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基本原则和重点举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的资源要素交换制度,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村党的组织和村民自治制度,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构建城乡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利益主体间的关系表现是农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真实写照。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村合作社和村民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四元主体",但因权责配置失衡、治理参与主体非结构化安排、村民选择性公共参与逻辑、治理机制不健全且碎片化以及规范化治理制度供给不足等,主体间关系呈现出"行政指挥—迎合执行""乏力参与—双面回应""权威下达—消极服从"和"利益汲取—惯性依赖"的异化特点。对此,为了有序和深入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活动,需要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间的主体权责关系,明确乡镇政府和村民间的主体地位关系,培育村委会和村民间的主体信任关系,界定村委会与农村合作社间的主体运作场域,提升村民的自治与话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电子治理"即电子化的治理,或者说是治理理念的电子化。由于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它与公共管理的发展要求是相吻合的。因此,政府提供电子公共服务和网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均可称为电子治理。不仅如此,电子党务、电子人大、电子校务等均可纳入电子治理的范畴之中来。  相似文献   

4.
刘晓丽 《经营管理者》2013,(30):305-306
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不足、管理体制的二元化、供给主体的缺乏、表达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为此通过加强多学科理论研究、消解原有的户籍二元格局、鼓励、引导市场社会多元化供给主体的参与、建立上下通畅的表达机制,实现供需平衡。从而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我国的乡镇机构进行及时、合理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需要。本文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共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对作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一的乡镇机构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缺陷进行分析,围绕如何更加有效、充足、全面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这一主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6.
朱懿  韩勇 《领导科学》2020,(2):122-124
智慧社区建设具有重塑治理价值、重构治理主体、整合治理资源、强化公共服务、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基层民主等功能。在实践中,智慧社区建设存在技术至上的理念误区、政府唱"独角戏"的主体尴尬、专业化运营人才的短缺、服务对象缺乏信任的行动危机等问题。为此,须统筹好功能定位与服务内涵,规范好质量标准与运行机制,协调好利益关系与协同框架,兼顾好技术开发与人文精神培育,优化智慧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取向,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个职能体现了权力向上、治理向下的整体性治理思想。这样的政府职能规定对不同层级的政府职能和权力也做了划分,而且不同的职能在权力主体上是自上而下的,在治理主体上是自下而上的。决定国家公共资源和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  相似文献   

8.
李晗 《管理科学文摘》2014,(33):174-177
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这一地区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增加,基层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匹配,"一刀切"社区治理模式面对挑战,社区治理陷入困境。上海市宝山区G镇构建自治与共治的社区治理体制,构建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性合作",这是突破国家主导的一元化社区治理体制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9.
正"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推动公共服务发展和公共治理的一种新视角和新力量,所包含的信任、合作、包容等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但是,农村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逐渐减少,农村内在规范开始失序,乡村社会组织原有的活力和凝聚力也日渐衰减。这些社会资本的缺失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造成诸多不良影响,进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共服务供给是农村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能。将市场化手段引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中,将部分或全部公共服务的供给推向市场,以追求公共服务提供的有效性成为一种趋势。"以钱养事"改革是指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行政府出钱、购  相似文献   

11.
村级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民增收直接相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又影响到农村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村级治理还关系到农村公共事务的解决途径、方式和效果,关系到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而影响到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级治理,将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农村治理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的顺利推进。理论上,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有望在农村治理中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扩大农村社会福祉。但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农村治理还面临着合法性、资金、人才、治理能力等现实障碍,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并在竞争与合作中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更高效地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的胜任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有效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转移。当前,我国社会组织难以胜任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转移,存在"塌陷式"鸿沟及能力短板问题。为此,可借鉴胜任力模型的"冰山"结构及其核心能力要素,由浅及深、从外到内地构建基于资源汲取、专业输出、自我约束、社会协同、市场竞争五个维度的能力体系,进而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胜任力。  相似文献   

14.
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从能力贫困的视角对贫困的内涵做了新的阐释,为新时期我国的贫困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当前,我国的贫困治理问题呈现出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贫困则呈现出能力贫困大于物质贫困的新特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存在着健康生存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经济发展能力、文化教育能力等多维贫困问题。因而,应构建多元主体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能力贫困治理体系,建设以可行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多维贫困识别机制,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治理意识和能力,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能力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当以满足人们的多元化"民生"需求。并在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建设多元主体参与决策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执行过程中的侧重点、监督机制应体现多样性等方面建构动态化的新型公共服务体制。  相似文献   

16.
正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对政府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力和渗透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政府""数据驱动政府""智慧政府"等概念,为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新视角,成为政府职能转型发展中重要的新模式和新形态。利用信息化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  相似文献   

17.
后工业社会呼唤的是一种积极寻求合作的治理模式,政府需要引导并帮助市场和社会组织真正成长为地位平等的治理主体,重构一种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动态合作治理。动态合作治理的实现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建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根据公共服务的产品属性,确立多元主体的治理权责和合作路径;其次是在合作治理的逻辑下,建构动态的治理循环系统,从而使得合作治理能够具有长期而持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多边公共平台战略蕴含的公共性、开放性、共治性、共享性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理念高度契合。基于多边公共平台战略视角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创新合作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策略指引。其具体的实现路径为:加快合作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标准对接,促使多边公共平台公共服务供给变得更“平”;设计明确、透明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以降低平台多元主体准入和互动合作的成本;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风险分担机制,以降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成本;引导合作区持续发挥生态圈的网络效应,以合作区平台为支点撬动多元主体开展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区域治理,实现合作区的自我赋能。  相似文献   

19.
《领导决策信息》2008,(5):12-12
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目前正在很多地方推开,如2006年湖北省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但市场化改革的后果不尽如人意,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农村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到底错在哪?华中科技  相似文献   

20.
治理客观环境复杂化、治理内在需求多样化和治理主体多元化是促使单位提升治理效能的客观要求。从单位角度看,员工参与度、公平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是影响单位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单位领导者可以从打造多元共治治理格局、建构公平共建共享制度、优化单位人文关怀机制和完善单位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出发创新单位治理机制,提升单位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