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上下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保存着璀灿斑烂的古代文化。丰富而深邃的道家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道家”,指的是以老子思想为宗派的学术派别的总称。“道家”之名,最初见于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简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其创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聃。今存《老子》,基本上保留了老聃的思想资料,但该书成于战国前期。《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它上承上古文化,下启百代后学;集古代先贤圣哲之精华,开中国学术思想之先河,对中国思  相似文献   

2.
论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其人其书 老子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位古代思想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他与孔丘、墨翟鼎足而立,创立了道、儒、墨三大显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子的事迹、著述,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这样的叙述:  相似文献   

3.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文化元典 ,有“群经之首”、“大道之原”的美称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沾溉着后世万代。本文拟对《周易》蕴涵的民族审美心理作一初步探讨。一、阴阳之美“阴阳”观念产生较早 ,在西周铭文中就有“阴”与“阳”的文字 (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 1卷 ,第 74页 ) ,大概指的都是方位。《诗·大雅·公刘》有这样的诗句 :“既景乃冈 ,相其阴阳。”也是指方向。从这些文字记录可以看出古人最初关于“阴阳”的概念。此后 ,《国语》、《左传》、《老子》等文献中都多次出现“阴阳”概念。而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  相似文献   

4.
<正> 从明代开始,有人怀疑《老子指归》不是西汉严君平(严遵)的著作,从而影响了后代学者对该书的重视,近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亦没有论及此书的。实际上,这部书出自严君平之手,是中国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现就其真伪问题考辨如下。一、古籍对《老子指归》的记载及其考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载:严君平“依老子、严周之旨,著书十万余言”。《三国志·秦宓传》载:“严君平见《黄》、《老》,作《指归》”。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严君平“著《指归》,为道书之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载:“《老子》严遵注二卷(字君平,蜀郡人,汉徵士;又作《老子指归》十四卷)”。《隋书·经籍志》载:“汉徵士严遵注《老子》二卷”。唐玄宗《道德经疏外传》载:“严君平《指归》十四卷,汉成帝时蜀  相似文献   

5.
<正>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罗尚贤著《老子通解》一书早已售罄。我期待出版界能再版此书,使更多的学者和老学爱好者能读到这本在研究老子思想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著作,并使此后的老学研究能在新的基点上进行,使广大人士能在新的聚光灯下领会老子的思想。这是本文写作的愿望。 (一) 老子是古代中国体系完整的哲学思想之父。他的深刻的论“无”和“有”的概念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曾为百家学者所景仰。《史记》、《论语》以及别的一些古文献都曾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文献表明,孔子虽未能理解老子的深刻思维,但却以崇敬的心情说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论语·卫灵公》述孔子语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6.
黄老思想,又称黄老术、黄老学,是西汉前期统治者曾奉行过的一种统治思想。在汉代,人们对这种思想或称黄老,或称道家,并不加以区分。如司马迁说:“陈丞胡子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而陈平自己则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①。再如,《史记·礼书》称:“‘孝文好道家之学”,而《风俗通·正失》引证刘向的话说:“文帝本修黄老之言”。王充《论衡·自然篇》对黄老学也作了解释:“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油此说明,黄老学与道家学说实为一种思想。正如顾颌刚先生所言.黄老学之所以在老…  相似文献   

7.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最早具有丰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之一,内容包括本体论、人生论、政治、军事等方面。老子学说在我国和在世界上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把它当作“人君南面之术”而加以推崇;道教徒则奉老子为教祖;我国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论两派都从不同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通过对《老子》的注释、翻译来宣扬神秘主义,为资产阶级世界主义服务。 《老子》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流行,由于它主要是讲“道”和“德”的问题,所以又被后人称作“道德经”。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关于《老子》的叙说,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四家(已佚)。今本《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但《汉书·艺文志》没有著录,不可凭信。魏晋以后注老者甚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所载有三十一家,隋唐以后注老者近二百种,收入《道藏》中的超过四十种。 《老子道德经》传本,流传最广者,有河上公注和魏王弼注两种。王注是以玄学家思想注解老子,影响最大,历来被当作老注的标准本。河上公注则是道教徒从养生和修炼的角度注解老子。以上两家是老子注解中的两个主要派别。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两种是汉初抄写的。甲乙两本的文字稍  相似文献   

