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式家具代表了中国古典家具艺术的最高成就。明式家具风格是在继承五代简洁风格和宋代完备的家具形制基础上,依赖于明代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经过数百年的实践过程于明代中后期演替而成。通过研究和论述明式家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的简要历史,以及对明式家具风格在世界现代家具中的表现和成功商业案例的考察,提出了中国家具现代化的主要对策:植根民族文化,重视产品设计,努力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团队。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不失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长久命题。  相似文献   

2.
石窟是佛教建筑艺术的重要空间表现形式,是一种运用空间减地法依山开凿的建筑艺术。石窟建筑形制往往受佛教艺术、地域空间、不同建筑元素和营造技术工艺等多方面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也不例外,它在吸收中西不同建筑文化元素的同时,呈现出富有特色的石窟形制风格。通过对敦煌莫高窟建筑形制的调查与统计发现,莫高窟洞窟形制主要包括平顶、盝顶、人字披顶、拱顶、复合人字披顶和覆斗形顶几种基本建筑形制,并以此延伸出更多的石窟形制,形成多种形制并存的石窟建筑艺术,在延绵千年的敦煌石窟建筑形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石窟建筑形制特征鲜明且互有延承,演化出独特的石窟建筑形制与空间结构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家具风格由家具的形式与功能相统一所呈现的特点,以及设计观念与设计表现手法相统一而形成的艺术区别系统构成;各类家具风格在形成过程中均受政教思想、建筑形制、社会现状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在风格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简———繁———简”的变化规律且相互借鉴发展,不同时期的家具风格是当时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于阗是古代西域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佛教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于阗早期绘画受古希腊的影响,体现出犍陀罗的艺术特征。4—11世纪,于阗佛教绘画风格继续受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同时具有中亚特征的二维平面和装饰风格,并且有向中原绘画风格靠拢的迹象。于阒佛教绘画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完成了佛教绘画的原初形态与中原人物画之间的对接,为中原画坛提供了新颖具有可借鉴性的绘画样式。文章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与邻近地区绘画遗存的比较,力求探讨古代于阒佛教绘画不同阶段风格发展衍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云南藏族家具特征鲜明,除具有与建筑的相连性、与宗教的相关性、与环境的相适应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家具形制的建筑性、家具构图的几何程式化、家具正立面造型的独特性、家具装饰的富丽性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国传统家具艺术史料数据库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家具是一种文化形态,只有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家具才能理解家具艺术的意义.建立此数据库应以家具发展各历史阶段和家具品系为索引建立数据库,介绍家具的实证案例、造型特点、形制、装饰特征、技术特征等.我们可以选择Visual Basic.NET为开发平台,借助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进行数据库设计,使该数据库具有查询、输入、输出、浏览、修改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国清代椅凳类家具风格样式和同时代西方欧式古典家具风格样式的比较,探讨相互之间的影响因素。经过分析比较,证明这一时代东西方的椅凳类家具风格特点样式有着一定联系及影响。清代中晚期家具的造型样式,其主流为中国传统的清式家具风格,中晚期受西方家具的影响,产生了很多中西合并风格的家具。  相似文献   

8.
关于南宋姜夔的词风,学者总结出有清空说、清刚说、清劲说."清空"最能概括其创作风格.拗句、虚字的运用以及对江西诗法的使用等对"清空"词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吴文英以"质实"与"清空"相对,但词作也具白石清峭、空灵之笔."清空"的形成有着南宋复雅思潮、佛教禅宗的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诗的拗句,同时姜夔词与唐宋诗词作...  相似文献   

