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话语: 作为现代化以来的主导力量,全球化据说已经将整个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全球时代.全球时代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一种地方性、民族性乃至于个性都要求服从于人类共同体要求的生存方式.显然,人类共同体要求不可能是普遍主义的和整齐划一的要求,而是要本质性地体现为人类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自由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的条件或维度,而且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人的这一天性既源自于人的生命本能,又超越着人的这种生命本能。人的自由是存在着内在矛盾的。自由的形式与内容、本能与文化、非理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等等,都是在人类向着自由进军的过程中发生的。人的自由虽然只能发生并落实于个体,但却体现群体乃至人类共通的人性。任何人的自由,都关联着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并因而要求着自由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3.
苗伟 《社科纵横》2012,(8):119-122
文化优化就是对人的文化的优化,它直面人的文化本体,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充满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饱含着深刻的人本诉求。当代人类,深处各种异化之中,面临着深刻的存在和发展的危机。人的异化与缺场,使文化优化的实践变得更加必要和紧迫。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和掌握,是文化优化的责任和使命。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化优化的自觉和理想。  相似文献   

4.
李小娟 《求是学刊》2005,32(6):23-26
以现代化为背景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20世纪80-90年代文化哲学研究领域中相对具有独特性和新意的文化哲学理论,它的主题或者宗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即完成由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的文化转型。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创新性在于,它从传统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内在图式中揭示传统文化的根基,从而在生活世界的根基上揭示人自身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这样一来,日常生活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启蒙,它没有停留于以思想呼吁和观念更新为内涵的表层文化启蒙,而是一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发生的深层文化启蒙。应当说,迄今为止,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研究…  相似文献   

5.
曲红梅 《学术交流》2012,(10):41-43
发展问题是社会生活的重中之重。不同发展范式的选择取决于不同的价值观。以经济发展为准绳的传统发展范式,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导向,忽略了分配正义和权利自由;以人的自由理念为准绳的发展范式,维护了自由和个人尊严,使我们对人类发展的目光重新回归到个体及其人性上,但却忽视了人类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及其发展问题;以全人类的生存为评价标准的发展范式,以生存论的价值观为主导,以规范和约束人类的挥霍行为为主旨,它倡导生存价值的优先性,引导人们重新认识、反省、评价和约束自己,是最契合人类现状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6.
张剑抒 《学习与探索》2006,46(1):129-131
人的生存状态是随着自在自为的人类对自由的追求而不断变化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作为人的朴素性存在状态只是人的自由本性的基础,但人在彰显这种自由本性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追求什么样的自由也即达到什么样的存在状态的应然性价值问题,于是人在对自由的追求中有了反思性存在状态,不断的反思性存在状态就引导着人类向完满性存在状态趋近。因此,人类对自由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人的存在状态不断优化的过程。自由在人的存在状态中不断实现,人的存在状态在自由的追求中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人类本体的审美延伸,是人对自身本真生存的歌唱;文学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存价值的定向实现,是人的生存之美的自由创造。作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实则是人类与文学的关系的具体化,文学的本质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本质的审美化,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性显现。从人的本体论方面看,审美心理结构是作家的本体内容和他的艺术生命构成;从创作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上看,又可以看作是作家用之于创作、成立于作品的主体体结构,文学作品便是这种结构的对象化、语符化。  相似文献   

8.
李本元 《社科纵横》2007,22(11):120-121
对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向往,始终是人类追寻的一个重要理想。艺术使人类不断超越现实,向着自由迈进,人类生存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自我解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置于哲学理性目光的聚焦点上。从而,迄今为止的文化批判大多停留于理性文化的表层启蒙,没有真正触动文化为根基,即人的生存方式。近年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为日常生活批判及论则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视界,以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作为文化转型和人自身现代化的现实途径。首先,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蕴,它把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纳入哲学探讨的中心,从而拓宽了人们对生活世界为理解。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以个体感性活动为基础,是人类文化的生…  相似文献   

10.
孙琳琼 《社科纵横》2012,(5):125-126,133
古希腊时期,自由就意味着从事使人自足圆满目的在内的活动。中世纪以虚幻的形式打破了有限的圆满,人的自由表现为对上帝的服从。近代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人类生存的内在矛盾凸现。德国古典哲学以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作为克服自由与必然对立的最高形式,给马克思提供了启示。马克思始终将艺术活动视为自由的典范,对生产劳动和艺术内在关系的理解成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自由观展开的内在线索。为我们重新理解其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指出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特性;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正是人之为人的现实确证。但是,从历史发生学的视角来讲,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无疑是从动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所讲的实践范畴并不只是意味着人与外界世界之间的某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是指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特质所在。实践造就了人的生存以及人生存的自我理解。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本然、实然生存状态的考察确立了人的应然的生存之路,生存论意蕴的实践范畴蕴涵着对人类的终极信念和终极价值的关怀。  相似文献   

13.
潘志和 《探求》2012,(1):81-86
广府的秀水灵山孕育催生的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世界文化体系中最广为人知的乌托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同境界”是大同世界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幸福状态,其诗性品格将成为彰显广州文化名城地位的有力推手。而其中康有为凭借丰富的想象对人的内在自由与生存幸福的叩问,亦可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幸福生活观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民主的前途     
为了说明民主的前途,必须首先研究一下人类的未来和前途以及人类应该追求的目标。我认为,整个人类所寻求的目标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述,就是“自由”。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在理论和行动方面,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在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创造性方面,以及在个人的成长过程和社会、国内和国际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也意味着尽可能实现生命的全部最高价值的才能。在生命的各种价值中,最低价值是在某种程度上只被看作实现其他最高价值的必要条件的物质福利。为了尽力保护每个人的最大自由,整个人类需要组织、协调和秩序。这种自由人的社会,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和应该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论意义生存     
意义是人之生存的不懈追求,也是人之在世的支撑.如何走出现代社会生存意义丧失的困境,西方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意义生存以"何者为意义生存"的理解为前提,以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为特征,以自我实现为基础,以生存信念的确立为动力.实现意义生存的重要途径是生存环境的优化,实践活动的优化,主体心灵秩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话语:文化哲学的兴起彰显了20世纪以来人类生存的历史境遇。文化哲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境遇中,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在一种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在科学至上主义的指导下征服自然,从自然界尽可能多地攫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且最大限度地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发展过程."现代化"进程的最早启动与"殖民化"几乎同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化"是"现代化"发展的捷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举世瞩目,值得人们科学、全面地研究.应该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纳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从宏观上对之作科学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文化产生于俄罗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之中,它是以东正教思想为旗帜的俄罗斯民族特殊的思想启蒙,是影响俄罗斯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重要因素。俄罗斯文化推崇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追求,鄙视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它在走向后现代的当今时代显示出重要价值,但对当前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影响复杂。怎样评价俄罗斯文化,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们已经跨入本世纪的最后10年,伴随着20世纪帷幕的徐徐落下,人类将步入下一个世纪。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人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心态去创造未来和拥有未来?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富有意义和魅力的话题。 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这是人类的本性。这种超越意识无论是根源于人类“目的的未完成性”,还是根源于人类对自由的渴望,都体现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人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其创造意识和超越意识的形成,必然植根于其悠远的文化历史氛围之中,人作为主体其进步的标志与文化创造的历史进程是相互…  相似文献   

20.
李仁武 《探求》2007,(1):7-1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主题都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代,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导致人的生存境遇遭受严重考验和挑战,能否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就成为人类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性诉求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