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明  侯丽清 《阴山学刊》2007,20(4):31-34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冀文秀 《阴山学刊》2007,20(2):93-97
内蒙古的学校文化虽然历史不很久远,但是发展速度快,文化含量高,是了解和宣传草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在关于草原文化的研究中,要注重发掘草原学校文化的潜质,培育学校文化的亮点,展示学校文化的风采,尤其要让大学文化支撑和导引先进的草原文化。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西部方音的音韵、声调、发音方式和大量入声字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内蒙古二人台的用韵、旋律和行腔特征,从而使内蒙古二人台具有草原文化内涵,内蒙古二人台也因而成为草原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高增长引人注目,作者从"内蒙古现象"与草原文化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草原文化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把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把草原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着重研究和阐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草原文化研究同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草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关于草原文化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即草原文化学科的归属问题;草原文化的属性问题;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问题;草原文化的组成问题;草原文化历史发展的高峰期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7,20(4):27-30
"草原情结"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种强烈的带有自豪感和责任意识的"文化认同"。里快的长篇新作《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通过草原英雄的倾心打造,草原文明的自觉认同,草原景观的审美再现,草原风俗的历史回顾,草原民族的心理展示,呈现出挑战自我的文学勇气和文化自觉,更重要的是在表现"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的草原文化精髓时,讴歌了坚持正义的"大原则"、天人合一的"大秩序",以及草原文化充分的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延展性和鲜明的时代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第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于2013年6月26~27日在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论坛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社科联、卫生厅、文化厅、旅游局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主办.论坛主题为"创新发展草原文化 打造特色旅游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乌兰、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武寅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是思考草原文明时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在基本概念上,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草原文明就是建立在草原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具有传承价值的动态的物质、政治、精神的成果。建设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中,在内蒙古建设适应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这几个方面正确处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草原文明与创新的关系,并以此推进文化大区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系统地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草原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提高内蒙古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阴山学刊》发表的何天明的文章获“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一等奖。8月8日,中国·内蒙古第二届国际草原文化研讨会在包头召开。来自内蒙古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101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草原文化的源流、内涵及研究开发价值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我刊特为此次文化节提前组稿、策划,开辟了草原文化研究专栏,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其中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  相似文献   

10.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则从属于经济文化;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的分布与草原地带的分布则不尽相同;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其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  相似文献   

11.
麻池剪纸与多元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包头历史悠久,是仰韶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红山文化等的交汇地之一。追溯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作为包头文化重镇的麻池当地活态流传使用着的民间剪纸,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参照,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文化内涵、造型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在民俗文化空间中使用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待于我们大力挖掘、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草原文化研究有着相应的学理依据、材料支撑和理论架构,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说体系。但对草原文化概念、定义的不同观点依然存在,对这些观点应作梳理和辨析。草原文化是一个系统,具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基本属性,其中任何一个属性都不可或缺,也不能替代系统本身或系统的全部属性。草原文化研究的学理建构,就是从一定的立场和视角认识研究对象,在正确把握其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建构本学科的学理框架、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以合乎对象本身的学理思维开展研究实践,从而达到科学研究解释现象、揭示规律、发展理论的目的。学理建构关乎学科的品质,是将"学术性"、"实践性"上升为"学术理性"、"实践理性"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3.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12,(9):254-255
本刊讯8月2-4日,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267名藏学学者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以"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为主旨,围绕"西藏社会变迁与国际藏学发展趋势"主题,分为历史、文献考古与艺术、根敦群培研究、宗教、梵文、因明、当代政治、可持续发展与民生保障(社会与经济)、文化、藏医药、语言与信息技术等11个专题展开讨论。本刊讯8月3-5日,第五届"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论坛"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与会专家围绕草原文化与文学艺术的辩证关系,从文学、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保存了很多的民族原生文化,当下,文化的跨国、  相似文献   

14.
韩宇宏  席格 《中州学刊》2007,(6):225-233
长篇小说《狼图腾》是从草原生态乃至草原生命的角度,对狼进行还原性解读的。狼之所以能够成为额仑草原蒙古族人的图腾,根本原因在于,狼在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和草原生命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泛伦理、道德化的角度去批判《狼图腾》中的狼性精神,类比且从属于国民道德建设的争论;或从丛林法则的商业竞争理论出发,对狼性精神顶礼膜拜,其实都是对《狼图腾》南辕北辙的误读。描写草原自然形态的狼,或对狼进行"原生态"的描写,是《狼图腾》对中外"狼"题材文学作品的重大突破。而狼在草原的消失,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并由此引发的草原沙漠化的结局,更理应引起我们对时下生态保护思路的反思。同时,姜戎在《狼图腾》中所主倡的"狼性精神"与草原逻辑,在某种意义上也暗合了当下正在勃兴的草原文化研究的文化动向。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培育内蒙古地区城市精神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精神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客,是城市独特风貌的浓缩,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城市精神应以草原文化基本精神作为其基本内涵.内蒙古地区城市之所以要把.开拓进取、英雄乐观、自由开放和崇信重义"组成的草原文化基本精神作为其精神内涵,是因为草原文化基本精神是草原文化灵魂的集中体现,是对草原文化特征与实质的概括和凝炼.也是最能从精神层面及物质层面体现草原城市独特个性的因素.以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培育城市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引导内蒙古地区城市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能够保证内蒙古地区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不仅能够为内蒙古地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内在的动力,还能够凝聚内蒙古地区城市各民族的力量.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潘照东 《阴山学刊》2006,19(3):46-48
"西口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性特征;具有草原文化与晋、陕文化有机结合的复合文化特征;具有商业文化的显著特征;"西口文化"基础深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  相似文献   

17.
阴山学人     
《阴山学刊》2011,(4):131-F0002
贺字,男,1980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硕士研究生,现任包头师范学院阴山音乐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北方草原音乐研究会会员、内蒙古键盘协会会员、包头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音乐理论教学和阴山音乐文化的研究。2001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并在包头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2003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6年以7万...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作为文化资源大区,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理应拥有一个与之相称的文化大区新形象。这一新形象的塑造应以重新确认内蒙古本土文化的价值为前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内蒙古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塑造内蒙古文化大区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利用内蒙古本土文化资源是保持中华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需要;内蒙古本土文化资源是内蒙古文化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草原文化的普及性读物《话说草原》以深刻新颖的立意、大气厚重的风格、统领全貌的结构、通俗易懂的语言赢得了众多好评. 《话说草原》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宝力格编著,于2012年4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8个话题,话题结构完整,体系严谨.从整体结构看,第一个话题"苍茫穹庐"深刻回溯了草原地理与人文演绎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家西番族群,是生活在青海湖以东湟水流域宗喀藏族的一部;自明朝后期开始定居农耕,与汉、回、蒙古、土等族群杂居,历经二三百多年的历史演进,逐渐遗失了藏语而只使用青海汉族方言,至清康熙年间基本上完成社会文化的汉化。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的族群竞争、明清两朝对河湟农耕地区实行与草原牧区不同的治理模式是导致宗喀藏族文化转型而成为家西番的政治原因;草原与农耕交错过渡地带农业文明、工商文明相对于草原游牧文明的优势是吸引家西番汉化的经济原因;汉藏文化的兼容性、河湟地区多族群杂居的社会现实格局是出现家西番族群的社会文化原因。1958年青海农牧区宗教民主改革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极"左"民族宗教政策,直接颠覆了家西番族群本已动摇的宗教文化信仰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落实民族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家西番族群在保持藏族身份的同时,其文化心理却越来越呈现其族性的"汉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