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中有乐新中国剧社是1941年开始在桂林建立的。剧社初建时期困难重重,我们过了好几年艰苦的生活。但在战斗中我们也受到教育,得到锻炼,而且在艰苦的生活中非常乐观,确实从心眼里感到高兴。1941年初,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被称为“文化城”的桂林,也受到了这股逆流的冲击。为了在形势进一步险恶时有一个回旋余地,党组织指示演剧队里的地下党员,聚合一批分驻在西南各地演剧队的骨干,在桂林创立一个以职业剧团面目出现的剧社。虽然当时在桂林任西南绥靖公署主任的李济深先生与蒋介石有矛盾,他也较开明,然而  相似文献   

2.
桂柳人成墨渍式主要分布在桂北以及桂西北、桂中和桂东北部分县城,人口约500万。桂柳人因以桂柳话为基本特征,故称“桂柳人”。桂柳话为西南官话中桂林话与柳州话之俗称。据韦树关先生的考察,广西的西南官话除桂林话和柳州话外,还有一种湖广话。讲湖广话的人主要分...  相似文献   

3.
论湘西南生态旅游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的依据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桂林”旅游圈是指将以桂林市为中心的包括湖南部分县市区在内的跨省区的旅游经济圈。湘西南生态旅游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建设,是湘西南生态旅游开发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湘西南生态旅游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的主要依据,提出了若干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开放与东南亚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0月21日至24日在桂林召开。我国以及来自法国、老挝、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专家、学者聚会一堂。会议提出要  相似文献   

5.
小桂林大文章小桂林,大名气。考其原因,乃两顶桂冠使然。一曰“风景游览”,二曰“历史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积淀出了一句至理名言:“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水借文化以显,文化凭山水以传。桂林山水是超时空的。正像小屏幕,大艺术,小桂林,大名气一样,研究小桂林,...  相似文献   

6.
《西部观察》2002,(9):43-43
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而今印证小三峡”的诗句;从“三峡归来不看峰,九寨归来小看水”的美誉;从西双版纳到香格里拉等等,这些世界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超越了西南,跨出国门,接受海内外各种目光的惊叹!  相似文献   

7.
五一黄金周刚过,朋友老王就过来求救:”嘿,哥们,救命。五一全家去桂林旅游,不知不觉拍了几百张数码照片,拍的时候挺过瘾,反正不用胶卷,可回来处理起来就要命了,几百张啊,要搞到什么时候啊!”我一听就乐了:“什么大不了的事,一张一张处理当然要命,可一批一批处理不就又快又省事,别急,我有照片批处理的武功秘笈呐”。[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桂林“八办”是创建桂林文化城的领导者沈奕巨1938年10月武汉弃守,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与国民党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同车南撤时,达成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的口头协议。11月中旬原武汉“八办”部分工作人员到达桂林,租赁桂北路138号成立桂林八路军办...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西南泰人中象文化的论述,阐述了大象在西南泰人的历史及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读者看到西南泰这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民族群在征服和使用大象这个陆地上最大动物时的一幅幅有趣画面。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到桂林是在1938年底,那时正值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在强敌压境、民族矛盾上升之时,桂系同蒋介石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的。我们党利用这一矛盾,在桂系中开展了统战工作。1938年11月,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成立了,许多要求抗日的民主党派与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云集桂林,桂林顿成西南大后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的重镇。这时我们五路军学生军集中在桂林学习。学生军是得到“八办”和地下党广西省委支持的一个抗日团体。与“八办”保持密切联系的刘仲容先生,首任学生军团政治副主任。由于有这种特殊的关系,我们在学习期间,每周都聘请莅桂的国内外著名人士来作专题演讲。如我们二团就先后请了八路军总谋参长叶剑英和范长江、夏衍、洪深、陆诒等同志,以及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朝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区学者在研究桂林抗战文艺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先后编篡出版了《桂林文化城概况》、《西南剧展》、《桂林抗战文艺辞典》等一批专著。这些专著,为读者了解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李建平同志数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曾参与了上述部分专著的编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并有着新的发现。这些年来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最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桂林抗战文艺概观》,只是他研究成果中的一个部分。这本书的篇幅虽不算大,但却把这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从理论上了解桂林抗战文艺,又提供了新的窗口。 本书采用“概观”的写法,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它既不是单一的史的描述,也不  相似文献   

12.
略论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论著刘泰隆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到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之前,中外的大批文化人聚居桂林,掀起了蓬勃发展的抗日文化运动,桂林成为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城市之一,俗称“桂林文化城”。本时期中外作家在桂林撰写或发表出版的鲁迅...  相似文献   

