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文史哲》编辑部要我再写点读书经验,我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只好介绍一下我所闻见的前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作为个人和爱好史学研究的青年同志们的参考。前几期《文史哲》的“学者谈治学”栏里曾介绍过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他们二人也是我的及门业师,对他们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也知道一些。以我看,陈垣先生治学十分谨严,丝毫不苟,方面也很广,无愧是一代大师。顾颉刚先生治学不如陈先生谨严,方面也不如陈先生广,但他对于学术的忠诚,推动学术开展的努力以及自己所下的苦功,也大有值得后人学习之处。这里着重介绍陈先生过去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2.
<正> 《文史哲》的同志要我谈谈怎样治学,我感到很为难,我还站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在摸索,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但编者一再嘱咐我写一点,并说对象可定为大学生与哲学爱好者,既然如此,作为一个教员,谈一点体会吧。我们研究哲学象研究其它科学一样,必须热爱它。一些人认为数学很枯燥乏味,但在数学家眼里,数学远比小说、戏剧动人有趣。哲学也是  相似文献   

3.
<正> 前不久给《文史知识》写了一篇《怎样研究隋唐五代史》的约稿,接着《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又约我写一篇治学经验方面的短文,个人感到十分为难。这是因为:首先,我本来没有什么成功的治学经验。大学毕业以后,我分配到中学教书,业余搞研究,一无人指导,二缺乏基本功训练,自己每每用野生植物来形容自己,其特点是长得不规格,果实小而少,如果说有什么长处的话,惟一的是生命力强,不浇水、不施肥也能活下来。由于在学术上成长得很不顺利,在坎坷的  相似文献   

4.
师门记学     
<正> 《文史哲》的编者,要我写一篇有关治学方法的文章,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实在“治学无法”,因而也没有“治”出什么成绩来;但当我读书的时代,我的大学老师,多是有名的学者,他们各有一套治学方法,我看过他们的“绣取鸳鸯”,也了解他们的“金针法术”;因此我只能写“师门记学”。还得从顾颉刚先生说起,我总觉得顾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作为学术界大师的条件应当是:1.学问自成体系;2.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这个学派对于学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3.有比较完善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正> 往往有些青年人要我谈谈治学经验,我总觉得有点为难。因为我虽然从一九四一年发表第一篇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文:《数学的史的考察》(《群众》第七卷二十二期)算起已经四十余年。四十年不算是一个短的时间,大约总有点治学体会罢。但仔细想来,又觉得不知从何谈起。最近《文史哲》的编者要我谈谈治学经验,那就怎样处理好长期全面掌握资料与运用好方法论之间的关系问题,谈谈个人的治学一得罢。我近年  相似文献   

6.
大会发言     
《文史哲》杂志主编蔡德贵教授的发言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让我代表《文史哲》编辑部全体同仁对各位前来参加“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研讨会暨《文史哲》创刊50周年庆祝活动,表示衷心感谢。现在,我把《文史哲》近年来的工作向各位来宾简要介绍一下。介绍侧重于近些年的工作,因为以前的工作,徐显明副校长在纪念创刊50周年的文章中已经写得很详实,各位来宾可以翻阅。我在这里不再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新山东大学成立以来,校领导对学校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对文科各院系的建设非常关心,对《文史哲》的工作也给…  相似文献   

7.
<正> 《文史哲》编辑部约我们参加文化史研究的笔谈,并且拟出这个题目,内容也代为指出,这对我很有启发,我表示感谢!所可惜的是:我最近忙于其他文字和出外开会,一时未暇来写这类文章。最近我第一次参加了“纪念维新运动及康有为、梁启超学术讨论会”,当参观新会梁启超故  相似文献   

8.
<正>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今年是创刊三十五周年。三十五年来,《文史哲》在推动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走过一些弯路。回顾《文史哲》走过的道路,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办好《文史哲》,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很有意义的。《文史哲》创刊的时侯,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当时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兴起,解放后的新山大也是一片生机,教师们以极高的政治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并力图用马列主义指导教学和科学研究,为繁荣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为了推动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华岗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创办了《文史哲》。  相似文献   

9.
治学漫谈     
<正> 研究生入校,希望我谈谈学习方法,为此谈了一点意见。《文史哲》编辑同志一再催索治学方面的文章,推却不过,只得请钱振纲同志根据笔记整理如下,不当处殷盼同志们指正。我们今天讲治学,也要注意讲点辩证的方法,注意防止某种片面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治学也不例外,如博与专、学与思、学与用等都是治学中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如能根据不同情况,自觉地维持这些关系的合理平衡,尽可能找出调节这些矛盾关系的黄金分割点,大家就肯定会节约时间和精力,提高治学效率。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关系,我们不妨分别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0.
<正> 今年是《文史哲》杂志的创刊三十周年纪念,《文史哲》编辑部来信要我写些有关纪念《文史哲》创刊的文章,我感到“义不容辞”,就马上提笔写了。回想起来,我在五十年代初期之所以能到山东大学(当时在青岛)去工作过一段时间是和《文史哲》杂志的出版很有关系的。五十年代初,我刚自国外工作回来,住在北京的一个招待所里听候组织上分配工作。有一天,我偶然去北京的“东安市场”闲逛,发现有一家书摊上竟然有  相似文献   

