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印度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化发挥过重大作用,对人类文明有着伟大的贡献。几千年来的历史说明,印度的统一和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完成的。不仅人口众多的印度斯坦等十几个大民族在统一和发展的大业中起了重要作用,就是广大少数民族,如桑塔尔族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印度历史上,王国林立,各霸一方,处于割据状态,但他们在局部地区的统一,也都为全国的大统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虽然印度不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如此严重,但是印度的“相互争战”的严重程度,时间之长,比中国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如此,逐步加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印度独立后,印度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了各民族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1955年至1956年,我调查了印度加罗人、卡西人和纳亚尔人的3个类型的母系制度。加罗人与卡西人都是分别居住在印度东北邻近阿萨姆地方的加罗山区和卡西山区的少数民族。从语言上看,加罗人属藏缅语系,卡西人属于南亚语系;从经济上看,加罗人以种植稻谷、棉花等为主的粗放农耕为生,而卡西人则主要依赖于马铃薯和粟类等的耕种。然而,与拥有原始经济机制的加罗人和卡西人相对,纳亚尔人则属于南印度喀拉拉邦上层印度教信奉  相似文献   

3.
波多人是中国周边民族之一,其聚居地区紧邻西藏南部,人口逾百万。历史上,波多人的先祖从中国迁徙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是这里的古老原住民。波多人生活的“迦摩缕波”(Kamrup)一带曾是玄奘笔下的天竺异域,也是古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经历了阿洪姆王朝和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后,1947年印巴分治时,波多人聚居地区作为阿萨姆的一部分并入了印度。印度独立70余年来,波多人在印度治下的生活并不平静。本文对比考证了波多人的基本状况,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波多人问题的背景、进程与治理,并探讨了印度政府与此相关的边疆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4.
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印度东北部的历史当属阿洪王国的历史.阿洪王国是十三世纪上半叶由侗台语民族之一支的阿洪人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地区建立的国家.阿洪人的先民属中国古代"百越"族群,与云南傣族、缅甸的掸族有直接的族源关系.与周边的山地民族相比,阿洪人拥有先进的稻耕农业技术,并由于文字、宗教、政治、军事体制等因素,使其得以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人口比例、交流与融合方面的变迁以及内部斗争的消耗,加上英、缅等外部势力的入侵,终于让延续了六百年的王国灭亡了.本文在探求阿洪王国历史的同时也对阿洪人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进行分析,审视他们是融入还是脱离印度的主流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钟小鑫 《世界民族》2022,(2):101-111
印度人及其文明在缅甸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缅甸也因此被学界视为“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之一。缅甸印度人的社会角色与族群形象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数次关键性转变,考察这些转变发生时的历史情境可以为理解当今缅甸的族群政治提供路径。本文考察了一则在缅甸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岛彪神话的版本流变,关注其在缅甸王朝时代、殖民时代和当代语境中的表述差异,试图以此来透视缅甸印度人社群的历史变迁。本文认为,缅甸的印度人社群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一个不断被化约的过程,他们从一个复杂的族群复合体逐渐被化约为充满负面意义的单向度人群。族群化约主义并非只发生在印度人社群之中,而是缅甸族群政治生成模式中的普遍性逻辑。  相似文献   