8.
<正> 随着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兴起的“诸子”,主要是一些“辨雕万物,智周宇宙”, “英才特达”的“大夫、君子”,他们“炳晃垂文”(《文心雕龙·诸子》),企图“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发挥事业,有所作为。司马迁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庄子附于老子之后,原因是庄子思想的“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至若法家韩非与老子合传,也由于他的某种观念“原于《道德》之意”;这就暗示“诸子”尽管生不同时,论述自成体统,并不意味彼此认识毫无关系。班固心知此意,以为“诸子”之“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上)。因此,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便以《老》《庄》殿于儒家经典,隐寓儒、道思想的交流,而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实为“孔师”(《文心雕龙、诸子》),决不是偶然的。不难想象,“诸子”或择取足以充实己见的他家之说,势必存在异、同,《周易》的《暌卦》肯定百物“以同而异”,确不可拔,学者严加区分,方能“辨是与非”(《系辞》)。魏、晋老、庄学兴,而留意二氏之异、同者盖寡,本文将从事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老子》本文的一个解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个怀疑《老子》开篇有句:“道可道非常道。”现代通常的解法是“可说的道不是恒常之大道。”这类解说是非常可疑的,而且这一曲解严重削弱了老子思想中的本体论深度,强迫老子局限于知识论的神秘主义。这种知识论神秘主义主张现在已成为老生常谈——因为“更高的”境界既然神秘就很难有什么有意义的推进——往往利用庄子与西来的思想(佛教思想以及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它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影响极其深广。解放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了大量的研讨工作。目前,对于老子其人即老聃,活动于春秋末年;《老子》其书基本上为老聃所著,大家的看法已趋于一致。但对于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道”论的性质,学术界的意见还十分分歧:除了“文革”前的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观点外,最近又出现了老子的“道”具有“两重性”、“二元论”的主张。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其它“唯物主义”和“二元论”的两种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即拟就这个问题,作详细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正> 美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虽不能说是随处可见,但也绝非寥若晨星。不过,美育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课目,它主要是包含于人民的实际生活习惯和教育内容中。如,相传为黄帝时所作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宀六)(肉)。”(见《吴越春秋》)又如《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中有关葛天氏、朱襄氏、阴康氏等的记载。传说  相似文献   

12.
谭宝刚 《江淮论坛》2023,(3):43-50+193
先秦时期《老子》是诸子著作中的一种,处于子书的地位。汉简本《老子》的出土表明,至迟在西汉早期《老子》已被后学尊称为“经”且题以“经”名。此后,《老子》一书越来越受到重视,到魏晋时期完成了其经典化的过程。考之典籍可知:《老子》由子书上升为经典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老子》在学术思想层面的经典化;其二,《老子》在社会生活层面的经典化。《老子》以其深邃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发展、政治和民间社会生活的走向,其经典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影响逐步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思想家中对西学有较多了解的人。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是他的思想的组成部分。以往学术界对此语焉不详,本文试图称补这一缺憾。 方以智对西学的总评价是:“万历年间,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物理小识·自序》);“太西质测颇精,通几未举”(《通雅》卷首)。“质测”即指研究“物理”的自然科学;“通入”即指研究“所以为物至理”的哲学。方以智的中西文化比较正是围绕着他上述的对西学的评价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黄老学派大约是产生于战国中期,在老子思想出现之后,从老子学说中分化而出的一个学派。(依我看来,老子的一些思想可能产生较早,而形成完整的学说和《老子》成书的年代可能晚些。关于这一问题我将用另文探讨。)《史记》记载:“申不害……学术以干韩昭侯,……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老庄·申韩列传》)  相似文献   

15.
<正> 出色的思想家,总是吸取各家学说之长,来丰富自己的思想理论。法家韩非除继承(包括批判)前代法家学说外,对儒家、墨家、道家、名家等思想也有所取舍。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韩非摄取各家学说中他认为合理的成分,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卓然成为法家巨擘。《汉书·艺文志》论诸子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是精到之论。本文仅就韩非思想渊源,略加辨证。(一)道家。司马迁点明韩非的思想,“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韩非的《解老》、《喻老》(以下引韩非说,仅标篇名)两篇,是阐发老子思想的专论。对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的思想,对近世日本颇有影响。早在十七世纪,当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识》传入日本时,就被该国的一些学者所接受,如新井白石(1657——1725)仿《通雅》而作《东雅》;三浦梅园(1723——1789)于其重要著作《赘语》内引用《物理小识》近二十次。在当代,研究方以智的学术和思想的日本学者,亦不乏其人。他们的研究,或象岛田虔次那样,将方以智的思想与三浦梅园的思想加以比较;或象小川睛久一般,探讨方以智的“通几”与易学的关联。全面系统地研究方以智的,当推关西大学中国哲学的主任教授坂出祥伸的《方以智的思想》。这篇力作,不但资料丰富,更重要的是在观点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我正是从对友邦学者的观点加以反思以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宋应星对王夫之的启发中国人民大学葛荣晋教授等,早已探讨张载、王廷相与王之的思想传承和革新,但是未尝注意宋应星对王夫之的沾溉。武汉大学萧父教授主编《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引论》,载李维武《王夫之论“生”和“死”》,徵引李时珍《本草纲目》与方以智《东西均》科学化的生死观,然而全书亦不涉及宋应星。最先论述宋、王关系的书,是中国科学院潘吉星《宋应星评传》。宋长庚《谈天》首章善用《吕氏春夏·察今》“刻舟求剑”对顽固的教训,形容登东岳泰山看日出时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 荀子身处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代,他对事物的“变”作了多方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超前人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展。“变”为天地之道在荀子之前,先秦思想家也承认事物的变化和运动,并作了不少论述。但这些变化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缺陷。其一,属于循环论的变化观。《易经》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爻辞),《老子·二章》说的“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孟子·公孙丑下》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邹衍说的“五德终始”(参见《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考察三则王新华一、古代神的观念及神话的发展汉民族神的观念产生非常早。《周礼·春官·大司乐》:“以祀天神。”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古代神的观念,最早是以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为神。这一点从古代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20.
老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相传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其姓名和生卒年已难详考。较早记载关于老子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但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居然出现了三个老子:一个是和孔子同时的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他还连用“或曰”、“莫知其所终”,“世莫知其然”等词句。令人莫知所从。老子到底是老聃(李耳)?是老莱子?还是太史儋?实际上,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隐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