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我国古典小说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民族风格:以形传神,透过人物自身的言行,绘声绘色地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红楼梦》当然也不例外。曹雪芹这位以《红楼梦》而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不仅继承了这一塑造人物形象最重要、最成功的艺术手段,而且发展了它,将其推进到最丰富、最完美的艺术境地,使之放射出更璀灿、更绚丽的艺术光彩。本文所要着重探索的,就是《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对丰富发展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以及所达到的搜神夺魄、烟波无限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故事情节的布局、人物关系的配置以及回目句法的创制等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对称艺术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伟大作家曹雪芹,以其杰作《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推向高峰。作为古代小说家,曹雪芹的成就是无与伦比的。然而,曹雪芹的文学造诣不仅限于小说,由《红楼梦》作品看,他对诗词曲赋等亦有高深造诣。《红楼梦》人物的诗词曲赋各极其妙,且切合人物个性,就说明这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曹雪芹独创,但也广泛吸取了以前文学的艺术营养。以下就《红楼梦》中的二首词曲与前人对比,看曹雪芹对古代文学的继承、革新、创造。一、《红豆曲》与黄花女儿乩坛诗《红楼梦》第28回,写贾宝玉在冯紫英家酒宴上,喝了一支没标曲牌的曲…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一部流芳百世的大悲剧。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了曹雪芹的悲剧观及其蕴含的美学特征,展示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蔡义江的红学研究——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期红学研究最突出的特征是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尤其《红楼梦》研究名家的成果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更是令人瞩目,其中新版《蔡义江新评红楼梦》是持论公正、用情最深、力图遵从原著的《红楼梦》评注本。蔡义江的红学观点和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新版《蔡义江新评红楼梦》中,包括对曹雪芹的思想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红楼梦》续书的成与败等方面深刻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视《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的说法,是牵强的。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全书的内容实际,也违背了曹雪芹的艺术匠心。是的,《红楼梦》反映出极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也表达出曹雪芹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的感受,有揭露、批判,也有赞颂和追求。但所有这些,都是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轴心,历史地反映社会真实而得以体现的。在《红楼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典型形象塑造二题马会超,吴云"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①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惹人喜爱,流传不朽,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典型形象;曹雪芹在典型形象塑造上有着划时代的新贡献.多角度地塑造复杂的人物性格从描写单...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红楼梦》80回后的稿子佚失了。上个世纪不少学者对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结局,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重要人物未来的命运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一定成绩,对于把握原著整体的精神风貌,认识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构思、《红楼梦》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哈斯宝是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他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思想、人物刻划、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评述,哈斯宝自称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通过这些评述看出,哈斯宝确实深解《红楼梦》“其中味”,不愧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的意蕴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红楼梦》的悲剧性。本文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在于作家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他的《红楼梦》就是一部“有情之天下”被吞噬的悲剧,是一部“冷月葬花魂”的悲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一种哲理性的感悟和感叹:对人生(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长期以来不被人注意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指出"为闺阁昭传"是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的误读,并非曹雪芹的本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哲理思考,他比较自觉地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识和解读封建社会,全书充满了《易》的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自振 《南都学坛》2002,22(5):34-39
王熙凤在《红楼梦》复杂的情节发展线索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在《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众女儿的悲剧,贾府衰亡的悲剧中,王熙凤都是一个起着关联作用的核心人物。研究王熙凤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不仅能使我们看到《红楼梦》结构的复杂性和曹雪芹的艺术创新,而且能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广泛吸取前代文学的艺术营养,那么,对距他时代不远的清初戏剧名作《桃花扇》,是否也有所借鉴呢?这就是本文要加以探讨的论题。一、《楼梦》广泛涉及前代戏剧,唯独不及《桃花扇》曹雪芹于中国古代文学造诣精深,《红楼梦》的描写广泛涉及前代作品,而于戏剧涉及尤多.写了不少演剧场面,且借戏剧构成情节敷演故事。如第23回回目就是“《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苦心”.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往往借戏剧展开,其它情节也多涉及戏剧。我们不妨罗列一下《红楼梦》所涉及的戏剧作品:1、《西厢记》(2…  相似文献   

14.
宋健 《南都学坛》2002,22(4):38-47
“情”与“幻”是《红楼梦》和曹雪芹美学思想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观念。在这两个观念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艺术内涵。因情而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有标识;借幻言情,则是《红楼梦》独具的艺术特色。曹雪芹对“情”“幻”辩证关系的理解,丰富了古代小说艺术理论宝库;并且通过其艺术实践,将真实性寓于奇幻性、神秘性之中,使《红楼梦》展示了“空灵”与“坐实”、“虚幻”与“真情”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艺术奇观。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它的卓越的艺术成就使深刻的主题思想得到充分的表现.而《红楼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成为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高峰,其原因之一就是作者曹雪芹具有进步的文学创作主张.曹雪芹的文学创作主张,和他的整个世界观一样,是封建社会走向全面崩溃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政治风云的反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发展到十八世纪中叶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写出了像《红楼梦》这样伟大作品的作家曹雪芹,他的哲学思想是什么?除了一部没有写完的《红楼梦》之外,曹雪芹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探讨曹雪芹的哲学思想,只能从这部没有写完的《红楼梦》中去找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哲学派别有三个、就是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三种哲学思想,往往互相渗透,除了他门的祖师爷之外,要找一个纯儒、纯道或纯佛家思想的还颇不容易。这些哲学思想,随着各人所属阶级、所处社会地位和人生遭遇的不同,总是错综复杂地在每一个具  相似文献   

17.
误会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人物的误会。用这种手法表现儿女痴情,写得柔肠百转。喜剧性的误会写得谐趣横生,令人解颐开怀;悲剧性的误会写得凄恻悲怆,催人泪下,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代有人认为:“《红楼梦》之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隐性是一种美,是艺术性的体现。曹雪芹使用种种隐性手法主要不是为了避免文字狱的迫害,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消极办法;而是为了审美和艺术需要的一种积极的艺术观照和处理。本文作者重点地从合蓄美、曲笔美、谜性美三个方面描述了《红楼梦》隐性美的表现,较详细地分析了《红楼梦》藏首露见、注此言彼、语尽意不尽、曲笔以及比兴、双关、象征、拆字、预示等隐性手法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化小说的《红楼梦》 ,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 ,才能理解曹雪芹 ,读懂《红楼梦》。对曹雪芹的理解 ,宜从曹家所处清代社会背景 ,曹雪芹所受家学渊源、生活变故和发奋著述这三方面入手。对《红楼梦》的理解 ,宜从以假语村言表达大悟大彻、以崭新的女儿观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以家常生活表达的文化意蕴这三方面切入。这样能更接近曹雪芹的思想 ,揭示《红楼梦》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