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爱玲的《小团圆》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个人自传体。而盛九莉与邵之雍之间的情感关系纠结而又复杂,甚至张爱玲也是说不清理还乱。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对于梳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感非常有帮助。显性进程讲述的是两个人从相识—恋爱——求婚——结婚——分手的过程,而隐性进程则叙述的是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根源。隐性进程揭穿了邵之雍的虚假、多情、滥性、卑劣、自私的品质,他妻妾成群以及对女人的充分利用也是根源,而伪政府官员身份更是婚姻中的隐患。《小团圆》隐晦,结构复杂而又欲言又止,挖掘隐性进程是解读小说的钥匙。《小团圆》在显性进程和隐性进程的相辅相成中展示了丰富的人性、爱与恨的纠葛以及痛苦之浴。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描述了她的家族和爱情,叙述了令她重度缺乏爱的一生境况。从母爱的回归与家族的团圆、爱情的失落与宽容、自我生命与情感的超越三个方面剖析了张爱玲创作《小团圆》的真正动因——爱恨的宽容与生命的回归、实现自己一生无奈而又凄艳的"小团圆",而这也正是张爱玲心中所期盼的苍凉残缺的团圆。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5,(5):45-51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爱玲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称其叙述烦琐,缺乏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它颠覆了主流社会的家国情怀,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更颠覆了张爱玲一生的高傲。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盛九莉生活的环境、求学的受阻,尤其是维多利亚大学师生在港战中遭遇的描写,抒写了自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不幸遭遇,通过对盛九莉缺失的亲情、背叛的爱情、疏离的友情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人公盛九莉没落的家族史、沧桑的成长史和凄凉的心灵史,道出了张爱玲的身世、家庭、童年、亲情、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方面的残缺,这些遭遇或经历使张爱玲一生都在思恋、哀愁、痛苦中度过。"小团圆"和"大团圆"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稍微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作者追忆似水年华,直面真实的自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张爱玲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张爱玲用毕生的执着演绎了一曲乱世悲歌。  相似文献   

4.
《南都学坛》2016,(5):53-57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常以苍凉著称,她的许多小说,诸如《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开头都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副苍凉的意境,《小团圆》也不例外,在《小团圆》中她把这种苍凉文风发挥到极致。关于《小团圆》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综观这些学术成果,关注的热点问题大都是小说是否为作者的自叙传、"张胡之恋"的内涵、张爱玲的妇女观等,对小说的苍凉文风关注不够。通过研读文本,可以看出《小团圆》虽然是自叙传,反映了张爱玲的少年生活、求学经历、爱情遭遇、母女关系等,但又不同于自叙传,它来源于张爱玲的生活积累,同时又有张爱玲的匠心独运,它反映了张爱玲高超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张爱玲对苍凉风格的选取运用。张爱玲在故事的编排、人物形象的设计、意境的营造方面,都给小说打上了苍凉的底色。她在《小团圆》中编织的破碎的家国梦、难圆的闺阁梦,塑造的盛九莉、邵之雍、蕊秋、盛九林等可悲可怜的人物形象,营造的大考前的早晨、晚唐的月亮、木雕的鸟等紧张或冰冷的意境意象,揭示了乱世背景下浮世生活的不可预测和难以把握、爱情的短暂和失去难再得、每个生命或物质个体的微不足道。她冷冷的地撕开了生命华美的袍,使人在看到生命本真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小团圆》让人在张爱玲去世20多年后,读之仍不免叹惋,它是张爱玲的人生感悟,也是张爱玲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更是张爱玲悲剧意识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小团圆》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最后一部长篇自传小说,自其出版后,就引发了学界热烈的讨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把焦点集中在了"自传"之上,将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对号入座,进行对比研究.事实上,过分地强调自传性将无法避免地伤害到作品本身所包蕴的意义.文章将焦点瞄准在"小说"之上,自作品本身出发,分别从大与小、爱与恨、圆与缺这3个角度切入进行文本细读,于大时代变革下的浮世苍生、情感交织缠绕的痛苦之浴和有意为之背后的相反相成这3个层面剖析《小团圆》中的矛盾性书写,解读张爱玲笔下建构的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再生缘》的结局主要持两种看法:悲剧结局说和已无需结局的结局说。两种观点一致认为《再生缘》的结局不可能是团圆结局。而若据原作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伏笔,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陈端生的创作初衷恐怕确是让丽君复妆后与少华花烛成亲,也即《再生缘》的结局应是大团圆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团圆》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其逝世多年后终于出版;同时,作为张爱玲的遗作,也成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张爱玲的宝贵资料。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娴熟地运用模糊、断裂的叙事时间模式,加以多重身份的叙事者角度及特有的"张氏"细节语言等,为读者展现主人公盛九莉对于自己30年人生的回忆,特别是和邵之雍之间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正因为作者精心设置的叙事模式,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家传递出的痛感,正如张爱玲本人所强调的,《小团圆》是"在四面楚歌中的回忆"。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模式,使得张爱玲的艺术风格更加老练、沉稳,是岁月的积淀和人生阅历使得"张迷"们对于其作品更加地欲罢不能,又掀起一股"张爱玲热"。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于2009年春天在两岸三地出版后,立即高踞畅销书榜榜首位置,使这位已逝世十多年的作家。再次成为文坛的热门话题。不少读者把《小团圆》中出现的每个人物和张爱玲的亲友画上等号,把小说看成是作者的自传:另外一些读者却认为小说中不乏虚构成分,实在不应该把它当作张爱玲现实生活的写照。本论文从这个讨论焦点出发,尝试在作者的其他著作、作者亲友的著作和作者前夫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找出与《小团圆》内容相关的资料,详细分析比较,希望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杰出女作家的生平和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重视细节、精于色彩描摹是张爱玲小说的一贯特色,对色彩意象敏锐的捕捉、细腻的呈现赋予其小说强烈的画面感.色彩意象是张爱玲小说意象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贯穿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大风格.《小团圆》是张爱玲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仅是作家一生情感经历的总结,也是其创作艺术的精彩呈现.在小说文本中,对色彩意象的重视一如既往.拟从色彩意象着手,通过文本细读,抽取出《小团圆》中关于色彩意象的描写,并分析这部小说所体现出的张爱玲在色彩使用上的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以及色彩意象所体现出的小说的自传性.  相似文献   

