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运用进化论和西方近代社会政治思想,重新改造公羊三世说,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三世说"进化史观.他的进化史观不仅突破了传统变易史观的樊篱,开创了中国历史观近代化转型的先河,同时也为变法维新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是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中最激进的活动家,也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著名的戊戌维新运动中,他坚定不移地主张维新变法,富强中国,提出了一套变法强国的理论和措施。其思想之深刻,言词之激烈,行为之果敢,不但远远高于早期...  相似文献   

3.
康有为的复辟与近代军阀○江锋康有为虽然是我国近代史上新兴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但他毕竟是受过正统的封建主义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虽然历尽沧桑,却总不能忘情于清室。在对待亡清的问题上,他站在错误的立场上,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走上了复辟的道路,他的两次复辟行动...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路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他7次上书光绪帝,及其陈述的主张和内容。1888年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和万木草堂的讲学、理论著述,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酝酿时期。是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值中法战争结束不久,外国侵略者步步进逼,痛感民族危机和清政府腐败的康有为第一次写了5000字的上皇帝书,即“上清帝第一书”,详细地陈述了中国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这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初步形成。康有为认为,清朝统治机构致命的弱点是…  相似文献   

5.
在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一部《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这部运用中外比较手法鼓吹仿洋改制的代表作,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通过对该书的资料来源、成书过程及进呈时间等进行梳理考证,并对康有为撰写的序言及各表按语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康有为是如何运用中外比较作为其鼓吹救亡图存、仿洋改制、变法维新的锐利武器和理论根据的。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扬弃了洋务派的器物科学观,对科学的本质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科学方法和精神也有所认识,并以之为武器对中国古代科学观中的一些消极倾向进行了批判。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政治变革主张,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他对科学和民主进行了探讨,成为五四科学观的先声。康有为的科学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外国资本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随之,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象沉重的枷锁,套在中国人民身上,整个民族处于日益深重的灾难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在进行认真比较之后,程度不同地得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方案,或是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还是以邓演达和施复亮等人企图通过“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8.
1958年元旦,生活于海外的四位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在香港《民主评论》上,联合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出路乃至人类前途的根本看法。可以说它代表当代新儒家共同的愿望、理想、情调和心境,在当代儒学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读来,仍值得我们深思、玩味。一、“同情”和“敬意”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当代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严峻挑战的一种回应。它的渊源,在我们看来,可以上溯到康有为的儒学改造运动。康有为试图借资产阶级之尸,还儒学之魂,大胆地将封建圣人孔子塑造成资产阶级的教主。实质上,他努力想建立一个资本主义的儒教之国。故当时他有“孔教之路德”之称。但他的儒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一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一场呼吁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一直为人们所铭记。然而它又是一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向传统挑战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是这场文化运动的重要任务。而就文化的批判与重建来说,最显实效的则是维新派发动的文化革命。所谓文化“革命”,实际是一场旨在使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文化革新、重建运动。自西学东渐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产生资本主义、诞生资产阶级之后,一些先进分子就萌生了文化革新的意愿,但文化革命的全面展开还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维新派的理想是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一、国家干预经济的简要历史回顾在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流行了三个世纪的“重商主义”是古典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主张。它反映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借助现代国家的力量去摆脱社会、地主、城镇、封建行会对扩大市场活动的限制,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秩序以满足他们扩大市场范围的需求,古典国家干预论对增加原始积累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有过重大作用。随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重商主义逐步被自由放任主义取而代之。亚当·斯密在他的力作《国富论》中着重批判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张,论证让资产阶级自由地追逐个人利益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梁启超教育思想,旨在揭示梁启超的教育主张及其实践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一般将梁启超与康有为并列称为维新改良派的代表。但是他与康有为又有所不同。在梁启超的主导思想里一直存有“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①的理论。他认为中国的出路首先在于改造国民性,“新民是今日中国的第一急务”②,亦即只有唤起民众的觉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中国才能发达强盛。因此,梁启超倾其毕生精力为之“维新吾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成为他救国思想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在说来,无论问政、述学,也无论治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有些人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既然光绪皇帝亲自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法令,就说明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我们并不能单从他曾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法令这...  相似文献   

