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九)》对于贪污犯罪的认定作出较大的修改,《修正案(九)》出台前,贪污罪被视为数额犯,贪污的数额是认定犯罪的唯一标准,它忽略了贪污行为的情节。针对这种单一的认定标准,新修正案将贪污罪由数额犯转变为情节犯,将贪污的数额认定为其中一种情节,这种定罪与量刑上的修改相比较以往而言,是一种根本性的、理念上的转变。新修正案设置的贪污罪的认定标准更加全面、更加符合对贪污罪法益之保护。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除英语之外讲各种语言的学生,或者说那些不会讲英语的学生,他们的教育需求长期得不到妥善的解决。1968年颁布的《双语教育法》表明,美国联邦政府承认了美国学校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只能使用英语教学的单语教学问题,如何使教学语言多样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以霍姆斯的四模式为分析框架,把颁布《双语教育法》时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置于规范模式、组织制度模式、精神状态模式和自然环境模式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移民人口剧增并逐步扩展到新的区域,给美国公立学校造成了巨大压力;(2)司法判例对所实施的隔离但平等原则的彻底否定催生了新的希望;(3)少数族裔群体谴责主流社会的不公平,他们要求身份认同和获得更多权利的呼声愈来愈大;(4)联邦政府对保障国防安全、消除贫困现象等多重利益的考量,促成了《双语教育法》的颁布。  相似文献   

3.
美国《2005年破产滥用预防及消费者保护法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近10年来美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破产法进行改革的愿望.针对日益严重的消费者滥用破产现象,2005年修正案提出了"收入测试"标准以限定消费者对破产清算程序的随意适用,自动冻结、自由财产和破产免责等制度也都本着强化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理念作了相应的修订.新破产法最大限度地转变了对债务人的立场,强化了量化抑制破产滥用行为的功能,并建立了对美国经济的双向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第俄提玛在《会饮篇》中以缺席的方式表达了女性经验视角下关于爱若斯的独立观点。她通过描述爱若斯的居间性与唯一性,揭示了女性视角下爱欲的中介、自然与超越功能,并展示了人们在追求美时无关乎性别的理念。虽然第俄提玛描述下无性别、抽象且无身体差异的主体更有利于男性,但她关于爱欲的观念,因为注入了女性经验,使得柏拉图勾画的哲学真理之路更具有完整性、持续性和永恒性。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贪污犯罪产生的原因,人道主义观念、目的刑论还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死刑这种古老的、残暴的刑罚都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渐渐地走向落寞、衰亡。贪污犯罪这种非暴力的犯罪的死刑废除更应如此。从《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变化,足可以看到贪污犯罪死刑废除的动态走向。  相似文献   

6.
为回应愈演愈烈的网络犯罪,《刑法修正案(九)》对于原有刑法规定作出大幅修改,对于网络犯罪行为的扩张、主体的扩张、结构变化均作出细致规定,有其重要意义。同网络犯罪的事实嬗变相比,《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在注重协调网络犯罪多变性与刑法稳定性的视角下,根据网络犯罪的法益、行为范围和共同犯罪结构的变化,构建科学完善的罪刑规定体系。  相似文献   

7.
受父权制、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就业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外出务工较农村男性以及城镇女性面临更多的障碍,其合法权益更易被剥夺,遭遇就业歧视的情形更为普遍,性权利被剥夺或被侵犯的可能性更大,婚姻解体和家庭离散的风险更高.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传承的创新,破解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提升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农村女性平等就业权保障的需要,还是农村婚姻家庭、社会稳定的需要和制度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信息犯罪在行为方面、主观方面、结果方面都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给刑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刑法修正案(九)》对于信息犯罪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打击力度、增设有关网络服务提供者刑事责任的规定、增加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回应信息犯罪,刑法需要注重对新犯罪行为的纳入、注重对犯罪结果多元化予以回应、为过失信息犯罪预留必要的立法空间。  相似文献   

9.
针对《刑法修正案(九)》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修订而产生的争议,通过结合司法实践,指出应当以信息主体相关性、可识别性把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同时应以多个维度考量本罪的情节严重标准,以期为理论研究及司法认定该罪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希腊神话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大体可以分成三类:受歧视的女性、被赞美的女性以及独立、自我的女性,这既反映了古希腊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也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代女性的追求与命运,特别是第三类女性形象对当今女性的独立与解放也进行了象征性的揭示,体现了希腊神话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谐视角下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公正、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公平一项重要理念和准则。目前,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在我国依然存在。在“和谐”视角下,对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剖析,寻求解决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对策,进而促教育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积极介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其作用经历了四个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满足高等教育入学需求;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重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迎合中产阶级学生的入学需求;新世纪以来为关注入学的可负担性。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中的作用表现出受不同政府理论影响;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兼顾诱致性制度变迁;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各自发挥作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寻求平等就业机会——透视女大学生就业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当前女大学生求职难的现象,人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性别人力资本理论和统计性歧视理论认为女大学生求职难源于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因此营造两性平等竞争、就业机会平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机会均等是探讨教育问题的重要概念之一。战后日本为实现其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颁布实施了诸多政策,为消除各种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问题做了很大努力。近来从日本先行研究结果来看,多表明各收入阶层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在缩小,然而也出现了高等教育机会差距在扩大的研究结果,结论并不一致。文章从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政策入手,通过关于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阶层间差别和地区间差别的研究结果,分析日本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问题,并探求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关于妇女和平运动的研究在学术界比较鲜见。近年来,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女权运动第二次浪潮以来,欧美一些学者逐渐关注起妇女问题来,有关妇女和平运动的发展以及它与女权运动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及学术特色,也逐渐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约翰·罗默运用分析方法及模型构建、博弈论等方法,界定了撤出式博弈的一般剥削观以及社会必要剥削等概念。出于对作为剥削根源的财产关系的重视,罗默转向分配正义研究,并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机会平等。罗默的机会平等主张根据外部不可控因素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型,接受每一类型内部成员的收入不平等,同时实现不同类型间相同百分位数者的收入平等,使努力程度相等而非努力数量相等的人获得相等回报。以机会平等为目标,罗默还设计了以息票为主要特色的证券市场社会主义方案,致力于兼顾平等与效率,使公民分享经济利润的机会平等,同时避免财富继承的代际不平等。罗默的正义理论和研究方法别具特色,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择校的本意是让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 ,从而受到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各国的实践表明 ,实施择校政策的结果实际上有利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高的社会群体 ,这就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本文将通过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 ,来说明择校政策是如何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学派坚持的是机会平等、效率优先的公平效率观。自由竞争的市场价格体系建立在所有权排他性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机会平等。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机会平等与财富平等是两回事。其实,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通过制度创新,协调好机会平等与财富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产业化,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是教育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而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离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运行效率的提高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只要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教育产业化必将在实现高等教育入校机会均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及高等教育过程结果均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日益加剧,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分析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的原因何在?应当采取哪些措施纠正这种状况?为此,应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采取以下措施:(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2)制订严格的教育财政法规;(3)增加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4)改革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