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的基本作用,概括地讲,就是建立、保护、巩固、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的这个作用,通过对敌对阶级的专政和对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来实现。也就是说,反映和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和阶级专政的锐利武器而存在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调整、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矛盾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法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统治阶级只有对敌对阶级的专政,而没有对内部的民主,就不能及时、正确地调整、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矛盾,其统治地位就得不到巩固,专政就得不到保障,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得到保护、巩  相似文献   

2.
改革的性质是由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所决定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消灭阶级的革命是人类社会中更为深刻的,也是具有最终意义的社会革命。改革就是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实现这一革命任务的基本的革命形式。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最终消灭必须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实现消灭阶级就是要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诸方面造成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曾幸 《南方论刊》2022,(1):68-71
法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因素,通过研究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规范以及相关社会因素,进一步追溯中国法的起源。在唯物史观方法论的分析视野下,法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氏族习惯法就是早期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形态,具备了法规范性、公意性、强制性等基本属性,扮演着调节原始社会人类行为的角色。从法的发展历程表明,法并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的出现早于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即国家产生之后,作为上层建筑的法才具有了阶级性特征,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和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法本质论亦即法的定义问题是法理学的核心内容。法本质的阶级意志论在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新阶级意志论将法 (包括社会主义法 )定义为统治阶级意志 ,违反马克思主义 ,既不符合逻辑 ,也不符合伦理 ,更不符合理性和法律全球化潮流 ,应予修订。法在本质上是理性意志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涵不断丰富。时至今日 ,法的本质经由阶级意志、社会意志的嬗变 ,已包容了人类的共同意志 ,有着更多的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即法治)与以德治国(即德治)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成功地实现两者的紧密结合?法治、德治与发展生产力又是什么关系?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 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相互区别决定了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决定了它们能够相互一致,相互促进。 1.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第一,法律与道德的特点和功能是各不相同的。但由于法律和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规…  相似文献   

6.
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概念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那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在阶级社会,就表现为基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奴隶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三大领域。在稍为发达的社会中,矛盾都是复杂的。除了基本对立的阶级的矛盾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矛盾。有时候,一些非基本对立的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例如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晋时的八王之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9.
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能不能提倡共产主义道德?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如果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超越了历史阶段”,是“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必然造成破坏客观经济规律,否定按劳分配,忽视个人物质利益等严重后果。因此得出结论说,现在只能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而不应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我认为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现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就教于其他同志。(一) 为了讨论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道德,以及它和其他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上层建筑的道德,与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如政治、法律等观念和制度,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有区别。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0.
对按要素分配与公平之间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要素分配是促进公平的重要手段,公平又是按要素分配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按要素分配和公平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矛盾。我们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矛盾,并积极采取有较措施,妥善处理它们的矛盾,在确保按要素分配得以顺利实现的条件下,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制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并积极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只有同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社会调节器的作用,才能保障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反映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主流文化是主流社会所倡导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在阶级社会不和谐是主要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为和谐文化。阶级社会不是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3.
国家和法律都是阶极社会的产物,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统治阶级公开以武装强制执行的所调国家意识形态”,它和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一样,都是保护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既没有超阶极的国家,也不能有超阶级的法律。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律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的历史发展所证实了的客观的科学真理。可是一小撮资产阶级的右派分子借口百家争鸣和帮助党整风,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幌子下,却散布了“资产阶级法律是反映着不同阶级的立场,维护着不同阶级的利益。”“资产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行为规范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方面。研究行为规范教育,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行为规范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它还具有阶级性。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某种抽象物。它的变化,要受经济、政治及社会关系的制约。 行为规范大致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以国家法律法规、条文制度等体现的行为规范,这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对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和政治利益眼务的上层建筑的反映;二是以…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同于自由主义所说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统治机器和社会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离和有差别的互动关系.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层面上,它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分离,并认为这种分离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剥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在"国家和社会阶级"关系层面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简单统治工具,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关系进行调和;同时它还认为,这种超越并没有完全使国家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要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性规定.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完全不同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从来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每一个统治阶级都利用这一工具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它们不但通过教育机构教育本阶级的人们,而且力图用本阶级的思想意识去影响以至溶化其他阶级。这一点,历来的统治阶级都没有例外。在我国,自从科举制度盛行以后,封建皇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除了在剥削阶级内部选拔人材以外,还设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发展源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推动. 马克思认为, 在阶级社会里, 被统治阶级的需求长期处于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基本不变, 根本性解决措施就在于解放生产力, 扩大物资产品的供给. 当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后, 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就成为推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调整的动力. 马克思的需求理论与其生产力、 生产关系核心分析范式关联不大. 从社会主流需求变化对社会生产方式及上层建筑的影响, 挖掘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会在理论和政策建议上对中国未来发展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既是有区别的,又是有联系的,那么,它们在这种既区别又联系中形成的具体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按照唯物辩证法原理,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都是被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又不是平列的关系,对确定人的本质不具有同等的意义。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直接地集中地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关系。所以,在宏观社会环境这个层次上,在民族和阶级的联系中,阶级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民族关系。在对抗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和  相似文献   

19.
"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对这一范畴的哲学阐释如果忽略了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容易出现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而如果否认它的实存性,尊崇个体作为唯一的真实主体,又容易走向历史经验论和实证主义,这两者都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阶级"范畴,关键在于认识它在个人与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解析"阶级"概念作为抽象规定与实体指称的双重所指,理清"阶级分析"与"分析阶级"的不同维度。进而,通过剥离"阶级不是什么",可以将"阶级"界定为:在私有制社会中,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相对应的社会历史主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慈善有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和统治阶级的慈善之分.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伴随人类的历史,它发挥相互扶持和凝聚作用,体现着民众的道德和社会的温暖,是真正的慈善;统治阶级的慈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虚假的慈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慈善事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而劳动人民之间的慈善则被科学化、组织化、制度化的社会公益事业取代.我国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体现了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是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