11.
<正> 正如《文史哲》编者说:“文艺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文艺学中涉及范围很广,很重要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注意研究不够。”编者希望那一组文章“引起大家的兴趣,促进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我响应编者的号召,在来祥、其聪等同志论文的启发下,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现不揣浅陋,谨述个人点滴浅见,作为补充。我们平时谈论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自己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切体会,就很难讲得很有信心,很有感情,很流畅动人。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也是如此。要把一个题材写得生动,能吸引人的兴趣,打动人的心灵,首先当然要这个题材是群众有兴趣的,有重要的意义,能给群众以正确健康的审美教育的,但同时也必须是作者对这题材有真正的兴  相似文献   

12.
徐显明 《文史哲》2011,(3):185-186
<正>日前,《文史哲》作为中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唯一代表,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对《文史哲》60周年办刊历史和《文史哲》在学界和期刊界地位的充分肯定,无疑也是对《文史哲》既有办刊方向的肯定。作为校长,我为山东大学拥有这样一份驰名海内外  相似文献   

13.
关于练基本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数年来,屡承《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约写谈治学经验的稿子,之所以迟至万难推却的时候才勉强动笔,是有难言之苦的。认真治过几十年学,才会有治学经验可供别人借鉴,这是最简单的道理。而我呢?五七年以后,就被当作“厚古薄今”、“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不断批判;“深刻检查”尚难过关,哪敢治学!“文革”将开始,又因曾经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不仅国人引以自豪,也使国际友人为之惊叹。然而对于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未予重视。所以《文史哲》今年第一期刊登一组研究中国文化史的文章,颇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把我的一些粗浅想法谈出来,也算是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 正如鲁迅所说的靠研究小说作法并不能成为小说家一样,单靠讲求治学方法而成为学者的事也是没有的。治学当然有一些人人需要遵循的原则,如与主治学科有关的基础要打得结实,知识面要广,要由博返约,等等。但是,达到这些要求的方法是各人不相同的,每个人的条件、经历、天分、气质不同,不能勉强效法。举例说,抗日战争时期,我曾向一个早岁就成名的清史学者请教读书方法。据他说,“真正做学问”的读书,必须同时放许多书在面前读。比如治清史,书桌上要摊开《国史列传》、《清实录》、  相似文献   

16.
仲伟民 《文史哲》2011,(6):50-51
<正>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创办的高校文科学报,《文史哲》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文史哲》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我将《文史哲》的特点和风格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即"综合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我认为这种特点是《文史哲》独有的,在全国社科期刊中是  相似文献   

17.
<正> 《文史哲》编辑部的同志要我谈谈冯沅君先生的治学方法,我感到颇为难。我从先生学,说起来时间不算短,正好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里,先生主要的精力用到教育、辅导我们这一批根柢甚浅的青年学习上,先生一向谦虚,从不以自己之所长自诩,再加上我秉性粗疏、愚钝,体会不深,所以不敢妄自臆说。近来检读先生遗留的文字,除历年的讲义、诗词手稿外,还有部分装订成册的笔记,扉页均有题签,如《媛庐读词》、《媛庐读曲》、《己卯从录》、《涪滨余录》、《辽海杂录》等。捧读过后,感佩之余,略有所悟,虽云管窥蠡测,岂能见天海之一隅,但也可以写了出来,作为个人学步的准则,或者对为学者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6,(6)
正2014年起,《文史哲》编辑部开始与具有330多年悠久历史的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Briil Academic Publishers)合作,在海外发行《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即《中国人文研究》,简称JOCH)。《文史哲》英文版为网络期刊,它基本延续了《文史哲》杂志厚重的古典汉学风格,但又绝非《文史哲》中文版的简单转译,而是要借助《文史哲》杂志的品牌和积累,以专题的形式,向海外学界介绍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史哲》英文版现为半年刊,创办两年来共已出版4期,其中创刊号讨论的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1,(2):170
<正>2011年是《文史哲》杂志创刊六十周年。作为学术界的重要公共期刊,《文史哲》杂志六十年来在海内外赢得了较高声誉,这与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的支持与关爱密不可分。值此之际,编辑部拟举办"《文史哲》杂志创刊六十周年庆典",与文史哲各界学者们一起回顾杂志六十年来所走过的行程,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5,(4)
<正>2014年11月中旬,我们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现象学中国之路"的研讨会,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亲子关系及孝道的问题。承蒙《文史哲》杂志编辑的提议,请作者——正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们将这些文章再作修改和压缩,辑成专栏,由我写一个相关的说明。下面就先从我的视角来介绍这几篇文章,然后作些补充阐发,主要涉及这个问题的学术意义以及研究它的哲理思路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