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2.
1957年~1988年,全国耕地累计净减少2.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800万亩,人均耕地从2.59亩减为1.33亩;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增长一倍多,平均每年增加1400万人,其中1986年—1988年,净增人口47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75万人。另一方面,全国粮食总产量已俳徊了好几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从1984年的784斤下降为1988年的718斤。可以预料,我国粮食供求偏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农业人口的迅速膨胀使单价粮食的供求缺口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3.
粮食警示录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占20%以上的人口,这是世界公认的一大奇迹。 199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6.4亿亩,低于《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确定的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少于16.5亿亩的安全警界线。近年,我国人口平均年增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5.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思考——信阳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纵观信阳农村经济系统运行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平面农业。农业的发展局限在耕地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上。长期以来,信阳农业技术手段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经验形态上,从而限制了农业向高层次拓展,农村生产力总是在低层次的水平上徘徊。三十多年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872斤,比1952年的505斤只多317斤,每人每年增加增粮食不到10斤。与此同时,信阳农村人口增长很快,1984年农业人口比1950年增长80%多,每年净增人口8万多人。每人平均耕地也由解放初期的2.7亩减少到1.3人亩,导致了“人多——地少——粮紧”的恶性循环。人口增多,耕地绝对和相对减少,粮食紧张,为了维持生存,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只得凭借落后的开发手段扩展耕地。这种平面垦殖在1957年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7.
一 1、农业发展面临的四大挑战。 跨入九十年代,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时期,面临新挑战:首先是人口起始基数大,增长惯性强,潜在威胁重。人口正以每年1600万的惊人速度增长,使得我国每年52%的新增粮食和58%的新增消费用于满足新增人口需要,人均占有耕地从1949年的2.71亩下降到1988年的1.35亩,下降幅度达50%,庞大的人口数量通过对粮食、衣着等基本生存条件的巨大需求而转化为对土地、淡水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沉重压力。二是农产品供给短缺趋于扩张。当前我国处于需求结构急剧变动时期,在相当长的阶段内食品需求将持续增加。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人均千斤粮是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几个重大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除存在一般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外,还存在着自己特有的许多发展问题。本文仅就中国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几个重大发展问题作一些论述。一、关于粮食供求和平衡问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用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1.6亿吨增加到1993年的4.6亿吨,提高了1.8倍。人均占有量由1952年的285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385公斤,人均净增IOO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的36O公斤高出了25公斤。但是,我国粮食的生产和供给的前景不允…  相似文献   

9.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形势仍是非常严峻的。我国的人口以每年1500多万的速度在增长,①耕地却以8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人均占有耕地从1957年的2.59亩,减少到1988年的1.33亩,人均占有粮食已从1984年的784.4斤减少到1988年的724斤。②从1985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徘徊不前。1989年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0.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课题。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在当前人口继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重新认识和研究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面临重重制约因素目前,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形势越来越严峻。从粮食主产区常德市的情况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常德市的粮食生产已徘徊十年。从面积来看,1984年至1994年,粮食播种面积由1138万亩减少到856万亩;从总产量来看,1984年全市粮…  相似文献   

11.
一、现实分析:不容忽视的土地危机 1、我国国土资源的总体特征。我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合144亿亩,在总量上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但是第一,从国土资源的构成来看,耕地所占比例很低。我国现有耕地14.4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草地47.5亿亩,占33%,森林18亿亩,占12.7%,内陆水域4亿亩,占2.8%,沿海滩涂0.3亿亩,占0.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10亿亩,占7%,其他土地和难利用土地43.5亿亩,占33.6%。并且,全国约有1/3左右的耕地和农业人口在山区。国土资源构成的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的。第二,由于我国人口多,按人口平均的土地资源数量少,特别是人均耕地数量更少,各种土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均在世界第100位之后。按11亿人口计算,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13.1亿亩,为世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国已有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但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部门的乡镇工业。这本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期是难避免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则是值得注意的。我认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村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应该比较多的转移到农村第三产业。 <一>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和艰巨的。我国农业人口有8亿多,农业劳动力近3.5亿,现有耕地14.5亿亩,劳均耕地约4.3亩。据农牧渔业部的预测,在农作  相似文献   

13.
耕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耕地面积锐减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双重矛盾,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多耕地少,是我国国情最为基本的特征。全国耕地面积不足15亿亩,人均约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如此有限的耕地资源,目前仍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减少。据统计,1957年,我国尚有耕地面积166.77亿亩,1957—1977年的20年时间内,全国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耗费补偿是农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生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较快发展之后,出现减缓和趋于停滞,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低下。自然资源的过度耗用和衰败,以及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恢复、再生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弱化、劣变和衰败。到1986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1亿亩,净减少即“赤字”2.34亿亩。“六五”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3689万亩,“七五”期间全国耕地“赤字”2697万亩。水土流失总面积由解放初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53万平方公里,即占总面积的15.6%,每年流失泥沙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必须迅速转变观念,立足当地优势,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发展集约型农业增长方式。具体来说,要在五个方面实现转变。一、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广大农民多满足于简单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停留在简单再生产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以临武县为例,全县30.3794万人口,208万亩土地,其中耕地21.3万亩,人平耕地只有0.61亩,人平占有粮食370公斤.19995年农民人均收入1746元,是典型的“温饱型”农业经济。近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费了很大力…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急剧膨胀,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实现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陕西省耕地、人口、粮食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一)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资源不足 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其它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1949年全省耕地面积6577万亩,1991年为5281.7万亩,净减少1295.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0.1万亩,等于每年减少一个汉阴县的耕地。 根据对建国以来四十余年的年度情况分析,在1953年以前,由于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以外,其后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因素导致的农村经济被摧残等因素,使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53—1957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35.8万亩;1957年—1960三年期间减少了553.1万亩;1960年—1965年经济恢复期间有一定回升,  相似文献   

17.
面临困境的原因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破了多年来农业发展迟缓的局面;但近年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又出现了新的徘徊,农副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应比较紧张。广西人口增长快,而农业的增长明显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4年以来农业连年滑坡,粮食减产(1988年比87年减产33亿斤)。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且危害较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一般年份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体相当于国家财政收入的 1/6。而农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因而是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产业,洪涝、干旱、病虫害、风沙、雹灾、低温冻害等均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不利自然条件,是我国农业生产具有较大自然风险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因旱灾受灾面积达1-5亿亩,成灾面积2亿亩,损失粮食200-250亿公斤,受灾人口达200-300万;每年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粮食损失约100亿公…  相似文献   

19.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中国,粮食更是千百年来令人关注的大事。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安徽省滁州市,粮食生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形势的要求,在全面实施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实现粮食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我们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一、发展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是位于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辖两区、六县(市),』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耕地617万亩,总人口4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0万人。滁州在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和出路胡书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由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有限的农业资源和人口包袱的压力促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粮食问题。我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农民务农、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