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悬隔判断”是现象学的重要方法论,它意在通过事物现象的“悬隔”获得新的思维理解。意象是诗歌的精气神,它的恰当选取和内涵诠释都离不开诗人或诠释者的能动思维。以庞德诗歌意象为例探讨悬隔判断对于意象选取及诠释的意义,同时亦指出中国古典意象诗对庞德意象诗发展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埃兹拉·庞德一生推崇中国文化,孔子、儒家思想是其翻译和创作的重要源泉,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然而,在如今后理论时代,在“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标签下,庞德对儒家经典文化的误读和挪用饱受诟病。本文旨在寻找庞德对孔子及儒家文化误读与挪用的两方阵营之外的一条客观评价之路,探究他对儒家经典文化误读与挪用的根源,并通过东西方宗教与哲学思潮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庞德是抵制西方“两希”文明的哲学思潮而转向从东方尤其是孔儒经典中寻找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西方对诗歌理解上的差异导致意象在中西方诗歌中有不同的体现,同样,对意象的不同诠释会反过来影响诗歌的认同和传播,这点在意象派诗人E.庞德译中国古诗时体现的尤为明显。笔者以庞德译李白《长干行》为例,以中西方诗歌意象差异为大背景,论述庞德译作中的诸多不足缘于对中国古诗意象的理解偏差。  相似文献   

4.
庞德的意象     
“意象”在诗学、心理学和美学中的含义并不相同。人类自有诗歌以来都是运用意象的,但是并未把意象的使用当作诗歌创作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表现手段,而是在一段具体的意象描写之后引出“提高一层次”的轴象的抒情或说理。美国诗坛的一代宗师庞德追求的意象是诗学意义上的纯意象诗中的意象。庞德(EzraPound1885、1972),美国当代文坛祭酒,诗坛泰斗,意象派大师与早期领袖,西方诗坛三巨星之一,他的开放清新的诗风一直为后来的诗人奉为圭桌,他发现和培养了又略特、海明成、泰戈尔、罗伯特·弗洛斯特、乔伊斯等著名诗人。意象派是本世纪…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和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美学的两位奠基者。意大利汉学院院长沙巴提尼教授认为朱光潜的美学“是移西方文化之花接中国文化传统之木”,这个见解是符合实际的。 朱光潜在他的《诗论》和其它论著中,宣称他的诗美学是融贯中西的意象——意境说,他采撷了西方的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艺术即直觉”(“直觉”的“意象”)说和中国的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境界”)说,把二者沟通起来,作为他的诗美学的基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image”和“意象”概念并不对等,其内涵处于语象与意象之间.在语象中,语言的中介不可抛,而意象必须“得意忘言”.作为符号的意象与语象,与语言符号处于跨层关系之中,两者区分源自符号化对象的质的差别,语象形成于语言的再度符号化,分为实体语象和转义语象,意象则形成于事物或情境在语言作用下的符号化过程.这既是西方诗与中国古典诗在成诗方法与诗歌美学上的差异,也是中国现代诗与古典诗的重要分野标志.中国古典意象理论中就已蕴含语象与意象之别,因受限于传统语言观,未能发展出语象理论.  相似文献   

7.
吴怀东 《学术界》2023,(3):18-27
李白《赠孟浩然》诗是一首名作,近年来有学者却对此诗产生了特异的解读,认为此诗对孟浩然的描述是严重“误解”。事实上,李白赠诗最突出的特征是用“卧”这个意象描述孟浩然的清高、淡泊,而“卧”这个词语和意象也在孟浩然诗中大量使用,“卧”正是最有代表性的隐逸生活方式。孟浩然好与佛、道往还,游山玩水,推崇陶渊明,格调清雅,这是隐士生活的具体内容。尽管孟浩然也追求仕进,但科考失败,使得他有意突出归隐之心和林泉之趣,高自标置,以期获得心理平衡。李白对孟浩然隐士形象的理解与推崇,完全符合孟浩然刻意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而李白与孟浩然在推崇隐逸、崇尚高洁人格方面的心心相印,正是盛唐文化“风流”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读诗随笔     
写在前面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高尔基也说过:“真正的诗——往往是心的诗,往往是心的歌。”(《给薇·叶·加克尔——阿林斯》)而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他对客观环境与自身经历的反映,即他的思想感情,也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诗,这种经过提纯而又形象化了的思想感情,就象一个窗口,可以通过它使人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而这,是有趣的。这大概也是诗味的一种因素。 每个诗人都有一个内心的小世界,每首诗都是他要向别人打开的窗口。然而,“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过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的本阶级之外。”(鲁迅《南  相似文献   

