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反映了传统被现代逐步取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但其态度非常矛盾。他一方面受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形成了进化向善论;但另一方面,他又极富诗意地描写那个即将逝去的、作为传统文明象征的威塞克斯,并极力揭露现代文明入侵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如人性的异化,人与自然的疏离等,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批判。在其作品中,这种矛盾心态始终贯穿于作品,并导致了他身份的焦虑和思想的"悲观"。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以人性的异化来揭示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人性的罪恶。福克纳非常关心人本身的存在价值,他向往着尊重人性的理想境界。因此,他对美国南方的清教和种族主义充满了愤慨,对被蹂躏、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他强调“人,只有在他的个性中才能得到拯救”。他痛心地感到社会用各种方式“剥夺”了人的个性,人性越来越被社会所异化而失去人的本性,成为被泯灭了内在本质的社会与宗教的附属品。正是由于他对美国南方社会压迫下被异化的人性有着异常深刻的认识,才使得他创造了《喧哗与骚动》中那么多被异化了的悲剧人物,使他对异化人性的罪恶揭露与批判显得坚决有力。  相似文献   

3.
对于什么是异化,以及异化的社会和异化的人的特征,国内外学术界已作了不少的研究和探讨。而对于异化社会里是否存在着非异化的人,如果存在着非异化的人的话,那么他的标志是什么,他在社会历史中究竟起什么作用等问题,至今还没有人进行研究。本文拟对此试作探讨。一异化社会中是否存在着非异化的人?对此,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是没有专门加以科学的论证罢了。马克思在评论欧仁·苏《巴黎的秘密》中的女主角玛丽花时指出:“尽管她处在极端屈辱的境遇中,地仍然保持着人类的高尚心灵、人性的落拓不羁和人性的优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丧失的揭示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真正的人性复归的向往,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超越了传统理性主义人性观和非理性主义人性观的抽象对立,把"抽象的人"变成了"现实的人",从而诞生了包融了理性和非理性成分的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5.
技术是一种复杂的多重矛盾统一体,技术异化源于技术矛盾及其运动,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与人性基础,必然导致人性扭曲与社会畸形发展。面对众多现代技术异化现象,我们不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也应当积极应对。通过干预和调节技术发展方向、重塑人性、重建精神文明等途径,现代人能够自觉抵御技术异化的侵袭与扩大。以近几年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开发、调控和完善过程,探讨技术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中塑造了一批独特的娼妓形象,她们身份低贱,命运悲惨,但在作者笔下,她们有着人性的欲望和意志.是独立于男性的活生生的人.唐代男性目光中的这一特殊群体,在唐传奇中焕发了真实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70后"作家群作为当代文坛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细数着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时代裂变处的成长与蜕变,一方面借助文本深入探寻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当年以"钧州系列"引发文坛及学界极大关注的豫籍作家计文君,其作为"70后"作家群的重要一员,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较为独特的人生经历,呈现出极具计氏风格的成长经验与文学实践。计文君的作品从空间、身份、姐妹情谊、物质文明等多个层面来再现当代国人在传统与现代、人情与人性的平衡中的"退"与"守"之种种情形,并赋予其笔下的人物以生活现场感及时代的文化症候。不言而喻,计文君回归传统、从物质与精神双重文明中去探求个人创作的传统资源,借以获取消解现代性冲击下人性的疏离以及人的异化等问题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8.
社会身份突显性是指那些特定的社会身份在社会情境中启动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通过启动的方法证明了人的多重身份能够促进或者阻碍人们的认知表现。关于自我的研究从自我参照效应扩展到了群体参照效应,社会身份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也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分别对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参照效应的含义、实验范式、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对照分析,特别是对社会身份对群体参照效应具有的特殊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实验材料、实验范式、因变量指标、被试选取及解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内容上改进,以期丰富和发展这一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与张爱玲《金锁记》都描述了人性异化。前者中莫瑞尔太太与儿子保罗畸形的母子情深与后者中曹七巧对儿子姜长白的态度颇有相似之处。通过对比研究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中两国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矛盾是造成主人公人性异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施托姆的小说总是和复杂叵测的社会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他将人物置于一种单纯、平和、温馨的环境中,平静而略带感伤地叙事,他在小说中营造了纯净感伤的爱情空间,并且对女性命运给予了极大关注,从而试图在小说中建立起一个充满永恒人性美的世界,谱写一曲优美的人性之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很多官场小说将揭示、批判官场文化与贪腐堕落作为创作的重心,同时对官场这一特殊“场域”中的官本位与权力异化以及人性异化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剖析和挖掘,在社会思想价值层面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美学是人性美学,马克思的美学是实践美学。从席勒的人性美学到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席勒是从人性的异化问题出发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用美和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来恢复古代希腊的人性的完整。马克思是从劳动的异化问题出发来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通过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私有制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社会。二者实质上都是要从人性和人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过,马克思走的是一条现实的可行的道路,而席勒走的是一条乌托邦的道路,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改造了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席勒美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人学美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族身份的构建,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揭示。鲁迅和毛姆是中国和英国两位著名的作家,他们通过描写乞丐这类特殊的人群,探讨了各自社会中人性和社会的冷漠。两位作家都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创作中的哲学思想。一旦一个人的精神被摧毁,那么他就很难再看到希望,虚无的人生和扭曲的人性,将给自己和民族带来不幸。  相似文献   

15.
尤多拉·韦尔蒂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备受瞩目。韦尔蒂在其多部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社区边缘人物"他者"。文章拟从韦尔蒂的两个名篇《六月演奏会》和《月亮湖》入手探讨韦尔蒂如何通过"他者"叙事建构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一方面,群体中的主体通过排挤、驱逐他者,将他者消声,实现其群体身份的维护与建构。另一方面,"他者"也可以反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进而瓦解"他者"与主体的边界与壁垒,使个体突破社区文化的羁绊,建构独立自主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6.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观。这种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忽略了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特殊的人性,规避了对沉重的历史真相的阐释,存在对日本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生产性潜能发挥出人的本质,异化是对人的生产性本能的否定。异化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源和社会根源,它导致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虚和人性的枯竭。他认为,可以从制度和精神等方面对异化之症进行救治,他开出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以及爱与集体艺术的诊治药方。弗洛姆的异化的理论内容深刻、别具特色,试图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但带有着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是当代著名作家。他总是把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练的文字当中。他的小说中写满了横七竖八的被异化了人性的人。从权力的实施者和受众两个方面研究和分析刘震云小说中人性异化的问题,并将异化人性的根源指向中国传统的以官本位为主要特征的权力文化意识,对人们理解刘震云的小说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论劳伦斯对现代英国社会的道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20世纪初英国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呼唤自然人性为主题.在作品中,他通过对人性受压抑、被异化现象的描写,批判和揭露了英国现代社会的弊端,并从工业文明、教育体制、传统宗教等方面,对英国社会世俗的道德传统提出了质疑.他竭力呼唤的是一种真实的、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理想道德.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 莱辛在《好邻居日记》中书写了英国社会中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消费社会的话语建构下,作品中的老年群体和女性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而身份焦虑背后指向的是他者的困境.通过不断追寻爱,老年群体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莱辛的小说展现了人在消费社会、父权制度等压迫下的多重困境,反映了莱辛对边缘群体追求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