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是一种表现历史发展(进步)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代表着产生自己主体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本质.两汉时期的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殊性、创新性和传统性.中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缩影,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以中原为领先地位的冶铁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给整个两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太学(国立大学)、四姓小侯学、宫邸学(贵族学校)、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私立学校以及郡、县、乡、聚教育文化的兴盛,不但提高了人口的素质,也对东汉政治文化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两汉乡村管理体系述论马新乡村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控制的重心所在。自秦汉时代起,中国古代的乡村管理体系日渐成熟,并在封建政治、经济秩序的运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乡村管理体系的研究,是了解与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重要钥匙,有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学术领域。本文对两汉时期的史学批评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述论:一是它从综合学术批评中的逐步分离;二是它对当时史学研究某些基本问题提出的颇有深度的见解。作者认为,中国史学批评自先秦萌芽之后,至两汉始形成独立地位,并为下一阶段史学批评的长足进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两汉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监察制度述论罗成富,田爱民封建国家除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之外,在统治阶级内部还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皇帝与百官的矛盾对立关系。为了解决这些至关重要的矛盾,治民先治吏,御史监察制度就应运而生了。我国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滥筋于秦代,汉承...  相似文献   

5.
<正> 抓好党风建设,促进廉政勤政,消除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是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强烈呼声.它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兴衰,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败.近些年来,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削弱,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党政干部中滋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匈奴和羌两个民族在今兰州地区活动频繁,羌汉、匈汉各民族势力互有消长。两汉民族政策有一定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两汉边防集兵方式 ,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大体而言 :西汉初期以征兵为主 ;汉武帝以后征募并行 ,杂以罚戍、谪戍、刑徒充戍、志愿戍边 ;迄东汉 ,募兵、刑徒兵、民族兵成为其边防主要兵源 ,并开始向世兵制过渡  相似文献   

8.
张謇廉政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作为清末民初政坛的重要人物,在其本身深厚的儒学背景及近代化思潮的冲击下形成了他具有时代特征的义利观、诚信观、俭奢观。以此为基础,张謇终其一生,重德、勤政、选贤任能、积极改革吏治。虽然一己之力并不能改变当时社会的贪腐状况,但他的所思所为对我们当前的廉政建设却不失为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始终把廉政思想建设置于高度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加强廉政思想建设:一是加强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修养;二是努力培养干部的公仆意识。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是汉代社会一个颇受关注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具体来讲,天人理论在汉代政治领域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伦理、政治斗争和神道设教。除了在政治领域内对天人理论的运用之外,汉代民间的社会心理层面对天人理论也有着强烈的需求,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性,这种朴素的理论形式构成了后世民间天人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雇佣劳动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庸客、庸民等词汇。在记录两汉史实的文献中,更常见有傭人、庸?⒂刮椤⒂古却驶?又前流庸、客庸等词汇,还有卖庸、行庸、就庸和致庸、取庸等词汇。这些词汇的出现,表示了两汉乃至更早的战国时期已经有雇佣劳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是一位有作为、有见识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治绩卓著.政治腐败、贪墨乱政是导致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朱元璋从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出发,认真吸取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对廉政肃贪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他政治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所谓廉政,包括政府的节俭和官吏的廉洁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就对朱元璋的廉政思想与廉政措施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水灾频繁,史书明确记载的有92次,平均每4年多就发生一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关于汉代水灾的成因,有溃决型、漫溢型、降雨型、海啸型和山洪型等类型。在水灾发生后,两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赈济措施,主要有减免赋税、赈贷、移民就食、死亡赈济、灾后补种和节约开支等。以此缓和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统治。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息息相关。汉武帝、董仲舒的某些事迹说明: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以人才荟萃为基础的;国家的文化政策,与之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联系。司马迁的生平,处处闪耀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泽;他的《史记》创作证实: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活动。司马相如的创作实践宣告: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紧扣时代主题,领一代风骚。东汉四圣的科学成果验明:文化传承与创新,自有其内部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论两汉时期的地震与赈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震多发期,频繁的地震与相伴而来的次生灾害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大多是从灾异谴告这一学说去认识和理解地震。在地震发生后,两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赈济措施,主要有减免赋税、徭役,赈贷,节约开支,减轻刑罚和伤亡赈济等,以此来缓和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统治。  相似文献   

18.
隐逸,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两汉作为我国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发展之初,对于隐逸而言,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两汉隐逸,上承春秋,下启魏晋,文章拟对这一过渡时期的隐逸和隐士进行探讨,以期得窥是时之风气。  相似文献   

19.
两汉时期 ,皇帝对贵族、官僚、孝悌、贞节、高年和灾民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赏赐。由于赏赐对象的不同 ,赏赐的物品和数量也各有差异。赏赐对维护封建统治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主要是贵族官僚瓜分财富的一种方式。赏赐的无序性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20.
《南都学坛》2019,(3):1-15
西汉太子幼时居皇帝后宫,成年行冠礼后入太子宫,加冠年龄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很大,但一般在15—20岁之间,这是由社会环境与政治需要决定的。太子与父母分居后成立单独的家庭群体,称太子家,包括其妻妾儿女、家中的官吏与护卫、服侍人员。太子宫内见于记载的建筑有甲观、画堂、丙殿和后堂。西汉太子宫的位置可能是在京师长安的长乐宫内,附属建筑先后有思贤苑、博望苑,后者在长安城覆盎门外。东汉太子宫始称东宫,太子或未加冠即入宫居住,顺帝时太子居北宫内承光宫,由中傅或宦官监护。太子宫的出现与辅导监护皇统继承人的制度密切相关,对维系皇权和巩固统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