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相比碎片主义、全能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在政府主导的治理格局中吸纳社会力量,实现协同善治目标,合乎我国国情社情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打破政府全能的传统治理格局,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组织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维系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实现长治久安不可或缺的善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法团主义——一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团主义作为一种由西方引入的新型的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解释模型,以其实现国家与社会相互增权的主张,形成了对国家主义、多元主义等主张国家与社会二元分立模型的超越,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呼声较高的适应于中国现状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型。本文从法团主义的视角出发,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对比法团主义的特征,揭示了中国现状与法团主义发展背景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国家-社会"范式来分析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剖析了两者关系的"多元主义模式"、"精英主义模式"和"法团主义模式"等三种类型,从而为我们观察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维度,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利益集团与政府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法团主义的复兴与社会冲突治理密切相关,其在结构、功能及行为上都显示出对社会冲突的回应。基于法团主义治理策略在东亚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示范效应,现有研究将其用于分析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和政企关系。然而,由于法团主义概念界定的模糊性和中国政治经济环境的独特性,导致法团主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争议不断。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冲突的多发期,法团主义关注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协调,强调冲突的制度化解决,这对缓解和消除社会利益组织间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官办"行业协会的发展路径研究——治理理论途径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官办"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探讨"官办"行业协会的发展路径。在实证调查基础上,分析"官办"行业协会运行及其与政府的博弈关系,指出公民社会和法团主义这两种发展的可能路径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并提出从治理理论角度来构建其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建立在功能性团体基础上的利益代表和协调体系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模式.中国当前虽然具有国家法团主义的显著特征,但是随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社会的组织化水平和社会团体的自治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实现从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过渡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组织作为协同治理多元化主体中的重要一员,在协同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为何在社会组织协同政府治理已成共识的前提下双方协同尚处于低水平现状,现有研究缺乏解释力.本文运用进化博弈论理论,构建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的非对称进化博弈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判定影响双方协同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协同成本与协同额外收益的分配直接影响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策略的选择.因此,要推进我国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关系的深入,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协同中的主导作用、不断降低协同所产生的成本并优化协同额外收益的分配.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管理协同机制,是调整社会结构、调节社会利益,培养社会成员公民意识,促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实现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基本路径。按照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思想,理顺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具体构建五个机制:权力整...  相似文献   

9.
社会嵌入政策过程是政策合法性的来源,是民主治理模式的内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渊源。但是,社会在嵌入政策过程中面临着政府、社会、制度三方面的梗阻:政府施政思维的路径依赖、社会组织缺失和集体行动困境以及制度参与低效和非制度参与异化。本文尝试从新制度主义、法团主义、社会资本理论入手探讨消解社会嵌入政策过程困境的路径选择,旨在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0.
从广义上理解,我国环境监管包括统一监督与分部门、分级相结合的行政监管,以及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的国家监督和政党、社会组织、公众、新闻媒体等组成的非国家监督。但如此庞大的环境行政监管和环境法治监督体系未能根本改变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因而有必要跳出制度设计本身,引入相关的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社会资本理论,把环境监管放在社会资本的网络关系中研究。从社会资本的网络视角来看,环境监管的困境体现为网络缺失,即网络的封闭性不足和"结构洞"过多、权威关系不足与权威关系过度并存、纵横向网络与强弱关系的结构不尽合理。走出环境监管的困境,需要推动国家法团主义走向社会法团主义来优化环境监管的网络关系,发挥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环境监管的社会资本投入。  相似文献   

