互助的多彩历史。作为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西口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不竭动力,但就现有研究而言,西口文化所蕴藏的这些深厚价值并未得到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和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和实践指引。立足新时代,聚焦西口文化的认同意涵,发挥西口文化的情感效应,推进西口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不断推动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多维转化和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川陕苏区精神"是巴中进行"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定位的核心文化力量.但在其文化宣传中,却长期用"红军精神"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宣传口号,这使巴中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宣传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杨建华 《西域研究》2007,(3):110-115
本文通过与黑海北岸的同类器物的比较,确定了晋陕高原商周青铜器中的"勺形器"为马镳;分析了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同类马镳的年代,探讨了这类马镳的起源;从马镳与原始的"马鞍"形象的共存,可以把中国北方骑马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标志着中国北方畜牧化、移动化、军事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生活的新颖变化,并没有改变物质生产或经济发展是社会生活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揭示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和资本的建设性,以及近代形而上学的文化辩护,历史唯物主义洞穿了社会生活中"抽象统治"的真相,为人们认识社会现实提供了有效可靠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思贤 《兰州学刊》2007,(2):206-208
水字、古汉字和纳西东巴文有相似的性质,对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的取象构形进行分析比较,可以探明一些字的构形原理,同时,也能反映不同民族之间风俗人情及其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张闻天及其率领的"延安农村调查团"所进行的晋陕农村调查,乃是中共历史上继毛泽东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之后又一次相当重要的社会调查,其不仅在中共党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亦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这次调查所获取的大量资料,有的已整理出版并为研究者充分利用,有的则被怀疑散失于战火或其他社会动荡之中.尤其是此次调查历时最久的晋西北14村调查,除张闻天自己整理完成的极少量资料公开发表外,其余绝大部分至今没有人能够说明它们的下落,而实际上其原始资料仍然较完整地分布于晋省或晋西北的相关地方,这些资料的发现与利用将非常有助于理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部结合带或中共晋西北根据地区域农村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演变历史,同时亦对大致同一时期的其他华北农村社会调查做了最重要的补充,甚至可能会改变先前有关华北农村研究的某些结果.该项新发现的资料,内容丰富、数量浩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7,(4)
《通典》所载"魏官品"和"晋官品"是今人所见有关魏、晋官品的最完整记载,其来源在现有历史文献中难觅踪迹。"魏官品"与曹魏实际制度多有不合,或谓其颁布时间在曹魏灭亡前夕。曹魏《品令》(《官品令》)当在魏明帝朝法令修订时制定,魏末晋初贾充等人所撰《官品令》为《晋官品令》,均非《通典》所载之"魏官品"。《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多部魏晋官制文献中未见《官品令》,唐初修撰《晋书》时所见《魏晋官品令》并非原始文献,而是转述相关文献所见魏、晋时期的官品令文,难免会有不合实际制度之处。晋代官分九品明载于《晋书·食货志》,而《职官志》中职官等级则是用"品秩"和"石"来表示的,品代表官位高低,秩体现俸禄多寡,品秩结合方体现官员地位之整体面貌。《宋书·百官志》关于职官秩次的记载较多,包括汉代以降至刘宋制度,通过比较可知,魏晋刘宋时期职官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仍与汉代相近,"秩○○石"为表示职官等级的重要方式。《隋书·百官志》载梁初定制,有明确对应关系的"秩"与"品"构成职官等级制度的两个基本要件。而同卷所载陈代品秩,秩次仅与具体职官对应,并不反映其品位之上下或位次之前后。仅据将军名号即可断定,《通典》所载"魏官品"未能真实反映曹魏现实制度,也与晋初制度多有不合,称之为"魏官品"名不副实。"晋官品"与西晋或东晋现实制度也有较大出入,可断定非晋代某一时期的原始《官品令》,以"晋官品"作为两晋全期或某一时期的制度亦属牵强。沈约《宋书·百官志》文末附载比较简略的官品表,实为东晋制度,也与刘宋制度相符,是为现存文献中记录时间最早的一个官品表,《通典》所载"晋官品"不排除以之为蓝本编撰而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闽台社会不仅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而且神缘相似、俗缘相同.传统宗教文化的信仰功能在经济浪潮和多元文化的现代性冲击下呈现出政治化、文化化、商业化、旅游化、慈善化和社区化的转变.在这剧烈动荡传承中虽然存在迷信化、功利化和庸俗化等负面影响,但却始终曲折着前进、变异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