10.
泪光中的追忆——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最钟爱的一部作品。小说以张爱玲特有的冷静精致的文笔叙述了一个百转千回的爱情故事,流露出作家对人生和情感的悲观情绪,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张爱玲作品的评价,因《小团圆》延搁多年的出版状况,变得悬而未决。2009年中文版本的《小团圆》面世后,"张迷"以及张爱玲研究者在震惊之下产生尖锐分歧。如今,《小团圆》的英译本也于2018年出版。对张爱玲全部作品的解读,目前被划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张爱玲的创作生命短暂、璀璨如流星,起步于1940年代,也很快终结于此;另一类认为《小团圆》是其漫长、复杂而多面的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本文将集中讨论这部小说被压制的原因,以及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特性和品质。如某些中国的文学批评家所提出,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对"晚期风格"的思考,是否可以在此提供洞见?我们又该如何在世界文学的语境下阅读张爱玲?  相似文献   

12.
黄峨散曲艺术结构在时空维度中呈现出回环往复的结构模式,其原因主要源自于中华民族"大团圆"的审美心理,是对花好月圆生活的一种期待。作者通过幻梦、回忆与期待的方式,实现对美好情感的把握和享受,以梦幻之乐反衬现实之苦,使散曲情感内蕴更为丰厚而凄美。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中的两个重要的女性形象,伊丽莎和凯西在小说中的悲剧命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以及她们最终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对于受压迫的奴隶们的一种很好的鼓励。本文分别从伊丽莎和凯西的悲剧命运着手,分析了她们对此做出的反抗。事实证明,她们最后的团聚是她们反抗精神的最好的回报。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小团圆>再现作家挣扎于"痛苦之浴"、维护女性"人的尊严"的艰难历程,对胡兰成<今生今世>陈腐的性别观及封建婚姻观进行现代解构;在勇敢正视痛苦的生命感觉同时,表现出作家对爱情婚姻这一人类生存问题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15.
《俄狄浦斯王》叙述的是一个家庭伦理问题,而主题却表现为形而上——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盆儿鬼》的发端是一个形而上的素材——杨国用有百日血光之灾,但剧中关注的却是人伦的修补。《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是一个英雄,堪称人之楷模;而《盆儿鬼》中的杨国用是个平凡的人,剧中铺写他作为凡人的悲哀。西方悲剧采用一悲到底的结构,因而全剧显得庄严,给人一种崇高感;而《盆儿鬼》用悲喜交集的形式,追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理念。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9,(5):48-53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无私的爱,古今文人墨客创作了数不清的作品来歌颂母亲。但是,研读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其作为女性,却把母亲写得非常不堪,她塑造的母亲形象大部分都冷漠、自私、拜金、变态,尤其是《小团圆》中塑造的母亲形象,更是独立特行,解构了人们对传统母女关系的书写,把至纯至亲的母女关系写得疏离、冰冷、无情,可以说是母不慈子不孝。《小团圆》带有很大的自传色彩,里边的人物形象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关系,主人公盛九莉复杂的母女关系就是张爱玲复杂母女关系的写照,盛九莉对母亲角色的认知和称呼的悖谬,使她对母亲产生距离感,因生母、后母、过继的大伯母都不能尽到母亲职责,母爱缺失使她的童年蒙上了不幸阴影,产生了恨母情结。张爱玲看世界的眼睛是她母亲赋予她的,是童年生活给她打上的烙印,母亲的新潮、拜金、浪漫、滥情都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她在《小团圆》中把九莉的母亲蕊秋塑造成一个自私、不负责任、奢靡、风流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母亲形象的认知,把九莉塑造成一个冷酷绝情的女儿形象,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九莉也没有去看她一眼,实际上也是张爱玲对自己的鞭笞。这种悖谬的母女关系书写,让人唏嘘,反映了童年经历及母爱缺失对作家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平的小说《抉择》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大作 ,作品中 ,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情关系的处理 ,都是基于崇高的党性原则。但作品并没有回避人性中的人情这一敏感成份 ,而是尽力挖掘 ,剖析与衡量 ,并加以展示 ,从个人情感、社会角色、道德准则这些方面充分展示党性之下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18.
《洛丽塔》是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因描写少女洛丽塔与其继父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而饱受争议。对洛丽塔人物形象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梳理女主角洛丽塔在现实、情感、道德等方面的表现,更能从深处挖掘其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在现实世界里,洛丽塔既有天真的一面同时又有邪恶一面,洛丽塔像迷途羔羊一样无所适从。在感情世界里,她拒绝了亨伯特发自内心且病态般的痴恋,对感情骗子奎尔蒂一往情深、执迷不悟,感情世界里的洛丽塔更像个刀锋上的舞者,执著且危险。在道德方面,洛丽塔前期是一个道德负债者的形象,后期道德意识觉醒同时完成对不堪过去的救赎。综观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洛丽塔是个"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似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对《小团圆》中女主人公的独特心理体验进行分析,认为其构成小说的叙述重心。指出女主人公从少女到女人的欲望和挣扎,构成张氏小说的特质,也成为张爱玲创作时无法摆脱的困境。文中流露的暮年时的悲悯,也是小说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