9.
<正>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诗。全诗三章章四句:“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序》云:“《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掌其职焉。”近代研究《诗经》者都不同意《诗序之说》。例如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说:“这首诗写劳苦的人民为了当官差,应徭役,早晚都不得休息。监工的人瞪目而视,一刻都不放松。”袁梅先生的《诗经译注》说:“这是周代一个小官吏,苦于差役纷繁,他没早没晚地替官府当差,使他寝食不安,满腔怨恨。这首诗反映了周代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等级制度造成的上下差别与对立。”高亨先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古典艺术对庞德的诗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影响.庞德从中国古诗中找到了他意象派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一兴喻,也从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和再创作中印证和丰富了他意象主义的诗学思想,同时他还从中国古诗中为他的诗歌引入了大量经典意象;从中国汉字的象形性特征中,他找到了他理想中理性和感性瞬间结合的表达手法,创造出了许多极具审美价值的经典诗歌意象,而且还找到了对意象漩涡理论的最简洁也最富有表现力的范例和理论支撑;中国古代绘画的技法和对意境的处理促进了他意象和意象漩涡概念的形成,催生了他关于诗歌意象要主客观结合的诗学思想,推动了他诗歌意象中的色与形、情与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王珂 《中州学刊》2007,(2):208-212
意象派诗歌运动和新诗革命是中西方诗歌史上最大的自由诗运动,前者是诗的技术的小改良,后者是诗的文体的大革命。意象派运动在诗的内容的世俗化和诗体的自由化上,确实影响了胡适及中国的新诗革命。但是胡适所受的影响远远没有通行的观念认为的那么巨大。胡适的“八事”与意象派的“三条原则”和“六条原理”都有巨大差异。中国的国情和胡适做人做学问的个性使他夸大了意象派运动的文体革命及诗体解放的程度,故意忽视意象派的精髓:高度重视偏重于图像而非象征的意象、清晰和有力兼顾的凝炼和适当保留格律形式的诗的音乐性。意象主义的“意象”与中国的“意象”颇异,im agism更应该译为“意像主义”或“具象主义”而不是“意象主义”。  相似文献   

12.
“东方学”明确地指出在西方本位主义视野中的“东方”是西方社会为了自身的文化需要而建构出来的“他者”。在当代世界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中,在西方成熟的媒体运作模式和文化工业的覆盖下,许多人担忧西方的东方主义不仅是西方人的想象,也很可能成为东方人自我的想象,即所谓“东方的他者化”的趋势,并担心这种趋势会对中国的文化和国人的民族认同感造成直接的威胁。这种担忧有着确实的现实背景依据,而事实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当东方主义指出“东方”一词是建构而来的时,本身也就否认了“东方”的确定性。“东方”同“西方”一样都是想象中的概念,两者都用彼此来确定自身的聚合。“东方”、“西方”的文化永远都在互动、交流、融合中传播。文化永远是不确定的动态演变,正如“他者”是永远确定的永恒存在,两者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3.
《诗》三百零五篇,即便除开“民间口头创作”篇章,也没有一首诗留下了作者姓名。《诗经》在收集整理以至编纂过程中,为什么不记下作者姓名,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这不正表明,诗的收集与编纂,并不看重文学(当时尚无这个词语)更不看得作者,而注重诗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不看重抒情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抒写,而注重“三百零五”这个整体的诗集、整体的内容。不重视个体。那么,—个个的抒情主人公都消融到群体之中,消融到笼统的“无邪”的内涵之中了。对于诗,对于中国文学,这是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14.
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浑是晚唐的一位比较有影响的诗人,时人十分推崇他的诗。韦庄曾激赏道:“江南才子许浑诗,句句清新字字奇。”然而,这座有价值的艺术矿藏至今开发得很不够。他的诗,有其鲜明的特色,宋人《桐江诗话》中早就指出:“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胡仔也注意到了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其实,他的诗不但“水”字用得特别多,波涛、浪花、雨露、霜雪……满眼都是。笔者统计了一下,《全唐诗》所收他五百三十一首诗中,用到“水”字的有二百首,用到“雨”、“露”等字的有二百五十一首,两者约占百分之八十五,真可谓一个湿漉漉的世界!这在诗歌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一点探源工作是很有兴味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假说,这对全面研究许浑的诗也许不无裨益。笔者认为许浑的佛教思想对“许浑千首湿”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诗人是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后代,虽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这首诗是黎·木塔里甫在1938年10月写的,当时他只有16岁,他在这首诗里显示出来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才华,不能不令人惊叹。诗的起句,就很有特色:中国!中国!你就是我的故乡!“中国!”“中国!”各占一行。这种深情、坚定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挚爱和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他旗帜  相似文献   