6.
一、印度加罗人简况印度加罗人 (Garo,亦称加洛人 ) ,自称阿奇克人 ,为印度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印度阿萨姆邦加罗丘陵地区 ,人数大约为 6 0多万。从人种上看 ,他们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在加罗人内部 ,又有阿维人 (Awe,或称阿克维人 ,Akwe)、奇萨人 (Chisak)、杜阿尔人 (Dual)、马奇人(Machi)、阿本人 (A -beng)、甘青人 (Ganching)、阿通人 (A -tong)和奇博克人 (Chibok)等支系。他们操加罗语。据认为 ,加罗语是属于藏缅语族的一种方言。在宗教信仰上 ,加罗人大多信奉万…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在西欧列强统治马来西亚以前(当时叫马来亚),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早已居住在马来半岛,甚至建立了王国。他们在开发马来西亚过程中,曾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殖民统治的四百年间,帝国主义者为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把大批华人和印度人当作奴隶贩卖,强迫他们在马来西亚种植橡胶,开采锡矿,从中榨取了巨额利润。毫无疑问,为今日马来西亚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的,除马来人之外,还有华人和印度人。这是抹杀不掉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早在远古时代,在中亚细亚之南部地区就曾兴起过一个奴隶制国家——希腊—大夏王国。时隔一段较为长久的时期,在这块疆域上又出现了一个奴隶制国家——贵霜王朝。另一个奴隶制国家——康居位于该国的北部。在这些地区曾形成过几种最古老的文字,如大夏(巴克特里亚)文、粟特文和花剌子模文。中亚细亚的造型艺术、应用艺术和雕塑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远古时代起,拜火教、稍后又有佛教在这里得以广泛传播。连接东西方经济  相似文献   

9.
一1.匈奴问题属于历史和语言学中最困难的问题。首先人们要问: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后220年)中国史书中的匈奴和西方史料中的匈(Hunni)是否是一回事?后者在375年征服了阿兰(Alan),之后又灭了位于今乌克兰的Hermanarich的哥特王国(Gotenreich),并从他们中间产生了所谓“上帝的鞭子”——阿提拉(Attila)。2.对第一位研究游牧帝国并在200多年前(1748年)写有这方面专著的历史学家德金(J·Deguignes)来说,在野蛮的游牧民入侵文明地区这一现象的同时出现两个名字相似就足以证明匈奴和匈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同美 《民族学刊》2015,6(5):15-27,98-100
通过对象雄与嘉绒的族源关系、嘉绒口语中的象雄语活态词汇,以及象雄文化在藏青藏高原东南部边沿遗存等诸多事实的考察发现,象雄十八王国作为象雄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历史在青藏高原西北部被终结的同时,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得到了延续,最显著标志史称嘉绒十八王国。象雄王国的空间地理范围,尽管各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不尽一致,然而有一条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无论象雄王朝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多么漫长,无论象雄王朝涉及的疆域有多广变化有多大,给人的整体印象是象雄王国历史舞台的中心始终在青藏高原,其历史舞剧的影响力时而远及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的广泛地区,时而远及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今天的藏东嘉绒地区、岷江上游,乃至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仍然有不少远古象雄文化的印记。一句话,象雄文化最能反映藏文化的整体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兰纳王国创造了泰国历史兰纳文化圈,对泰国北部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兰纳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在泰国世上创下了辉煌的、独特的兰纳艺术文化,各类型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兰纳谚语作为兰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作者曾在泰国北部,兰纳地区生活、学习过一年,对兰纳谚语、习语有一定的接触,本文将从兰纳谚语、习语的历史由来、谚语习语的分类、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出兰纳谚语的特点。通过对兰纳谚语的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兰纳的社会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我一直关心并从事民族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和经济上处于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和种族问题的研究。我今天特别高兴能在此与诸位谈一谈有关拉丁美洲,特别是墨西哥的民族情况。拉丁美洲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之前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自十六世纪欧洲人入侵之后至目前的时期。有关欧洲人入侵之前美洲大陆居民的情况,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在墨西哥称为民族  相似文献   