13.
××: 您好! 编辑部转来了您的信,看了以后,很钦佩您关心家乡文化建设的精神。您身在外地,仍不忘自己是桂林人,时刻关注着桂林的建设。作为我们身在桂林的同志来说,更是应该关心桂林的建设. 您在信中谈到了关于桂林的文化建设问题,很是触动了我.以前,我也就这个问题和别人谈过.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文化热”。这场热潮在全国几个大城市都产生了很大反响.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都相继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正象您所说的,这场“文化热”的兴起是有其必然性的,它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化观念。显然,我们过去某些文化观念已经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桂林市是闻名世界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中共桂林市委、市人民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编纂《桂林年鉴》,这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化桂林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市480万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编纂出版《桂林年鉴》,旨在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广大读者了解市情提供资料,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争取外商投资建设桂林提供帮助,从而达到为桂林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服好务的目的。为此,桂林市志办始终把编写(《桂林年鉴》作为修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从1985年至今已经连续出版11卷。其中1985年至1995年为5年一卷,自1996年以后每年一卷。《桂林年鉴》力求在客观反映桂林基本面貌、发展状况和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的同时,如实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重视图文并重、相得益彰。多年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通过对年鉴框架结构、资料收录、编辑方法、装帧设计等进行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和创新,使年鉴的“全、新、精、特、鉴、便”六大特点更加突出,综合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愈来愈大,赢得多方肯定和赞誉。(《桂林年鉴》2004年卷荣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综合奖特等奖和中国版协颁发的首届“中国年鉴奖”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综合奖一等奖。中国方志出版社如是评价《桂林年鉴》:“内容广博,信息密集,为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了解和熟悉桂林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信息,为续修地方志积累了资料。编纂主旨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5.
桂林在抗战前,只有几间学校,居民人口不超过五、六万,文化教育事业比较落后。从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之前,很多革命文艺工作者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分别从南京、上海、江苏、浙江、武汉、广州疏散,云集到桂林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桂林,逐渐成为抗战后方文化中心,有中国大西南“文化城”之称。  相似文献   

16.
“繁荣桂林戏剧·电视剧创作座谈会”综述盘福东桂林人杰地灵,历史上产生了很多著名的佳作,今天的桂林戏剧佳作,与桂林历史文化沉淀有关,桂林剧作家的作品频频获奖,来自超越天下的桂林山水给桂林文化人在历史与哲学、哲学与艺术上注人无穷无尽地进取的活力。《山子谣...  相似文献   

17.
新安旅行团与桂林儿童抗日救亡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桂林儿童抗日救亡运动以“新旅”的到来而高涨,又以它的离去而低落。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图为全面研究中国儿童运动史提供一点参考。(一)一九三八年八月,日本帝国主义动员了一百万军队围攻武汉。与此同时,为了从海上切断中国的对外联系,并和武汉战役相策应,日军又抽调一部份兵力夺取广州。十月底,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武汉、广州沦陷之后,作为西南重镇的桂林,其地位与作用就更加突出了。当时蒋介石和桂系之间有着较深的矛盾,广西当局为了抗拒蒋介石力量的侵入,提出了“三自政策”(自治、自卫、自给)并一面标榜抗日,一面实行所谓招贤纳士的开明政策,而蒋介石  相似文献   

18.
毓秀钟灵话桂林唐侬麟“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①是陈毅同志赞咏桂林的诗句.从这两句诗中,可见我们这位叱咤风云的元帅对桂林山水是如何的倾倒。桂林,这驰誉寰宇的名区,自唐以来,便有“甲天下”之誉。前人歌颂她的诗章,于今可见者就有四千余首②。她不但独擅天下...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7,(9):152-154
10月.秋色渐浓.无数的山野开始“红”起来了.层林尽染,绚丽夺目,让人觉得秋天并不是一个凋零的季节.而是一段火红而热烈的时光。《行游数码》2007年第十期将带您到中国100个红色彩林目的地,现在,小编就先上两幅绝色作品.让大家先睹为快.更多的精彩敬请期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我读到一位香港资深作家的鸿文,它虽然不足千字,却有如豹皮般*谬误斑斑”!并且,作家对逻辑的思维方法存有颌大的误解和缺乏科学的求真精神。该文很具代表性,因为其他不少作者也有类似的观念、思想,并不时发表为文,致使广大读者深受感染和误导。现因限于前幅,我只搞引其中一小段,略作评析,以就教于读者。1.摘引有一个“包顶颈”的批评家,名叫朱隗,最喜欢吹毛求疵。他看到诗句“桃花少人事”,便马上指为“不周延”,批评说:难道李花便特别忙于应酬?他看到另一诗句“秋声午夜真”,也一样认为“不周延”,批评说:除了午夜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