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赵建国 《探求》2006,14(4):76-79,55
上海日报公会是近代上海第一个报业同业组织,该组织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会章,曾积极声援《神州日报》,促成中国报界俱进会,在民元报界名誉风波中与当局形成直接对抗。其成立与组织活动是上海报界群体意识日益自觉的一个显例,可借此把握报界结社的特征与趋向。  相似文献   

2.
孙继强 《日本学刊》2008,(2):130-140
以"九一八"事变为开端,日本开始了对中国长达15年之久的野蛮侵略.事变发生后,日本报界发生整体"转向",而且这种"转向"并非一朝一夕完成,它经历了一个"反抗-被动屈服-主动追随"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所推崇的独立、公平的原则在所谓的爱国主义、全民总动员的精神枷锁面前逐渐沦丧,报纸最终沦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相似文献   

3.
陈正奇 《唐都学刊》2008,24(1):F0003-F0003
各位学报界同仁,各位学会领导,大家好!感谢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会务组给了我们<唐都学刊>这个大会交流、发言、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北京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已有4年时间,对其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做出一个基本判断。本文主要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分析北京现代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北京现代制造业产业组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人们通常从中国国家历史的角度来评价戊戌维新的重要意义,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城市历史的角度”来看,戊戌维新也有其重要的地方历史意义。由于维新运动的起源和主要过程与北京城紧密相联,而且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会馆组织是...  相似文献   

6.
1992年,我国报界的一股大潮,铺天盖地般呼啸而来,一时间,全国各报蜂拥而起,竞相争办“周末版”。这一现象给新闻研究领域带来了一个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我们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在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上来透析这一现象。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球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谁开放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曾对吴冷西说,当总编辑应该学习他;周恩来也说,做总编辑要像他那样"有悠哉游哉的气概,如游龙飞虎、游刃有余";蒋介石说他"一代论宗,精诚爱国";于右任为他作评:"恬淡文人,穷光记者,呕出肝胆"……他,就是被人称之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报界先驱张季鸾,文风犀利,少年有为。青年时,他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秘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近代北京传统银钱组织变迁的历史过程,并对银钱组织的制度变迁模式作了初步分析,提出企业扩张的内部动力、政府提供的制度保障以及人际关系网络是近代北京银钱组织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社会变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择业观念,一些勇于超载自我的年轻人毅然摒弃过去那种知足长乐、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中国大地上悄然诞生了一个时髦的职业群落──自由职业者。自由一族时下,尽营自由职业者队伍尚未有权威部门确切的统计数据,但他们的踪影却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支驰骋于文坛的文化新军──自由撰稿人开始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他们的存在给中国文化人的生存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在北京聚集着300多名自由撰稿人,在南国厂州文人遭受冷落的今天,却有100多名“流浪”记者走红于羊城报界,使得广东报界出现了空前…  相似文献   

10.
论北京市的会展产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北京会展产业的实际情况 ,从政府管理、场馆建设、组织经营、人才培养和品牌五个方面分析现状 ,指出了问题。主要问题是政府缺乏对会展产业的基本规范管理 ;会展场馆结构性矛盾突出 ;会展服务和组织经营水平亟待提高 ;会展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展会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大。针对问题 ,提出了提升北京会展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北京律师公会的成立是律师群体正式形成的显著标志。本文通过对北京律师公会原始档案的细致爬梳,对民国时期北京律师业的发展和群体结构进行实证考析,以期对北京律师的群体特征进行整体性揭示,进而深入了解律师作为一个新兴社会群体在近代中国兴起、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家蔡友梅生平及著作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友梅是清末民初知名的京味儿小说作家。本文依托北京早期白话报中的相关材料,对其笔名、生卒年、家庭背景和主要经历进行了考证,并探明其存世的京味儿小说一百余部。  相似文献   

13.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北平沦陷,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北平女界相当活跃,女性报刊纷呈于世,既有应运而生的各妇女抗日组织的会刊,也有知识女性自发创办的刊物。其数量之多,据统计是北京(平)妇女报刊有史以来最为集中的时期。救亡宣传构成这一时期女性报刊的鲜明基调;与之相应的是有关妇女解放问题,诸如对"妇女回家"论所展开的大辩论;但不可讳言,即便是创刊于救亡高潮时期的一些刊物也持有不涉时局的态度,与时代大潮脱节。在国统区北平,中共地下党所领导的妇女抗日组织的会刊和地下党员担任主编的报刊在众多的女性报刊群中起着领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以主题化的形式从文化定位、文化保护、精神文明、社会科学、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和公共文化等九个方面,概述北京文化60年建设与发展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中国白话报》与《京话日报》所代表的晚清京沪白话报纸不同的启蒙路向 ,试图从启蒙姿态、社会功能、地域文化等方面解释白话报这一启蒙形式在京沪两地遭遇不同命运的原因。两种启蒙路向在中国社会有效性的不同 ,也预示“五四”等启蒙运动从此到彼的某种转向 ,以及这种选择给予“启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20世纪20年代北京报纸的妇女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益世报·女子周刊》、《京报·妇女周刊》、《世界日报·蔷薇》等北京报纸妇女副刊的兴起,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在中国女性渐次成长为与男性同等的文化和言说主体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京外各省及海外的立宪派士绅,实际上当时在北京政坛上也活跃着一股京城立宪派势力。本文以汪荣宝等人的活动为中心,论述京城立宪派的构成与代表人物,其活动特色和影响,以及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应变态度。  相似文献   

19.
《Social work with groups》2013,36(2-3):35-54
ABSTRACT

The need to conduct social group work with heterogeneous members is a reality. Yet the social work literature does not offer much guidance in how to work with diverse groups of peopl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a method of social group work that utilizes tangible and palpable subject matter as a therapeutic vehicle to create strong group cohesion with heterogeneous group members. It aims to explain how and why using non-personal subjects as the heart of the group helps people connect to themselves, to the world and to each other in a personal way. The examples given are from two group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in their compositions and ver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One is a psycho-educational group at a Continuing Day Treatment Program for severely and persistently mentally ill elderly and the other is a group with adolescent and pre-adolescent females in a community center. Four benefits of using this method of social group work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ffecting children's receptiveness to a newcomer (the guest) in a peer group entry task. Subjects were 93 host dyads (48 male) of 7- to 9-year-old children. Hosts played a word-naming game for 5 min before being joined by a male or female guest. The hosts' pre-entry interaction was coded to reflect an orientation toward the game (agentic) or toward each other and toward experimental setting demands (communal). Hosts'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 predicted entry outcomes. Specifically, hosts of excluded children verbally competed with each other (an aspect of agency) more than hosts of children who entered. Male hosts competed more than female hosts and female hosts helped and encouraged each other (aspects of the communal orientation) more than male host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trategies and effort required by children to achieve group entry may depend on prio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ttending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eer gro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