16.
王卫湘 《船山学刊》2003,(2):123-127
戴望舒的诗歌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双向催生、共同化育的结果,前者使戴望舒的诗歌获得了超越传统的现代品质,后者则使戴望舒极具现代感的诗篇拥有一个传统文化的深广背景。在这个背景上,屈原《楚辞》描下了浓重的一笔。一、语词和意象的吉光片羽现代诗人戴望舒在运思立象时对屈骚的语词意象多有借鉴。最典型的是他的名字,这是关于诗人与屈骚联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例证。诗人原名梦鸥,“望舒”是他在开始文学生涯后为自己取的笔名。《离骚》便是这个笔名的渊源所在:“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不仅戴望舒,当时与戴望舒、施蛰存…  相似文献   

17.
杜平 《社会科学》2004,(6):116-121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 ,西方的“东方情结”一直主导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西方何以迷恋东方 ?而东方在西方世界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西方的“东方情结”是迷恋与批判意识的混合 ,无论是出于对东方的浪漫化或是对东方的好奇 ,西方表现出的“东方情结”都是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与超越的内在需要 ,也是西方文化“焦虑”的表现。“东方情结”包含着西方对东方的复杂情感 ,通过对这一复杂情感的理解 ,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西方知识界“东方转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最鲜明的民族品格。中国古代意象诗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而言,我认为,只有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以抒情性主观化意象为表征,并造成主题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美感效应的诗歌,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象诗。①本文试图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时代整体,从宏观上概述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共同价值取向。一、回归诗歌本体本体,即存在自身最真实、最根本的实体,而现象只是本体的表现,不是本体自身。西方现代较流行的文学本体论,就是研究文学这个事物的最真实的实体。关于文学本体的认识,现代西方有两…  相似文献   

19.
王勇智 《学术探索》2013,(3):103-107
摘要:早在东方主义概念提出之前,关于如何评价庞德《华夏集》与中国诗歌本来面目的关系,艾略特就做出过评价,该评价与半个世纪后的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不谋而合,认为《华夏集》并非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集,与中国没什么关系。中国学者钱兆明对这种观点不满提出了东方主义新韵内涵,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等待被发现的他者而是对20世纪的英美文学现代主义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东方主义的概念的运用的确应有诸多的限制条件,否则就变成了生搬硬套欲加之罪。庞德本身是东西方文化相遇的典型范例,对他的评价不可将东方主义概念简单加以套用,更不能据此抹杀他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诗的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契合,它是诗的构思的核心,是诗的整体形象的主要构件。对意象的融铸与创造贯串在诗的形象思维的始终,具有关系到一首诗高下成败的价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家马佐尼认为“诗的目的在于惊奇感”。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说:“要用‘美’这个词来称呼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须引起你的惊赞和快乐。”①真正的好诗,它的意象应该是新颖的、创造性的,能引起读者惊奇的美感的。语言可以说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飘忽而逐渐趋于明晰,最后借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