13.
泰国历史上有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王国——兰纳王国.兰纳王国创造了泰国历史兰纳文化圈,对泰国北部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兰纳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在泰国世上创下了辉煌的、独特的兰纳艺术文化,各类型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兰纳谚语作为兰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作者曾在泰国北部,兰纳地区生活、学习过一年,对兰纳谚语、习语有一定的接触,本文将从兰纳谚语、习语的历史由来、谚语习语的分类、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出兰纳谚语的特点.通过对兰纳谚语的分析,有助于人们了解兰纳的社会及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的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如果单从外貌和体形看,有些印度人像欧洲的白种人,有些似非洲的黑种人,有些则如棕褐色的亚洲黄种人。他们有的头发乌黑或呈金黄色;有的身材高大,有的个子矮小;有的高鼻梁,有的塌鼻子。据考古发现,印度最早的居民是旧石器时代的人。以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有许多民族先后从西北部、东北部等地进入南亚次大陆,这就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混合人种。印度到底有哪些人种,至今说法不一。近百年来,许多人种学家从肤色、身材、眼色、头、鼻、发质和血型等角度进行了各种分类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15.
书坊     
《中国民族》2013,(3):80
《另一半中国史》我国自古是多民族的国家,从秦汉起便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汉族人口如今之所以占到绝大多数,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同时,汉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曾有不少人融合到其他民族里去,为少数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部悠久漫长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6.
印度宪法承认15种语言为印度的民族语言,这15种民族语言是: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古吉拉特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坎纳达语、克什米尔语、马拉雅拉姆语、马拉提语、乌里亚语、旁遮普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梵语和申提语(信地语)。印度宪法宣布印地语为印度“国语”。目前印地语不称国语,而称联系用语。世界上许多地方讲  相似文献   

17.
尼泊尔西北部洛沃(木斯塘)地区属于藏文明辐射区,是藏文明向南传播、延伸的中间地带,也是南亚文明北传之重要通道。千百年来,洛沃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国西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间频繁的往来互动,留下诸多遗迹和遗物。从纵向的历史脉络来看,洛沃地区先后曾被阿里古格王国、拉达克王国、贡塘王国统治,同时又几度被亚孜王国、门宗朗王国所征服,其历史变迁极其曲折复杂。后随着廓尔喀崛起,西藏在洛沃地区的影响日益衰微,而尼泊尔逐渐加强了对洛沃的控制,到21世纪初,洛沃地区失去自治权利,完全成为尼泊尔的一个行政区域。  相似文献   

18.
僧伽罗人以自己的雅利安人血统而感到自豪。根据他们的语言结构以及早期编年史中的神话,这种信念是有确切根据的。但是南印度诸王国的入侵以及随着达罗毗荼人的到来而进行的文化传播,使僧伽罗人一直处于达罗毗荼人的影响之下。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直到十三世纪以前,僧伽罗文明的中心一直是在干燥地区,即岛的北部中区和东南部。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泰米尔人的入侵可能促使了这些中心向岛的南部和西部湿润地区的迁移。但是向西南迁移并非仅仅由于诸如外来军事入侵以及古代僧伽罗诸王国主管农业灌溉系统机构的衰败所引起的“推动因素”所致。僧伽罗人日益增强的控制热带雨林的能力、西南部自然资源(特别是椰子、槟榔和肉桂)的价值以及依靠雨水浇灌稻田的条件,可能也是这种迁移的重要原因。所谓“牵引因素”正是这些。在大规模泰米尔入侵之前,自十世纪左右开始,西南地区人口就有日益增加的迹象。在  相似文献   

19.
斯里兰卡泰米尔人与僧伽罗人之间的战争自本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时紧时松,一直延续到现在。双方有数千名年轻战士被杀害,数以万计的无辜男人、妇女和儿童发现自己生不逢时,因为民族冲突虽达数百年之久,但并非一向都采用暴力的形式。根据一个人的政治好恶,泰米尔人与僧伽罗人的冲突可以追溯到1千年前南印度人的第一次入侵,但也可以追溯到近代,即1948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1505年葡萄牙人来到斯里兰卡时,他们发现在该岛的北部和东部是独立的泰米尔王国,南部和康提山区则  相似文献   

20.
公元 78 6年至 848年 ,敦煌处在吐蕃王国的统治之下。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敦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即落蕃官阶层。生活在这一阶层的人都曾是唐王朝的官吏 ,不幸身陷吐蕃 ,他们身着蕃装 ,却又心向大唐。本文试图通过对敦煌落蕃官出现的原因、地位、心理、事迹、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 ,以求对这些落蕃之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