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剧作为一种"移植"的艺术形式,对剧本的要求与中国传统艺术差别较大。成立于1914年的南开新剧团,虽是学校剧团,却十分重视剧本创作。其剧本大体分为两类,一类反映了天津世态人情的变化,另一类反映了科技知识者矛盾的心理与困难处境。在早期话剧不重视剧本的背景下,南开新剧团重视原创并推广剧本,对于推动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清末到抗战之前,是在中日两国关系史上最为糟糕的时代,两国戏剧交流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短短30年间,中日戏剧交流先后出现了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是1906—1910年前后,李叔同、曾孝谷等人在东京成立的春柳社,在日本戏剧界协助之下,中国剧团展开的演出活动直接促成了中国话剧的诞生;第二次高峰是1930年前后,日本留学归来的夏衍、郑伯奇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上海艺术剧社,主要搬演了从日本戏剧改编的剧目,这被视为中国左翼戏剧运动的开端;而第三次高峰则是1935—1937年,杜宣、吴天等人在东京演出的《雷雨》《日出》等剧目,后来成为中国话剧史上不朽的经典。日本戏剧促进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成长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早期话剧的政治色彩造成了它在戏剧结构和语言风格上的成就不高。很多剧目和演出团体披着西方戏剧的外衣,却做着传统戏曲的本行,呈现出了“不中不西”、“不新不旧”的倾向,话剧语言更是“不文不白”、“不土不洋”,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本文以戏剧文体学中对戏剧语言进行话语分析的共识研究方法,尝试探索早期话剧语言在话语分析视角下呈现出的某些文体倾向以及这种戏剧语言文体风格在整个中国话剧语言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继话剧、秦腔《西安事变》在我省戏剧舞台出现之后,庆祝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又涌现了话剧《保卫延安》、秦腔《渭华起义》、歌剧《雪压青松》。这些剧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生活的片断,纪录了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朱德、刘志丹、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给我省人民的艺术生活增添了崭新的内容,也为我省戏剧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尽管这些戏还有不足之处,有的甚至还需要作大的加工和修改,但它们对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所进行的艺术探索是值得赞许的,它们的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戏曲与话剧之间关系的变动史。过去 ,由于研究话剧者不研究戏曲 ,研究戏曲者不研究话剧 ,因而 ,学术界至今不能从新、旧剧关系的变动上来把握这一世纪的戏剧史及戏曲理论史。有鉴于此 ,本文旨在从戏曲与话剧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的角度 ,来勾勒 2 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一  世纪之初 ,在改良主义思潮的推动下 ,时事新戏的兴起成为一股新流。汪笑侬是这场戏曲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一方面从昆曲、传奇和一些地方戏中移植了许多剧本 ,整理修改了许多京剧老本 ,新创作了一些历史剧 ,另一…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戏剧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中国社会反抗封建专制思想、传播西方民主自由精神的需求相契合,最早传播到中国,成为在当时上演剧目和场次最多的外国戏剧作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由选段到全本、由单一演出形式到多种演出形式的发展过程。莎剧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沟通了中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戏剧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爱国 《天府新论》2007,(4):139-142
针对具体的剧目剧本、演员表演、观众层次等条件,艺术生产者必须善于设计、创造一定的演出空间。从总体上看,戏剧元素无论如何增减,戏剧演出总得需要一个物质载体系统,包括表演场地、观看区、上下场通道、基本道具、布景、灯光、音响、舞台机械、肢体表演技巧和调度方法等部分和层次。随着舞台艺术的综合发展,这些空间性载体分支系统越来越细密化、精致化,各部分以“有用”、“美化”的名义,在戏剧演出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功能。戏剧生产者所能做的,是针对具体情形和资源,对这些空间元素进行加减、改换、变异、组接,通过一些具有生活阐释力和视觉吸引力的形式手段,复现所设定的意态性演出空间。  相似文献   

8.
