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三结合”帮助农民少生快富奔小康吉林省农业厅我省是个农业大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尤其重要。几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始终把农村小康建设作为一面旗帜,坚持走“三结合”之路,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积极支持引导...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提出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中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有效解决的根本途径,而在"三化"协调发展中逐步推出和完善城镇化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要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尽管这三个问题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必须将三者联系起来考虑。同时,“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方面又不能等量齐观。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占中国人口2/3左右的“农民”人口问题,因为农村是农民居住…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社会学定性研究的方法,以安居和乐业为视角,利用一些典型案例阐释了农民城镇化困境。研究发现,在农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和小城镇给予农民的是安居:便宜的房子、低成本的生活、熟悉的环境、剪不断的乡情;而大城市给予农民的是乐业: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不低。农民城镇化困境分为传统类型、新类型、特殊类型三大类,在困境中,农民的“安居”与“乐业”不能兼得,经过进城买房的利弊权衡和外出打工的策略选择,在没有最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选择次优:青壮年进城打工“乐业”,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安居”。农民的城镇化困境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世界很多国家人口急速城镇化的同时,我国30多年来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一直稳定在80%左右。1982年人口普查时,我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10亿人口8亿是农民。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不仅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生产率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加速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对于贯彻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进程中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进程带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造成农村就业人口素质下降问题使得农业发展陷入困境。要解决城镇化引起的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保证城镇化与农业协调平稳发展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现状,根据吉林省农村就业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亚核心"作用;发展农业园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就业人口劳动素质的对策建议,从而推动城镇化与农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产业结构、传统观念和历史性的诸种不同因素,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显著特征。不平衡性的严重存在,决定了相当一部分农村脱贫致富的艰巨性和人口城镇化的复杂性。因此,对农村经济工作进行分类指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针。中央和地方对贫困县进行重点扶贫就是这一方针的重要体现。就一个县的范围内再行分类,把最贫困的乡村放在脱贫致富的首位,集中研究解决那里的突出问题,是重要的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也是“七五”期间解决“老少边”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然而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更加突出。在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比较有效的。本文深入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机理和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制定科学的农业集群规划、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创业等建议.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残疾老人发展趋势及残疾状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了解农民、服务农民,解决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所在。为此,本刊特约武汉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刘传江教授撰写系列文章,全面解读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本期起连续刊发,供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 ,农业的发展 ,依赖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程度 ,很多著名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 ,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要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 ,必须推进城镇化进程。本文在综述了国内的研究进展后 ,提出对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应进一步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农村人口转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转”,即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发生职业转变;二是“化”,即职业变化与地域迁移同步,实现农民“非农民”化、农村人口城镇化。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分工、分业的深入,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呈下降趋势;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则呈上升趋势,逐年递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  相似文献   

14.
罗蓉 《人口研究》2000,24(2):48-52
对地处城乡结合带团结村农民就业问题的调查发现,由于没有经济要素流动的制度创新与重新安排,对当地农业及农村工业带来不良的影响,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面临"下岗"危机.重点分析了农民下岗的原因及作为生产要素土地之于农业和农村工业发展及农民就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央明确提出了“离不离土乡”与发展农村小集镇的问题。农民为什么要“离土不离乡”呢?先谈为什么要“离土”。我认为,其原因可大体归纳为两条:(一)我国农村人多地少,造成了大批劳动力剩余,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二)我国农村的发展,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而且需要发展农村各业。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但当它处于“剩余”状态时,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这不仅是一种极大浪费,而且还会影响农业自身的发展。然而,当这些“剩余劳动力”与土地以外的其他生产条件相结合以后,就能够发挥生产者的作用,就能够使农村各业得到发展。因此,部分农民“离土”,是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作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镇化与城镇农村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城镇标准的改变和“市管县”、“镇带村”、“整县改市”等方案的实施,使我国城镇化产生和加强了两种特有的重要现象:一是农村城镇化,农村地区城镇迅速扩张,即所谓小城镇道路使农村城镇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城镇农村化,即大量的农业人口或村委会人口被划入城镇“版图”,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征、规律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地域特征、就业手段特征、流动性质特征。农村劳动力流动体现着三大规律,即动力规律、流动规模有限规律、推拉“双反”规律。这些特征和规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实现农民增收的途径:一是拓宽农业发展思路;二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三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四是鼓励农村外流劳动力回流创业。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要逐步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 ,从低效向高效转变。这既是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目标 ,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需要 ,又是提高农业竞争能力 ,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如何正确选择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实行切实可行的转变对策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顺利实现 ?通过对广西桂林地区的调查 ,笔者认为 ,计划生育“三结合”。这种融生产、生活、生育于一体的管理机制 ,既适应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要求 ,又符合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追求文明幸福生活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何景熙 《人口研究》2002,26(6):7-13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对有限农业资源的巨大压力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乃是当前“三农”问题本质所在。对农村人口“开流断源”即“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农民变市民”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选择。建议立即启动普及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 1 )由中央财政直接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 2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网点 ;( 3)继续强化农村计划生育 ,切断人口过量增长的“源头” ;( 4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制度创新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0.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无非是多生多育,重男轻女。这固然有封建意识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但并非主流,多数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养儿防老”,即“老有所养”这个老年经济问题。所谓“老有所养”就是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疗、安葬以及文娱活动等。所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无论是“多子多福”还是“重男轻公”,其核心都是为了养老终身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