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通胀预期角度看国内通胀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期因素被理论界认为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人们必须掌握通货膨胀的内在成因.因此,文章以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两个调查数据代替通胀预期指标.建立截距和斜率同时变动的虚拟变量模型,分别研究紧缩和扩张时期通货膨胀的成因.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企业家的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显著,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房价、医疗费用等重要生活支出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不能很好的衡量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2.
程贵 《统计与决策》2013,(3):158-161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规则中,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文章首先系统考察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目标规则的内在矛盾,指出“显性货币、隐性汇率”的双重货币政策目标规则是引起货币政策操作经常性失效、内外均衡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然后,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四类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在预测我国物价和产出变动的功效,研究结果表明,通胀波动能够更好地解释未来物价、名义产出的变化与波动.由此,我们提出以通胀为目标变量(通胀目标制)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规则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在项目投资收益分配政策方面的动态博弈模型及对模型的分析,得出在企业集团内部存在收益分配政策"动态不一致"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我国企业集团"集而不团"的根源,并确立了治理这类问题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货币政策时间非一致性的视角下,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依据央行的目标效用函数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等经典模型,运用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对通货膨胀预期陷阱的基本范畴、理论模型、生成机理等问题作了理论探析,对于认识与防范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期陷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琳 《统计与决策》2017,(19):28-31
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研究者在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评价时会由于使用的评价方法不同而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即存在“多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解决多方法评价结论非一致性问题的组合规划模型,并使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统计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该方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客观性,用统计数据得出评价结论,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第二,考量综合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第三,注重便捷性,评价过程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评价过程更为简捷实用.  相似文献   

6.
7.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调控区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承章 《统计研究》1999,16(8):20-24
一、货币政策的几个基本概念根据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涉及到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即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四个层次的经济变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是指央行的决策者根据政策需要,可以直接确定或改变的经济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构建了一种改进型动态多目标应急决策模型.运用马尔科夫方法对突发事件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状态等级之间的演化概率进行动态预测,建立多目标的应急方案的评价体系,运用三角模糊理论确定不同等级条件下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计算出不同等级下各应急方案的灰色关联贴近度,以不同发展阶段各等级之间的演化概率作为权重,与不同等级下各个应急方案的模糊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进行权重集合,评选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应急决策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9.
新形势下金融稳定目标须与物价稳定、产出增长等传统货币政策目标一样被关注。文章通过使用TVP-VAR-SV模型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包含金融稳定目标的各货币政策目标变量的传导效应和机制,结果发现:整体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短期内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且会加剧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以及扩大我国的产出缺口;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比另外两轮更加深远;2008年金融危机前美国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各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最大,危机中的影响传导最快,危机后主要在短期内影响较大;在传导途径中,联邦基金利率的下降会在短期内造成人民币贬值,我国利率水平下降,贸易顺差减少,而中长期会有相反的影响。相较于危机前和危机中,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通过金融渠道和国际贸易渠道的长期传导效应更大。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1995年颁布的《人民银行法》对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了如下规定: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据此有人认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单一的稳定币值的目标。理由是从中央银行的职能来看,稳定币值是其天职,经济增长是政府的、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我认为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和简单,它脱离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国的现实,近期我国的货币政策仍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以保持整个经济适度稳定的增长为基本目标,而不能仅仅以稳定币值和防止通货膨胀为目标。一、我国的…  相似文献   

11.
陈涛 《统计与决策》2007,(14):115-116
本文依据货币需求理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为解释变量建立货币需求函数,并对其进行协整分析,完善了已有的货币需求函数的框架。并得出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导向是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王文静 《统计与决策》2012,(14):127-130
文章运用VECM模型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明显的纵向和横向非对称性。纵向非对称性表现为:不同方向和不同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消费有非对称性影响,并且长期内消费和投资的非对称性均显著,短期内投资的非对称效果明显,消费的非对称性效果不明显。横向非对称性表现为金融机构贷款投资余额数据对各地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有明显区别,西部地区效果最差、东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一国的货币政策一般都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操作目标四个方面.所谓中介目标又称中间目标,是指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须首先达到的过渡性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有密切联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的根本性目标,是中介目标导引的前提和方向;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基本途径和中介.国家中央银行先确定中介目标,通过中介目标的实现,来逐步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因而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是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选取了2002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M2和新增贷款规模的月度数据作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选取GDP和CPI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比较中介变量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良好的产出效应,目前,可以将新增贷款规模和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主要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加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经济政策评价不仅指政策决策评价,还应包括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即效应评价。但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中,包括已出版的各类教科书中也都只给出了如何进行决策评价的方法,而没有对效应评价方法进行研究。这显然是欠缺的。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法对经济决策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工具-目标法(TOM)、最优控制法、政策模拟法。其中工具-目标法是最早用来进行政策决策评价的计量方法,它是由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丁伯根提出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构建的贝叶斯动态因子增广VAR(BDFA-VAR)模型,从20个金融指标中提取6个贝叶斯动态公因子,来构建中国贝叶斯动态因子金融状况指数(BDFFCI),并分析其与通胀的关联性,进而使用MSVAR模型分析其对通胀的非对称性效应。结果表明中国BDFFCI的突出特点是与通胀有很长期限的高相关性,领先通胀114个月,是通胀更长期限的先行指标,且其汇率、货币供应量等公因子权重较大,说明中国货币政策是价格和数量综合型的。建议政府机构定期构建中国BDFFCI。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实现了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并最终确立了以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相应地,确定合理的中间目标,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成为当前值得讨论的问题。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我国理论界所普遍认同,但是以哪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应用协整方法验证了广义货币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在准备金进展法中考虑离群值的影响,采用残差箱线图对相关索赔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然后选择合适插补值的一种改进的准备金进展法,并对支付率和结转率的尾部数据加以修正,改善了最后两个进展年的异常值不能被有效识别的情况。研究表明:改进的准备金进展法能够有效识别和调整增量已决赔款和增量已报案赔款中的离群值,降低了离群值对最终准备金评估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外汇储备持续积累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分析外汇储备积累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在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前提下,运用计量实证分析的方法对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显著的,正向的;二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外汇储备积累是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Granger原因.因此,文章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切断外汇储备积累与货币供应之间的联系,另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陆虹 《统计与决策》2013,(2):161-164
自我国央行赋予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力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以1998年第一季度~2010年第二季度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GDP和通货膨胀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的有效性,认为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均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信贷渠道出现了低效性和不稳定性,再以状态空间模型估计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作用的动态变迁轨迹,发现信贷渠道的作用在长期有逐步弱化的趋势,但在特定阶段信贷渠道的作用还会被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