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鼓舞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翼城花鼓"是山西省翼城地区的传统鼓舞艺术,也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翼城花鼓"为例子,介绍了"翼城花鼓"的概况,并探索了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舞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保护、继承和发展,才能促使鼓舞艺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把保护和传承"非遗"做得更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中晚唐时期,政局动荡,经济实力削弱,国家无法承担对宫廷艺术机构的完全供养,宫廷艺术机构遭到破坏,国家在政策上逐渐放松对宫廷艺术机构的管理,要求其自负盈亏,部分艺人流散民间,同时唐代市场初步形成,民间艺术活动愈发活跃。本文从艺术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为切入点,探索民间艺术管理活动,对唐代民间艺术管理史进行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边疆政策的历史沿革、"兴边富民行动"的历史背景、政策取向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清末东北新政,中东铁路、南满铁路沿线各种教育机构出现,新文化运动及1922年东北大学建立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东北新知识群体应运而生."九一八"事变中,面对日本的节节进逼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新知识群体通过舆论、结社、联络义勇军等一系列形式的活动反抗日本侵略.正是在这种"自觉觉人"的过程中,东北新知识群体由"民族自在"向"民族自觉"转化,使东北纳入民族国家体系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在中国实施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作了初步设想和发挥,认为这些都可以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又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前途.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没有能准确把握,盲目认同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加之受国内过"左"政治氛围的影响,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只停留在不稳定的认识状态,没能真正成为现实政策.  相似文献   

6.
甘南郎木寺乡赛赤寺法会中的宗教乐舞"羌姆",以往的文献记载及研究十分有限.为了填补郎木寺"羌姆"研究之空白,我们深入该地区,对"羌姆"宗教仪礼乐舞的整体结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并进行本体性理论探讨,以便进一步认识和保护这一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我理解的"人类学"大概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们对"人类学"莫衷一是.就国内学界而论,至今仍有将人类学视作自然科学的一部分的学术机构(特别是科学院).在这些机构里,所谓"人类学"等同于研究人的体质衍生史的"古人类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台湾的行政管理至少始于明朝初期.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在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开始涉及对台湾"原住民"事务的管理.从"夷"到"番"再到"山胞"的称谓变化,反映了中国中央政府或台湾当局使台湾"原住民"从"化外异族"变为"化内之民"的过程.而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期间,则把台湾"原住民"称作"蕃",后又改称为"高砂族"."原住民"族称变化中隐含的政策变化,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的"原住民"运动、政治生态和"台独"势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轴的台湾"原住民"政策和试图使台湾"原住民"迅速走向汉化的政策意图,为80年代以后兴起的"原住民运动"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夷夏变迁"与明清"改土归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朝都实施了改土归流政策,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两代君主民族观的差异。明朝皇帝坚持儒家传统夷夏观,对"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有着天然的依赖性,不可能对土司制度作出彻底的改革;而本身为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因不满儒家传统夷夏观中的民族歧视而对其进行了批判继承,把从唐代就开始萌芽的"华夷一体"的新民族观应用到实际的民族政策中,其结果就是土司制度在清代的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0.
"东干"来自"屯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干"一词来自"屯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对新疆的屯垦实边政策后,是汉语词语在突厥语族语言中的变异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从五个方面分析鲁迅杂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艺术.认为鲁迅的论辩性杂文则常常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艺术收到良好的论辩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面临经济发展的困境,凤县政府提出"弘扬羌文化、回归羌族故里"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并出台了恢复居民羌族身份的新规定,引起了当地民众和外部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其实是在民族国家框架内地方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所作出的逆政策思路的一种应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根本上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政治身份合法化、经济发展倾斜化,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整合.而这种作为设计结果、构想产物的政策一旦实施,随即就变成了一种诱因,推动着非少数民族地区寻找文化依据,来建构历史根源和外在表征,变成一场由"情境论"驱使的挖掘文化"根基"的地方性运动,以此获得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3.
"用人不疑"是中国古代任用官员的一项政策原则,但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历史上用人与疑人总是并行和互动的,并有其制度环境,离开条件和制度环境,把"用人不疑"作为一种带着普遍性的原则来继承是一种偏误.  相似文献   

14.
一种包容多元、融汇一体的族际关系,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得以顺利构建的基本前提.族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来自于制度安排是否适合国情,其次来自于针对少数民族权利保障和特别优惠的政策、措施是否有效.尽管学术视角有所不同,但民族理论和政治学都将民族问题视为一个建构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政治事项.试图将民族问题"非政治化"、"去政治化"和"文化化"显然是缘木求鱼.本文从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制度与政策层面入手,分别研究了多民族国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制度架构和政策路径,同时对一些学者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勐"论     
"勐"是中南半岛地区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地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傣族地区、越南西北部的泰族地区、老挝、泰国和缅甸掸邦地区,可以称这个地区为"立勐地带"."勐"的原义是"一片地方",后来衍生出"城镇、国家"的新意,成为了壮泰族群社会的一个行政机构和社会组织."勐"作为政权组织是由阶级对立而出现酋邦政权后,才开始存在于壮泰族群社会中的,时间大约是9~10世纪.  相似文献   

16.
季慷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35-136
花瑶"呜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歌的一种,源自于花瑶人辛勤劳作时的自我愉悦、抒情作乐的歌谣,其题材均来源于生活,而其中"高腔山歌"属于隆回瑶族山歌分支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高亢嘹亮、悠远奔放,完整全面地反映了花瑶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境界,体现了花瑶人民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由于瑶族女性服饰色彩斑斓、花俏抢眼,故名花瑶.从古至今,花瑶"呜哇"伴随着花瑶人耕息劳作,伴随着花瑶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奇迹,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和采取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政策和措施,使整个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也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民族教育政策方面所取得的历史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民族教育政策的规律,为新时期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持续、稳步、协调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学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艺术似乎总是以一种去政治化的、静态化的美学面目出现.尽管许多学者也对诸如"艺术与权力"、"艺术与认同"等问题进行过探讨,但往往将目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部落群体,尤其是局限在非西方的"小型社会"里.本文通过对<抗争的艺术--现代世界的艺术、政治和认同>一书的阅读,试图探讨在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语境中,日益增强的土著艺术、政治和身份认同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领导重视、宣传到位、政策到位、投入到位和帮扶到位,是黑河市爱辉区鄂伦春族"普九"教育取得显著成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存世"华夷译语"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的中央政府均设有联络、接待外国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往来信使的专门机构,明代称作"四夷馆"和"会同馆",清代合并两馆,改称"会同四译馆".这些机构出于日常翻译参考和培养生员的需要,曾经编写过一批汉语和外国语或中国少数民族语对译的辞典,后世统称"华夷译语".本文综述了明清时期"华夷译语"脚编译及其在国内外的存世和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