11.
非政府组织、政府和公民都是影响国家公共管理和公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变量,厘定和促进非政府组织、政府和公民三者之间的三重信托关系具有重大意义。非政府组织应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团体,然而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受到政府组织的不当干预,政社关系有待彻底理顺;非政府组织应是一个自我管理完善、可以值得社会信赖的组织,但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可信赖度却不高;非政府组织自身管理体制不健全,无法有效地维护公民权利和提供公共服务。鉴于此,要增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民之间的互信;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责权关系;按照民主和效率的要求,厘清非政府组织内部的工作关系,提升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分析及其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内涵、特征、演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大量经验性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展,主要表现是非营利组织兴起,公民社会力量影响国家政策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国公民社会萌生的原因可归结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全球化参与、政治文化发展.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面临的国际环境,通过市场演化和政府建构型塑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合作互动关系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危机的普遍威胁性与复杂性决定了社会危机的治理不可能仅仅是政府的职责,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及其相互之间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根据社会资本理论的观点,社会资本与社会危机治理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社会资本对危机治理的达成起着明显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因此,在社会危机治理过程中,可通过鼓励广泛参与、培育普遍信任、促进整体认同和完善规范体系等途径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构建一种"新三权分立"即"政府——社会——公民"社会危机治理模式,以此增进政府同社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实现社会危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4.
建构合理的契合中国现实状况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良性互动"关系模式的提出让中国公民社会论者看到了希望。但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了理论和实践当中的难题。借鉴西方以"公民权"的概念来打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把公民社会组织作为沟通中介,以公共治理为路径,将成为寻求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依据这一思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建构问题即可化约为通过培养和完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寻求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科层组织体制的权威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压力型体制和行政逐级发包体制,在政治晋升锦标赛的激励模式下,政府官员个体的政治寻租行为将触发体制内的寻租竞争,形成梯级寻租格局。基于我国的历史传统,强势的政府与弱势的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庇护关系的法团主义结构。这种结构有助于权威确立和秩序稳定,也为政府官员汲取社会资源、转嫁政治寻租成本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外保障。个体的政治寻租通过科层组织的梯级格局在体制内不断扩展,再通过法团主义结构向体制外不断扩张,导致腐败向社会弥漫。政治寻租型腐败的防治,既要破除梯级寻租格局的基石,也要重构法团主义结构及其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的“民情”与民主政治的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思想界基本上把公民社会视为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这种流行的观念看上去似乎不错,因为没有社会自治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政治。但是,本文所检视的公民社会理论和比较历史视野下的鲜活案例告诉我们,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国家治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向的线性关系,有时甚至是逆向关系,比如意大利南部、印度和大中东地区的作为公民组织的穆斯林兄弟会就是这样。认真研究后的理论发现是,公民社会的性质即"民情",是连接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的中介机制;公民社会的民情决定着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之间的各种可能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起,运用法团主义研究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学者主要围绕地方法团主义、合作主义宪政、政治发展和政府治理这几个议题解释和预测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法团主义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关系,发挥国家主导和社团组织的中介作用,成为学者论述的主要切入点。批评者指出我国的社团组织依附性强,并没有发挥好利益协调的中介作用,再加上我国社团的多样性和法团组织发展条件的不成熟等,都成为解释和预测中国问题的障碍。  相似文献   

18.
建构新型的中国银企关系许多学者运用西方的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运作及其与银行的关系,认为在全体公民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我认为,在全体公民与政府之间并不存在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公民既没有委托政...  相似文献   

19.
复杂的社会管理要求政府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社会的各项活动,以互动的方式,将分化的各利益集团引入可控的体制轨道之中,最终改变多元利益集团因自由竞争而导致的无序状态。目前,公民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等,都为协同治理模式在中国的实施适时地提供了契机。我们应在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努力探求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举措——建立协同基础、优化协同环境、构建协同模式、实现协同运行的平衡等,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自上而下推动的政府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的体制创新,会如何重塑我国的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现在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现有文献为我们认识这—关系的性质提供了四种可用的分析视角:契约主义视角将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看作买家和卖家的市场交易关系,法团主义视角强调两者关系的组织依附性质,合作治理视角注意到某些合作关系的平等伙伴特性,分类控制视角则强调政府会依据不同情境权变地构建两者间关系.但是,已有视角都没有考虑我国非营利组织之间“身份差异”的影响,并且对两者可能存在的目标不一致现象重视不足.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当是以本土经验为基础,探索一种既能促进不同理论之间对话、又能体现政府在不同情境下权变选择的综合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