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现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术语。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对艺术活动中“表现性”是如何形成的动态过程、原因及其基础进行了独特的阐释。作为西方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 ,“表现性”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艺的一些内容存在着惊人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2.
从解构主义看亨利·菲尔丁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解构主义思潮已广泛影响了文学创作理论.从解构主义观点重新审视菲尔丁代表作品的语言结构、篇章构架,我们会发现亨利·菲尔丁的创作与解构主义理论有许多吻合之处.语言大师菲尔丁早在18世纪时就已表现出反传统、反西方理性主义和反二元对立论的思想倾向.在角色的艺术审美上,也表现出永远难以达到本真境界的解构主义理念.  相似文献   

3.
哲学释义学认为,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不会结束,事实上,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本文从新的视角出发,以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学派的观点,如戴里克·库克的情感语言理论、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说等为指导,论述了清新感在肖邦圆舞曲中的体现,并阐述了肖邦圆舞曲中的清新感与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的诗作及莫扎特音乐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风格”是艺术批评的重要概念,但它在走向成熟和普及的理论的旅途中变得僵化、凝固,与当代艺术实践和后现代艺术理论渐行渐远。美国文艺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提出的“晚期风格”概念以艺术家和时代的“晚期”为研究重心,从而为风格理论提供了新的生长空间。因此,廓清“晚期风格”的概念内涵和实践意义,不仅对阐释萨义德晚期思想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而且对国内外艺术批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堪称文学与文艺产业结合的成功典范,是世界文化产业界的传奇。“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主题具有善与恶、成长与死亡的美学特征,其构造的幻想世界具有“似”与“不似”的美学特征,其技法具有模仿中创新的美学特征,其话语具有图像化叙事的美学特征。以上美学特征所产生的作用与价值,对全球化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审美取向、价值选择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我国的文艺创作和生产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丁·路德是基督新教的创始人,也是16世纪德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改革家。在宗教改革过程中,他创立了“三唯”理论,把《圣经》的解释权交给了普通群众;他否认教士阶层在人与上帝间的“中介”地位及种种特权,其坚定的立场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进步性。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是逐步形成的。经过终生不懈努力,他成了西方宗教界最为高产的作家,是至今被评论最多的历史人物。他的著述给了分裂的德意志以语言上的统一,他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的功绩具有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对他的总体评价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马了·路德·金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译文的审美方面的问题,分析了审美过程中原文、译文、原文作者、译文作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内容与形式、修辞和意境、结构和音律三个组合层面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麦克尤恩的“后9·11”书写有着典型的欧洲风格,它既浸润着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判精神,带有19世纪资本主义美学中“崇高”概念的印记,同时又深切地关注着全球“反恐战争”阴霾下的末日想象。《星期六》的奇特之处,在于它试图以一种寓言式写作,揭示科学和文学张力之下的“后9·11”式崇高。这种承接了“奥斯维辛”之后的后现代“崇高”不仅构成了对恐怖主义的一种话语批判,而且也试图对主流“反恐”叙事进行某种文学意义上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斯泰因风格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先锋派”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不仅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闻名于世,而且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即“斯泰因风格”影响和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的整个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文坛。可惜的是,她没有得到文学教科书(国内外)的编者的注意。本文对斯泰因风格作一简介,旨在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与兴趣。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常读常新的魅力在于作者以乡土文学的广阔视野和百姓语言“白话”,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国情;在于作者“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使其深层结构所蕴涵的意义有一份天真,更有一份深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德国著名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开放性结局入手,针对一些西方评论者的“褐”、“赤”不分说,通过作者对小说结尾处的修改和文本的逻辑结构分析,论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是反对法西斯的。  相似文献   

12.
李俊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撰文《日常审美·欲望狂欢·时尚拼贴——消费主义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及其功能悖论》认为,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日常审美方式,欲望狂欢风格,时尚拼贴文本的“美学合理性”;与此同时还体现了人性诉求的弱化,文明价值底线的失守,艺术审美自律的缺失的“功能悖论”。(徜摘)孟修祥在《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撰文《荆楚歌谣的地域文化特色略论》指出,荆…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赫索格>重在描绘主人公的心灵轨迹,展示故事背后的精神背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生存的苦闷与矛盾;小说的独特风格则表现了贝娄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4.
选取16世纪英国作家约翰·多恩诗作和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菊花》作品,从女性视角角度对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析,在研读这些作品中,深刻体会英美等西方国家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女性的所属地位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论证了达·芬奇的艺术美学思想 ,指出经验论和泛神论是达·芬奇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述了达·芬奇对绘画艺术的本质与美学特征的独特见解 ,分析了达·芬奇把真实性和创造第二自然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的原因 ,论及了达·芬奇的审美趣味以及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20世纪女性主义先驱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开创者,为西方女性主义诗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天使”一词本源于宗教范畴,然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发生了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劣势地位,为此伍尔夫首倡“杀死天使”,并于小说中多次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伍尔夫“杀死天使”背后的原因及意图,有益于进一步探讨天使在伍尔夫手中得以重塑和复归的历程,从而揭示伍尔夫两性伦理观的独特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在借鉴异域文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的 ,在众多的外国作家中 ,他与美国 19世纪前期的作家爱伦·坡在文学世界相遇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死亡”这一主题 ,并在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其中又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吐温笔下 ,“汤姆”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小男孩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个类型 ,抽象为某一类典型 ,因此很难为“汤姆·索耶”这一形象下定义。这样 ,“汤姆·索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更接近了真实。  相似文献   

19.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通过“超常怪人”奥斯卡的视角描述了二战前后德国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揭示法西斯统治的前因后果。小说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融荒诞、真实、调侃、幽默为一体,风格独特,体现了德意志共和国初期文学创作的成就,“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20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相似文献   

20.
圣托马斯·阿奎那创造性地总结了西方古代美学 ,特别是中世纪基督教美学的审美理论。其美学思想既具有经院美学独有的系统性、理性、缜密具体性以及操作应用性的特色 ,又具有了近代美学的诸多因素 ,因此 ,他既是中世纪美学的集大成者 ,又是近代美学的开创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