郑劭荣 《江海学刊》2012,(2):196-202
宋元南戏、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有不少赋体文,其源头并非汉大赋,而是民间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表演。唐代俗赋较早与戏剧结缘,并在演出形态上影响了后代戏剧用赋。在宋金杂剧中出现了赋的表演伎艺,虽然存留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主要以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表现在"赋"名剧的表演上,这些体制短小的剧目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特点,具有口头剧本的构件特征。进入戏剧的俗赋最终从说话艺术演变为一种戏剧表演手段。剧中赋是我国戏曲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重要证据和线索,古代戏曲中的"赋前套语"显示了变文、俗赋与口头剧本在编创方式上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与深入,中国要向世界展现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而戏剧正是文化的精髓。我国有丰富的剧种和曲目繁多的优秀剧目,要有效地展现中国文化就要让优秀剧目跨出国门尽显中国戏剧的魅力。然而由于戏剧剧本的内容有大量的文言句式和诗词曲赋,在翻译中要有效地传递诗词曲赋的意象美面临很多挑战。同时,戏剧剧本的内容中还有大量的古代典故和戏剧术语,这些对于中国人都陌生的中国元素要有效地传递给全世界的朋友就需要有高质量的翻译。翻译的高质量需要有效翻译理论的指导,文章尝试用翻译剧本为例,阐述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戏剧剧本翻译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戏剧生活丰富多彩,对中国古代戏剧作家作品较为熟悉,虽然对地方戏兴趣不大,但却倍加欣赏京剧,一致肯定校园戏剧演出的积极影响。丰富校园戏剧生活的具体措施:充分利用戏剧网站,引导学生读剧本看演出,学校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校园戏剧演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整体研究 2 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历程的一种尝试。在简述 2 0世纪对中国戏剧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事件之后 ,本文指出 ,话剧、越剧和评剧等许多新剧种的诞生 ,是本世纪戏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剧本创作与舞台演出之间的全面融合 ,作品在思想上更趋重于政治与道德主题、在内容上对现实题材前所未有的注重 ,都体现出本世纪戏剧创作的明显特色 ,戏剧作品整体风格上的女性化趋势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本世纪的戏剧发展还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导致了戏剧观念的演变与现代剧场制度的引进这些深刻影响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变化。最后本文还指出 ,2 0世纪中国戏剧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留下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在桂林举行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是抗日时期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一次大检阅,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抗日文艺运动中的一个巨大胜利。西南剧展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从抗日战争初期开始至1944年,经过七年艰苦改革的桂剧,以崭新的姿态参加了西南剧展这戏剧运动的空前盛会,展示了在改革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兄弟剧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为抗日戏剧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在桂剧史上也是前所没有的。参加西南剧展的桂剧团体有:广西戏剧改进会的桂剧实验剧团、启明科班和桂剧学校。这三个团体演出的,有新编的剧目《木兰从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以左翼戏剧为主体的30年代话剧被认为是与民族戏曲尖锐对立的.左翼戏剧曾将“促成旧剧及早崩坏”作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但是,在当时左翼民众戏剧不能走向大众的困境中,在梅兰芳访苏演出赢得世界影响的赞誉声中,左翼戏剧家对戏曲及话剧与戏曲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思索.话剧走向“旧形式”,便成为30年代左翼民众戏剧的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15.
文明戏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商业化的演出模式成为文明戏在上海生存发展的重要推进力,而民鸣社则是上海文明戏运动中的代表,其演出剧目及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初期话剧运动的最高水平.文明戏的得失成败,与上海市民社会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而不单纯是话剧艺术本身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6.
以牟森、孟京辉、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剧坛,在20世纪以来世界性拒斥剧本潮流的影响下,率先消解了剧本的中心地位,同时确立了导演中心体制.孟京辉的拼贴模式、牟森的"变演为做"、林兆华的经典重构、张广天的"材料戏剧"等,共同突出了导演意志在话剧作品中的重要价值.导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自然是可喜的现象,然而,对"说什么"的轻视与对"怎么说"的强调,却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先锋话剧精神品质的暧昧与模糊.由此,"形式大干内容"成为先锋话剧的新病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剧的当下形态,是不断"延伸"的"传播媒介"累积而成的。从"传播媒介"视角入思,可以把传统戏剧当下存在的形态,分成存在于舞台演出中依赖"示现媒介"传播的"示现"型戏剧、存在于剧本和曲谱中依赖"再现媒介"传播的"再现"型戏剧和存在于影视胶片、网络数据中依赖"机械/电子媒介"传播的"机械/电子"型戏剧三大形态。审视中国传统戏剧传播媒介的"延伸"过程,可以总结出三条对于积极思考传统戏剧当今发展有启发意义的结论(:1)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媒介是从"多个"源头"延伸"出的"多种"媒介的融合(;2)中国传统戏剧不断延伸的传播媒介中,有一条贯穿"媒介延伸"、可以消弭媒介冲突、实现媒介融合的"红线"——让传统戏剧"示现"性演出的艺术魅力更饱满地释放出来(;3)"延伸"的只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播方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内质"并未随传播媒介延伸而"更换"。由此提出:在当今这个"电子传媒时代",在积极适应新传媒的同时,守护住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内质",不断推出让中国传统戏剧"示现"性演出的艺术魅力饱满释放出来的新剧目,才是攸关中国传统戏剧未来发展命运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文学中的戏剧创作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光辉的一章。"九一八"戏剧的出现促使中国戏剧发生了现代传播意义上的转变,这表现在:首先是题材上的共鸣和活跃的话剧演出推动了中国新剧的传播与普及,使舶来品的话剧成为中国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是形式上的革新使话剧的受众发生社会阶层性的转变,推动了旧剧的现代转型。可以说,"九一八"戏剧是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戏剧走向成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新民社始末     
郑正秋所创新民社是我国最早成功实现了商业化演出的早期话剧团体,它在文明戏史乃至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民社前后坚持了两年零四个月的演出,带动了营业性文明戏的上演热潮。它荟萃了新剧人才,培养了杰出演员,编制了大批剧目,探索出了早期话剧商业化演剧的模式,并形成了文明戏的成熟形态。  相似文献   

20.
抗敌演剧队是为宣传抗战而组建的话剧团体,这个团体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将话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和广袤蔽塞的乡村,为抗战动员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敌演剧队组建初期,由于演出条件简陋,民众文化程度偏低,以及观众群体的分散性和流动性,导致已有的剧本无法达到演出的宣传要求,出现严重的"剧本荒",他们通过自创剧本、即兴表演或改编已有剧本,克服了无剧可演的困境;在演出过程中,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又普遍出现了"过火表演"的状况。尽管如此,抗敌演剧队仍然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有一定艺术质量、宣传效果极佳的作品,这些作品激越嘹亮的高亢音调,成为民族抗战动员的最强声音。在国难当头之际,抗敌演剧队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宣传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在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