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物质规定性的生产劳动与社会规定性的生产劳动彭雨平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在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有过两次热烈的大讨论,大家都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引证,但却又未能达成共识,实践发展到今天,讨论也断断续续地进行到今天。下面,就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流行的观点,是把生产关系的规定性,归结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其实不然,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它具有两重规定性:其一,是从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考察所获得的一种规定性,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以后由此决定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形式;其二,是从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上考察所获得的另一种规定  相似文献   

3.
生产劳动是一个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对从生产力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一般,学术界没有什么分歧,而对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特殊,目前却歧异颇大。本文拟就生产劳动特殊究竟具有哪些规定性问题,提出几点商榷性的意见。一、关于“生产劳动特殊”的物质性有的同志说,从生产力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一般,其内容是物质的;但生产劳动特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人们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一般认为,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简而言之,人只能担当主体角色,即"主体=人".因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不仅要影响到对客体概念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影响到对主体和客体同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整个认识论中很多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对"主体=人"这个规定进行辨析,以便深化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党群关系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建党七十年来,党在处理党群关系的问题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一些教训。从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得出很多宝贵的结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密切党群关系,必须明确党群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并在实践中按这一质的规定性去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一) 所谓党群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即党与群众这一社会关系与其它社会关系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构成党群关系的完整内容的内在的涵义。党群关系说到底是一种社会关系。在社会这个有机整体中,人们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结成的相互  相似文献   

6.
规矩论──论实践的规定性张树芳“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语).一、求“是”与“招(儿)”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其实并不贴切。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思考(研究、探索)实际问题的指南。”...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俊奇 《江汉论坛》2004,37(2):34-3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是一个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到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确认、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定性的过程。繁荣社会主义,立于公有制基础之上,以计划为指导,达到共同富裕,劳动群众当家作主,这些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本质规定性,尚有不同的认识。而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对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破除“左”的和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影响,富国富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事业成败的标准.提出并坚持生产力标准,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改革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只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才能揭示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然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事业(包括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而社会生产力又是一个经济学的范  相似文献   

10.
文学价值评价是文学接受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基础来衡量客体意义的一种认知活动,这里所说的客体指文学作品及其相关联的创作活动,以及其它一切足以成为评价对象的文学现象.这种认知活动,本质上是主体对文学价值本身即文学作品或其它文学现象所蕴涵的价值事实的反映.接受主体在反复认知、反映文学价值的过程中必然形成对文学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  相似文献   

11.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指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中国道路。深入研究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有利于深刻了解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深度把握我国的现实国情、深远影响国际社会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中西方哲学史关于矛盾范畴的主要论述,得出以下结论:人类在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过程中,发明了诸多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以适应自然界,矛盾正是工具之一。通过对定义、判断和推理等逻辑形式的分析,我们发现,随着社会生产实践的深入与发展,矛盾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从对象的外部关系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结构。迄今为止,矛盾范畴已经发展出两大类:对立同一和对立统一。其中,对立同一包含三种类型:差异型矛盾、对立型矛盾、限定型矛盾。对立同一描述了同属种概念之间的同一与对立,对立统一则是概念的本质与存在的对立与统一。我们应该明确地区分开矛盾的四重根,避免含混甚至错误地使用矛盾工具,导致理论上的模糊和实践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具有多重维度。财富维度:马克思认为财富是自由的载体,离开财富来谈论自由就是一句空话。时间维度:马克思认为时间就是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唯有自由时间的存在,真正的自由才有可能。制度维度: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是制度化的,人的现实自由也必然离不开制度安排。生存维度: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自由,自由维系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由的建构也必须依据人的生存本性。  相似文献   

14.
卢希悦 《东岳论丛》2000,21(5):25-29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仍是商品经济 ,所以 ,商品价值决定理论 ,仍是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最深层的核心性理论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过去劳动时间与活劳动时间、原来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再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可核算的现实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过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七个方面的矛盾运动中 ,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决定的全部涵义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科学进步问题是科学观中诸问题的深化和归宿,是科学发展的实质所在。六十年代以来,以美国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T·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使这一问题的研究以突出的方式占据了科学哲学舞台的一个显要地位,掀起了一个高潮。进入七十、八十年代以来,科学进步问题已经成了科学哲学界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特别是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加突出了对于科学进步问题研究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公意是卢梭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一概念具有四重内涵。在功利福利上,公意与私人利益相对立,是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在社会秩序上,公意是民情民意,立法者在立法之前必须首先考察民情民意。在理性意志上,公意与个体意志相对应,是指公共意志,是一个共同体内部,所有个体意志的共同部分、深层部分。公意是公共利益、民情民意、公共意志,这些都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法律来体现自己,因此法律就是公意的表达形式,是承载公意的具体载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有四重基本向度,分别是:“存在的空间”“物质的空间”“资本的空间”和“反叛的空间”。其中,“存在的空间”旨在呈现存在与空间的本质关联,在马克思关于存在的思考中,已经渗透了关于“位置”与“安放”的空间自觉;“物质的空间”关涉对空间本质的思考,它是与“精神的空间”相对的,代表了马克思对于空间一种新的唯物主义阐释;“资本的空间”关涉马克思对所在时代经验结构中的空间性的思考,旨在呈现资本时代“空间崛起”的动力学机制;“反叛的空间”是对空间拜物教及其导致的各种空间异化的反叛,探寻扬弃空间的资本化的空间实践的可能路径。马克思的空间阐释学虽然是围绕“资本”或“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展开的,但本质上呈现的是一种反资本的空间阐释学立场。四重向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其中,“物质的空间”是“存在的空间”的逻辑推进,“资本的空间”是作为“存在的空间”的一种具体的空间构型,“反叛的空间”既是对“资本的空间”的一种解构,同时又指向一种新的“存在的空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长期存在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误解:一是把黑格尔对“旧形而上学”或“过去的形而上学”的批判误解为对“形而上学”本身的批判,并认为“形而上学”就是“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二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误解为“否定性辩证法”,认为“否定性”是辩证法的“推动原则”或“革命本质”,实际上黑格尔更强调辩证法的“肯定性”;三是把黑格尔有关“善恶”关系的辩证法误解为取消“善恶”差别的相对主义,并提出“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四是把黑格尔寻求理性与现实统一的“两个凡是”命题误解与发挥为脱离理性的单纯经验论命题,并提出“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等相对主义观点.这四重误解,既遮蔽了哲学的形上本质,也曲解了辩证法的肯定性与确定性特征,理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在其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从实物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大转折。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过程中,很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定性作深入的理论探讨。 一、理论上的新突破 1.要突破商品经济在本质上具有盲目性的观点,树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计划发展的观点。价值规律的作用,特点和后果是同社会经济条件联系在一起的。价值规律不仅在微观经济领域起调节作用,而且在宏观经济领域也起调节作用。在微观领域价值规律要求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在宏观领域价值规律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宏观经济领域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在分散的私人生产组织占统治的社会里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带有  相似文献   

20.
论“以德治国”的现代规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治"是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命题,为传统政治的统治合法性奠定了认识基础.当代中国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理念的观照下,德治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对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全面介入;德治的本质规定是"守法为德";德治的目的是实现广泛的社会公正与公平.这些规定性决定了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确实不可偏废,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