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传媒大亨亨利·卢斯以《时代》周刊为舆论阵地,对中国进行了大量报道.由于卢斯本身的中国情结和美国世纪理想,这一时期《时代》向美国人呈现了一个逐渐上升的中国形象,从而加深了美国公众对中国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认识,为美国决策部门加大援华力度奠定了有利的舆论基础.但另一方面,卢斯和《时代》对中国的报道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恰恰反映了美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背后是美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在遭受外侮日深、国家民族有存亡绝续之忧的历史关头,《永生》周刊高扬抗日救亡的旗帜,宣传民族解放的主张。就其精神气质和出版风格而言,它是《生活》周刊的"姊妹刊"之一。周刊紧扣时代主题,倾听群众呼声,注重与读者的交流互动,继承了近代以来我国新闻界和新闻业者身系家国天下的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通过梳理《永生》周刊的基本内容,可以勾勒出这个杂志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轮廓。由此也启示我们,只有铭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艰苦岁月,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前进。  相似文献   

4.
何孟雄是《工人周刊》的第二任主编,他以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工人周刊》呈现出新特点,为我党报刊业的发展树立了新风.同时,何孟雄善于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他以《工人周刊》为阵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对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真理周刊》是由七位中国基督徒所创办的杂志,虽然其单独发行的时间只有几年(后与《生命月刊》合并),但却是当时一份非常突出,也非常令教会界瞩目的刊物。它有两个特色:纯粹为国人出资办的刊物,没有外国人参与,自编自写,立场不受外人影响,主要是对时论发表意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创办及日后加入者,多是当时社会上的精英分子。其发刊时正值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激情时期,发行地点又在北京,故在1923年创刊的《真理周刊》,不啻继承关切国是的传统,在宗教的情怀下为文,也同时借文艺创作表达其爱国思想,甚至是用文艺作品传达教义,形成所谓的"基督教文学"。  相似文献   

6.
《京华烟云》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本文立足从客观的角度,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所展示的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切入点,透视了林语堂中西文化互补融合的文学框架。本文的论证和分析,目的仅仅在于探索民族文学的特色,以及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功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家,他从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工作,形成了泽被后世的编辑思想:创新精神;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雅俗共赏,力求精警.  相似文献   