13.
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初,中国一批资产阶级新学家曾大声疾呼,要求中国人由奴隶变而为国民.并曾对国民应具的资格及提高的途径等问题作了探讨。这场关于国民问题的宣传、讨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史上重要一页,对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人民素质的提高,对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涨,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追求.正规说来是从早期维新派开始的。但是,在那时,他们尚没有公开宣传“主权在民”,而是主张“君臣共主”。到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向前迈进了一步。依据西方资…  相似文献   

14.
据考,妇女缠足始于唐朝或五代,到了清朝,这一残害妇女的恶俗已根深蒂固。十九世纪末,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不缠足运动,并使之成为维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882年—1895年是不缠足运动的发轫阶段。1882年底,康有为与区谔良在广东南海县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不缠足会,规定入会者必须保证家中妇女不裹足。后因康有为外出讲学,此会渐散。这一阶段,参加人数较少,但它的影响却很大。1895年—1898年是不缠足运动的发展阶段。1895年,康有为、康广仁在广东再度提倡不缠足,成立“粤中不缠足会”,其两个女儿康同薇、康同壁带头不缠足,使得“粤风大移”。1897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上海以《时务报》名义登报发起组织不缠足  相似文献   

15.
从“百日维新”的流产看“大同”幻想的破灭马成瑶大同是儒家礼运篇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对远古原始公社的美化。康有为把礼运篇中的大同理想吸取过来,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及他所理解的公有制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大同思想。在康氏看来,人类的“万年乐土”就...  相似文献   

16.
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一场真正革命。达尔文用数量惊人的实际材料,生动地描绘出生物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图景,给了那种认为生物由上帝创造、物种恒古不变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以毁灭性打击。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严复首先把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进中国,并以其中的发展变化观点为依据,鼓吹变法维新、救亡图强。他译述赫胥黎的《天演论》(即《进化论与伦理学》),印行后震动学界,风靡全国,  相似文献   

17.
马建忠是近代中国提出发展对外贸易和大量引进外资的第一人。他在法国巴黎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期间和回国后,先后撰写了《借债以开铁道说》、《论洋货加税免厘》、《富民说》等数篇探索中国对外经济改革的论文,从不同角度上阐述了发展对外贸易、保护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进行国民经济改造等种种设想,主张建立以对外贸易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人能象马建忠那样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论证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他的许多见解,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19世纪70-90年代.当国内洋务思潮…  相似文献   

18.
王铭铭 《社会》2019,39(3):1-56
本文以康有为完成于1904年底的《意大利游记》为说明性个案,试图呈现其欧亚文明论的基本面貌。文章将文本与这位“先时之人物”所处的时代相联系,勾勒出康氏的旅欧行程、意大利考察和文明叙述的轮廓,梳理了康氏在其“异域志”中表达的有关升平一统(帝国)、中西文明之异、文明关联互动等看法。文章指出,《意大利游记》是古代华文异域志的近代遗响,而康有为借之表达的看法,实构成一种“文明-现代性”主张。本文为作者所写有关法国社会学年鉴派文明与文明研究构想之论文的续篇。文章指出,康有为对文明的界定与其同龄人涂尔干的看法有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同点:康氏与涂氏都将现实发生的文明界定为“超社会现象”,视其为国族与世界之间的中间范畴,但相比于从结构观点看文明的涂尔干,康氏在考察文明的存在方式时更关注其历史的治乱轮替动态,也更为重视其政体实现形式。文章最后,作者思考了20世纪康氏欧亚文明论的遭际,指出相比“国族营造”之社会科学,康有为融通“我他”文明的叙述依旧有其启迪。  相似文献   

19.
马忠文 《浙江学刊》2002,(4):197-201
长期以来学者对康有为1888年在京师活动情况的了解,主要依据康氏本人的自编年谱、文稿以及其弟子的著述,据此,学界对康氏早期从事变法活动的历史曾予以了很高评价。然而,从康有为的个性、处境及思想动机看,他频频上书权贵很大程度上系受到清议风尚的影响,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出仕机会。在京期间,像许多落第士人一样,康氏亟亟奔走于权门,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戊戌时期的政治活动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事实上,康有为的早期历史后来被康、梁有意无意地美化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史学界围绕康有为改篡戊戌变法奏议问题,颇多争议。本文利用尚未公开发表的清廷档案资料,对康有为在甲午战后的历次变法条陈分别进行了考订,对他是否曾向清廷提出选“议郎”和设“议院”等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助于戊戌变法的真实历史的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