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既能继承传统教育的相关理念,又能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加以创新,以培养人的道德境界为目标,强化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重视幼儿基础教育,坚持因材施教,不断创新教育方法,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很多观点对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直到今天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一生,不是把追求功名利禄,建立“事功”放在第一位,而是要做一个“大圣人”,追求道德修养人格的完善,并且把自己所学的一点一滴教给众人,让“人人心中有定盘针”,目的是“好将吾道从吾党,归把渔竿东海湾”,不愧为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在教育上王阳明堪称一代宗师,他重视人才,认为“今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所望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他身体力行,文韬武略,卓有建树,他在立德、立言、立功皆居绝顶,即所谓“真三不朽”“兼三不朽”。他所采用的许多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和对学生素质教育提升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为官,经历坎坷曲折,但始终讲学不辍,形成了著名的阳明学派。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以“致良知”为宗旨,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各项理论探讨。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重德、重行以及教法圆融活泼等特色,对于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思想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与贵州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曾于正德三年至五年(1508—1510年)被贬到贵州龙场。在贵州期间,王阳明曾利用书院讲学,进行哲学启蒙教育;对当地“土民”进行教化,以推广社会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为贵州培养了人才。王阳明的这些做法,对贵州教育做出了贡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王艮的良知思想继承了王阳明良知思想中的某些内容,在很多方面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增添了良知思想的平民化特色。这种良知思想经过泰州学派的发展,对明末的人性解放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价值。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知行脱节严重、教育理念不适应大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等问题,对此,我们要吸收前人经验,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方法,加强师德建设等,真正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时期“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其学术思想、德育思想,对当时及后世均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王阳明在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一个由“出入释老”而“归本孔孟”的思想历程。他最初是“泛滥于辞章”,接着是“遍读考亭之书”,继而又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正德三年被贬至贵州龙场驿,才真正形成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历史上称之为“龙场悟道”。此后,他的心学思想日益成熟,相继提出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体系,走上了一条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心学道路。王阳明在形成自己的思想之后,到处创办书院、广招弟子,以培养自己的学术传人,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终于将明代形成的心学思潮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容或基质在一般的主体性提倡中仅仅是想象中的抽象物,这样的"主体性"在现实世界是不充分的,对普遍主体性的肯定及其对人性之质的回答都具有形而上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现实"主体"既包括对理想人性的最大实现,更是指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后者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交互主体"的提倡不能否认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特别是在政治主体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多重身份的主体存在状态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他律"活动变成"自律"的自愿自觉活动,是主体性实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阳明心学不仅对儒家文化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从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且早在16世纪初就传播到了东亚并对东亚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王阳明思想传播和影响的研究重东亚而轻西方,这显然不利于当前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学术界对王阳明思想的西方之旅这一课题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的来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要求,值得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2.
教育思想体系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手段与教育特点等.作为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王阳明从其“心即理”思想出发,将其“致良知”的心学思想与其教育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以“良知”为出发点,以“致良知”为目标,构建起了自己的一套教育思想体系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心学向来被认为具有鲜明的佛禅特色.不过,从"道体"的判断、"著相"的理解、"出家"的评论、"心性"的分析、"儒佛"的定位以及"排佛"策略的提出等角度考察,可见王阳明对佛教诸多教义的理解是失之片面的,王阳明对儒、佛关系的安排是"儒体佛用"的,王阳明应对佛教的策略是抑制、排斥的,而完成这些观念活动的根本依据是儒家的基本观念、基本价值.这一判断将有助于我们对王阳明心学中的佛教与儒学关系进行更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15.
每个思想家的思想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尤其是那些志大才高者,更是刻苦自励,精进不己。这里有社会现实对理论的修正,有个人遭逢对原有信念的改变,也有理论自身的逻辑展开。王阳明的思想,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完密的体系。直到死时,意犹未慊:“将属纩,家童问何所嘱,公曰:‘他无所念。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遂逝。”(黄绾《阳明先生行状》)王阳明的思想,湛若水谓“五溺而后归于圣贤之学”,黄宗羲谓“学凡三变而适得其门”,“学成之后又有三变”。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体系,其关键的变化在什么地方,这些变化在其理论本身有什么内在的逻辑根据?本文试图考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思想家,不同于一般古今中外各色各样的思想家,他是融作家、革命家、思想家于一体而以作家——艺术家心性为根基的思想家;他没有一本关于思想学说的著作,也没有一本完整地表达他的思想的著作;他的思想都散见于他的短小的杂文之中,因此他的思想家的特质和思想的特质,都是表述于他的杂文学形态之中,以“杂文”为载体而存在和流传于世。他的杂文世界就是他的思想世界,反过来说,他的思想世界也就是他的杂文世界。如果把他的思想比作高山峻岭,那么,它是以众多“思想——杂文”的山丘层垒地堆聚而成的;如果比作思想的大厦,那么,众多的“思想——杂文”的“砖石”、“木材”、“雕梁画栋”、“础石”和“支柱”,便是构筑这大厦的各色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继承儒家仁治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的礼治思想以良知学说为基础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其法治思想在借鉴法家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赏罚观基础上的法治。王阳明的治理理念体现了礼法合治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教育作用,特别留意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来感染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这与现代德育环境论中某些理念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借鉴王阳明环境育人思想,在现时代德育教育中,我们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全力优化社会宏观环境,精心构建健康的微观环境,从而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虽以批评朱子起家,但也继承了朱子天理思想。在阐释良知时,阳明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从天理的角度来说的;在天理、人欲之辨上,王阳明也承袭了朱子的基本立场。阳明对朱子天理思想的继承为良知的客观性、普遍性作出了有力论证,也带来了问题。首先,以天理为心之本体、为至善者,以人欲、私欲为恶,这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在“去得人欲,便识天理”的论调下,理与欲就处于非此即彼的关系中。如此,感性欲望的地位就不得独立,意义就不得彰显。其次,以超验的天理诠释良知,会使作为人内在成德根据的良知抽象化,从而使阳明心学陷入二重性的困境,在学理上有走向分化和破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在继承儒家仁治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的礼治思想以良知学说为基础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其法治思想在借鉴法家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赏罚观基础上的法治。王阳明的治理理念体现了礼法合治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