8.
《生活》周刊系1925年10月10日由黄炎培创办于上海,初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以刊载职业教育信息等内容为主。1926年邹韬奋接办之后,刊物逐渐演变为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杂志。“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办刊宗旨发生很大变化,以针砭时弊、宣传抗日救国为主要内容,成为一份著名的新闻时政刊物。本文拟对“九一八”事变之后《生活》周刊的抗日舆论宣传做一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代是现代主义导入与狂飙的年代,也是现代诗运动与论战狂热的年代。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都有引领风潮或推波助澜的功绩。《蓝星周刊》是蓝星诗社第一份机关报,是其最初发声的园地。研究1950年代的诗社、诗刊或文化,遗漏这个重要诗社的发表场域,恐将失之偏颇。《蓝星周刊》不仅在1950年代台湾贫瘠的新诗土地上提供发表园地,提倡抒情与纯正诗艺,也清楚显示蓝星诗人维护新诗的积极态度,更挺身检讨自己创作的缺失,以此勉励诗人们要有反躬自省的精神,以走出当时虚无晦涩与政治干扰的创作气氛。本文以全观的角度,从《蓝星周刊》的发行与编辑、作者与作品、翻译与评论来探究体会当时诗刊出版环境之不易,与诗人理想之坚持,更多的是不同多元声音的发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刊物《观察》周刊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曾给予不留情面的指摘,包括政治上的美国“调停”及其片面援华政策,经济上的《中美商约》与美货倾销,军事上的美军驻华与美军暴行,外交上的美国扶日政策等几个维度,这些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民族关怀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1.
1950年代是现代主义导入与狂飙的年代,也是现代诗运动与论战狂热的年代。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等,都有引领风潮或推波助澜的功绩。《蓝星周刊》是蓝星诗社第一份机关报,是其最初发声的园地。研究1950年代的诗社、诗刊或文化,遗漏这个重要诗社的发表场域,恐将失之偏颇。《蓝星周刊》不仅在1950年代台湾贫瘠的新诗土地上提供发表园地,提倡抒情与纯正诗艺,也清楚显示蓝星诗人维护新诗的积极态度,更挺身检讨自己创作的缺失,以此勉励诗人们要有反躬自省的精神,以走出当时虚无晦涩与政治干扰的创作气氛。本文以全观的角度,从《蓝星周刊》的发行与编辑、作者与作品、翻译与评论来探究体会当时诗刊出版环境之不易,与诗人理想之坚持,更多的是不同多元声音的发现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解放》周刊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前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刊物,刊登了大量宣传抗日战争、国共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的文章。《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与报刊上的政论紧密结合,或以文艺作品支持抗战,或宣传边区的文艺建设,在对敌抗日、争取民族解放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解放》周刊的文艺栏目不仅见证了解放区文艺从初生到成熟的过程,也为后来《解放日报》等党报党刊的文艺副刊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自由主义刊物<观察>周刊对美国的霸权政策曾给予不留情面的指摘,包括政治上的美国"调停"及其片面援华政策,经济上的<中美商约>与美货倾销,军事上的美军驻华与美军暴行,外交上的美国扶日政策等几个维度,这些都体现出知识分子的民族关怀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日渐广泛,中美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影响着美国媒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政治修辞的风格特征。《时代》周刊封面人物作为具有巨大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形式,对于中国形象的图像隐喻与政治修辞的手法尤其高明。本文从表情、服饰以及环境等方面分析《时代》封面人物隐喻表意机制的生成规律与政治修辞特征,并为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解放》周刊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内和平局面初形奠定之时在延安创办的中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在《解放日报》创刊之前,《解放》周刊闻名遐迩,声名远播,是中国共产党最为权威的党报和政治理论刊物,曾在党报史上书写下辉煌的篇章。《解放》周刊刊登有各类文献、新闻通讯、经验介绍和署名文章等1100余篇,是系统研究1937—1941年期间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共党建史必备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16.
享有"世界之眼"美誉的《时代》周刊封面关于中国的报道,以名人要事为主,密切关注政坛动向和中美关系变化,通过直接描述或问题影射来突显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差异,并基于美国国家利益对中国进行报道,辅以价值观传播。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综合实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促使《时代》周刊在择取中国信息问题上产生严重的偏向性,造成读者片面地掌握中国各方面信息,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中国应主动出击,加强对外传播力度,增强国家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构建良好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知中国。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先驱的吴伯超,由于历史原因,其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少。选取作曲家吴伯超学成回国初期进行和声民族化探索的两首钢琴小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一窥作曲家高超的和声技法。并结合与同时代和声手法民族性探索的对比,还原吴伯超所作的《国乐和声法之研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歌谣》周刊在观念意识和文学实践方面对"五四"时期的方言文学具有重要意义。从国语建设方面来看,方言文学可以为其提供重要的语言资源;从文学本身来看,方言文学对新文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新诗影响更大。以刘半农为代表的"五四"方言诗歌创作从诗体、内容方面为新诗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同时也面临简单浅陋的问题。总体而言,在当时宏大的文化构建历史语境面前,更多强调了国语、文化、民俗多重文化因子的参与和合力,从"国语"建设、思想内容角度强调方言文学,而较少为"文学"怎样利用"方言"这一文学命题提供更多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的《骆驼草》同人远避现实残酷的斗争,退守书斋过着隐逸生活,从事抒发性灵的趣味小品文和抒情小说的创作。这一时期周作人的小品文从风格境界到美学境界都走向成熟,与俞平伯一起力争给小品文以文学正统之地位。废名的抒情小说达到了他无法超越的至高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先驱的吴伯超,由于历史原因,其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少。选取作曲家吴伯超学成回国初期进行和声民族化探索的两首钢琴小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一窥作曲家高超的和声技法。并结合与同时代和声手法民族性探索的对比,还原吴伯超所作的《国乐和声法之研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