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期国内有学者提出"人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认为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天人关系学说印证了天人的不可分离;另一方面马克思从不考虑无人的自然界,马克思总是把现实世界看作人化的自然界;因此认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个人观点,马克思一直反对恩格斯的这一思想,而国内学术界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事实".然而,古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所谓后现代主义"生存实践"学说都不能作为马克思"人化自然辩证法"的直接印证.更主要的是,就"人化自然辫证法"本身来说,"人化自然"如果还是指自然,那还逃不脱自然辩证法;如果是指人的活动与社会关系,恩格斯早就指出辩证法包括社会历史辩证法.因此,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自然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和思维辩证法之外的人化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学家把辩证法理解为对谈技术。黑格尔借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冲击力,一改古希腊式的理解传统,把辩证法理解为客观事物和思想观念中的内在矛盾。马克思在批判性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提出人化自然辩证法,其主要内容有三:一、人化自然本体论层面的辩证法;二、人化自然界限扩张与非人化自然界限退缩的辩证法;三、人化自然界限扩张与"自然必然性"界限扩张的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以人的认识和实践为存在范围,用马克思的话表述是"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这种思想逻辑的必然性结论可想而知,人化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3.
于冰 《北方论丛》2011,(6):122-124
"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自然观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而这一论断又深谙其实践哲学的基本范式,强调人的主体性对自然的客体性的一种自觉主动的对象化和非对象化。而"人化自然"命题又成为现代中国构建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英 《兰州学刊》2010,(11):45-47
生态问题业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文章从生存论角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进行解读与阐释。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逻辑基点,"人化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现实的自然界"与"现实的人"互为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核心障碍就是"资本逻辑",科技进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以"人化自然"概念为基础,在现实和实践中探讨"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的阐述,从而实现在"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对决中来阐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的自然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的概括。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于正确认识与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及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卫军 《北方论丛》2008,1(1):135-138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自然理论是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的科学体系 ,它批驳了那种把自然、人、社会相互孤立起来的观点 ,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有重要启示 ;它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 ,不但为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 ,而且为建立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孙亮 《北方论丛》2008,4(2):109-113
对自然辩证法的消解自卢卡奇肇始已近一个世纪,这种论调在国内哲学界同样有着较大的"市场"。他们的观点是,恩格斯的自然证法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因而是无视人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从不赞成"自然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对立的。对此,重返文本与勘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清楚地认定,在承认自在自然的辩证法基础上,恩格斯理解辩证法绝非"无人的视野",马克思一直支持与赞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恩格斯与马克思正是面对着不同任务,来共同研究一部"完整"的辩证法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辩证统一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略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马克思那里,作为实体的"自然"主要包括自在的自然、感性的自然和人化自然,其中对感性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强调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特质,因此,马克思主要是把"自然"放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和研究的.我们这里主要从价值的角度研究马克思关于自然与人之间通过实践活动、科学活动和审美活动而表现出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12.
卢卡奇以马克思"辩证法是社会辩证法,不包括自然辩证法"为根据反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否认自然辩证法.而实际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既包括社会辩证法,也包括自然辩证法,由此卢卡奇既没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也错误地理解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变换”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芩主义生产方式、展望未来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内在地蕴含了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注意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尊重自然界存在的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文章主要揭示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忠炜 《理论界》2013,(2):120-122
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问题上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逻辑和必要性。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视角考察,人类历史事实上就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互动互构进程。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存在本质,赋予了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自觉能动地位,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可能,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决定人与自然和谐与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吴瑞敏 《学术月刊》2012,(12):38-45
在马克思的自然观中包含有两个阐述人的自然界限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退缩的自然界",该命题经常被误解为人类中心主义或者工具理性主义的自然观,而事实上其中已经蕴涵有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隐性表达;另一个是"自由的自然界",该命题迄今尚处于被掩蔽的状态之中,而事实上它代表着马克思对人的自然界限的显性表达。透过这两个命题可以看到,"人的自然界限"是马克思的自然观的一个本质性的维度,也正是这个本质性的维度指证出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辩证法"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性,以及奠基于这种内在统一性之上的"自由社会"和"自由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而后者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两个和解"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特指人化自然之生死。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则是“自然之生”,否则就是“自然之死”。马克思“复活”自然的呐喊本质上也是呼唤人的“复活”。造成“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有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取代资本主义的“虚假”的生产组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在拯救劳动者的同时“复活”自然,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相似文献   

18.
“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审美发生意义上的深刻思想。马克思的美学不是把意识或艺术,单纯的主观或孤立的客观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特别是“自然的人化”这个最根本的实践哲学问题出发,来研究美的根源和本质以及审美的发生与演化的。因此,自然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石。正确地理解、把握这一理论基石,对于我们揭示美和美感的实质,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大厦,无疑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1.自然的人化或者说人化的自然是从实践角度论证的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强调了《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不仅重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自然关系为模式来观察人类社会,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准确把握劳动本质和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生成论路向,阐释了“两个完成”和“两个和解”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全面发展趋向的多维视角。挖掘其深刻生态思想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