9.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克孜尔模式”石窟是以新疆克孜尔中心柱石窟为典型代表的,是古代龟兹人在吸收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开凿的,在我国佛教石窟遗址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缺少有关开凿石窟的纪年材料,对其进行分期断代非常困难。然而中心柱窟的分期断代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中外学者已经发表了不少包括中心柱石窟在内的龟兹石窟的分期断代意见,结论各不相同。通过考察克孜尔石窟的中心柱窟,从形制的变化、绘画内容演变、绘画风格以及克孜尔石窟在佛教石窟艺术中的地位入手,提出自己分期断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宋明理学语境下的家具设计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强调心性为本和道德意志的提升,通过存性去欲、保持内敛的生活实践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使得由艺观道成为宋明时期文艺界的价值取向。在此语境下,宋明设计文化由汉唐时代的雄浑壮美转向静寂典雅、精致内敛的意境之美。从结构形式、装饰艺术、家具用材三个方面对宋明家具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明式家具是宋代家具设计风格的进一步延续和拓展,通过空间造型处理、结构装饰渲染、用材肌理保持而充分彰显出其简约的设计风格,与理学注重文化审美、以理节情、重视人格的价值取向完全一致。理学成为这一时期家具设计风格变化的深层推动力量,而家具设计则彰显了理学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2.
自清末以迄近年,成都万佛寺遗赴及其周围地区陆续出土了数批南朝佛教石造像,在南朝佛教造像实物相对缺乏的今天,这些造像对研究南朝佛教造像的演进以及南北朝造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主要探讨了这些赞赏像中的外来风格-秣菟罗风格的来源问题,认为其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建康地区,但西北地区的影响却不容忽视,从而揭示出南北朝时期四川佛教艺术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冯契先生对佛教的关注,主要涉及其对印度佛教基本内涵的概括和对中国佛教主要特征的诠释这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转识成智”这一范畴的深入考察,冯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观.冯契先生的佛教观,对其自身学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海派家具在材料运用、结构形式、装饰元素以及追求的意义方面传承了中国传统家具的诸多特点,但为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产生了形态转化,为实现某些新功能以满足大众对新生活的追求而产生了功能改变,为适应西式风格的居住环境而进行了风格转变。海派家具为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后世中国家具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藏族苯教驱魔仪式“垛”及其对民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垛"的起源、形制以及苯教和佛教最著名的以"垛"为中心的仪轨文本等,并结合田野调查,就苯教仪式对民间宗教的影响和不同应用方式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山西存有大量的寺观壁画,通过对这些有代表性的壁画进行地理位置上由南向北的分析研究,可发现不同地域壁画中人物造型的区别,从而总结出山西寺观壁画人物造型的总体特征。通过对绘制山西寺观壁画的画师之间的师承关系、不同朝代壁画绘制风格的差异、宫廷绘画与民间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佛教流布的历史以及宗教各派相互渗透的关系等的分析,找到造成山西寺观壁画人物造型地域性特征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生活风格艺术情趣都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他将佛教禅宗义法灵活运用到社会政治中,实践了佛教与人生的统一。他更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佛教禅义融入艺术创作中,用佛禅义理去审视自然,表现自然,这也是其进行诗歌艺术创作、形成其艺术特征最重要的思想背景。王维无论从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上,都丰富和完善了佛教禅义在诗歌领域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以装饰为动机的家具结构设计越来越受到工业设计师的关注并受到市场欢迎的原因,通过研究装饰、连接、材性等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结构装饰应用于家具设计的方法,强调了造型细节对家具设计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结构装饰在家具造型上的应用表现与许多因素有关,诸如家具的功能、家具的材料、家具的稳定性、加工工艺、家具的整体风格等,甚至设计师的设计风格和时尚也对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南宋一朝是佛教、道教日趋世俗化、平民化并在民间真正产生广泛影响的时代,也是以民间风物、习俗为主要母题的风俗画创作的一个高峰期。由于佛教、道教共同扎根于民间,这时期的部分风俗画作品都反映了释道二教实现普遍社会化的事实。传为南宋画家李嵩所作《骷髅幻戏图》因其表现内容之奇诡而为研究者所关注,至今已产生了不少诠释该画作内涵的学术成果。试图从宗教学的层面切入,结合相关的传世文献来发掘、讨论该图像与道教生死观、佛教“白骨观”、“髑髅法”的关系,并借此说明南宋释道社会化的宗教生态在宋画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明式家具形成的社会条件、明代家具的种类和明代家具的木材及其家具特色,论述了明式家具造型简练、作工精巧、风格典雅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