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美艳 《学术研究》2023,(11):90-97
基于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本文对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参与率的基本状况、性别差距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考察婚姻生育状况对女性和男性劳动参与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与无配偶的女性相比,有配偶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低16.0%;与无配偶的男性相比,有配偶的男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高12.3%;与无0—6岁孩子的女性相比,育有0—6岁孩子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低14.9%;与无0—6岁孩子的男性相比,育有0—6岁孩子的男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概率高3.5%。因此,应大力完善婴幼儿照料和托幼服务体系,减轻女性的育儿和照料负担,并提高全社会的性别平等观念,努力促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女性写作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从一开始,女性心理便成为女作家们注目的重点。本文对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主要是小说)中所反映出的若干心理症结作出梳理,对文学的性别问题、女性爱情观与价值观、女性气质、女性幽闭心态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勾划出80—90年代女性文学的心理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的嬗变─—新时期女性电影创作管窥郭培筠毫无疑问,我国新时期以来所涌现出的令人瞩目的女性导演阵容,不仅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奇迹,也成为世界影坛的一大奇观。全国八大影厂现拥有女导演50余人,其中数十人已具有不同程度的世界知名度,如黄蜀芹、张暖忻、...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性经济地位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反复过程。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分析了生产力、制度、思想、文化对女性经济地位的影响,我们认为生产力是决定女性经济地位的本质因素,社会性别制度是女性经济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思想流派和统治思想会影响社会性别制度的形成。为此,结合我国女性经济地位的现状,认为提升我国女性经济地位的关键在于消除生产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其次在于相关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6.
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90年代王安忆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女性写作呈现出作家以个人生存体验表达妇女身体生存体验的自觉 ,女性文学走向女性个体生存的微观世界。王安忆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女性性别生活经验进行关怀 ,尝试在社会历史中寻找女性的历史—文化—语言谱系 ,构建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  相似文献   

7.
天使与妖妇─—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看海丝特与潘金莲关涛(河南大学外语系)本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得到了世界各国女性的强烈响应。以妇女意识为观照,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也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起来。在“解构男性中心,完善妇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创业成功有关研究回顾及访谈,以行为动机理论"刺激—需要—行为—结果"为基本研究框架,从个体、环境、组织战略三个维度筛选和识别出影响女性创业成功的六大因素,并提出了女性创业成功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现代女性的永恒主题.南茜·弗雷泽在《公共领域的跨国化》一书中,从她的再分配—承认—代表权的三维正义理论出发,批判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未能有效地将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建构其中,解蔽了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框架结构,重释了"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跨国公共领域"等概念,指出了全球化时代女性解放和发展的路径是女性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跨国公共领域,将女性从单一的女性发展空间发展至多元的、综合性的具有自由流动精神的跨国公共领域,提出应当强化女性的政治代表权,让女性在政治维度获得充分发展,进而有步骤、有理路地实现再分配的经济维度和承认的文化维度的充分发展.弗雷泽重构了女权主义的"宏大叙事",从理论上挚画了全球化时代女性公共领域的解放和发展的图式,开拓了西方左翼女权主义的研究视域,但是,理论的预设性也决定了她的实践方案只能停留于言词中,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女权主义的种种问题,才能在追求全球正义中找到女性解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
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文学艺术被称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初由流寓到欧洲的俄侨文学家于1930年代提出,特指象征派诗歌。随着冷战的进程,这个概念被西方斯拉夫学界广为接受,扩展至现代主义诗歌,包括象征派、阿克梅派和未来派,以便有意识提升被苏联贬称为颓废的现代派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80年代末以来,这个概念日益被苏俄学界作为基本术语接受,泛指这期间的文学繁荣,虽然重点仍是现代主义,但已注意到这期间文学艺术的繁荣远非现代主义,实际上经由图书市场而兴盛的大众文学,远比现代派更有受众群。因为1861年改革历经40—70年的积累,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包括性开放、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加等。这种背离东正教传统的新时代潮流,成为期间文学热衷的话题,也使小说叙述更考虑大众的关切,托尔斯泰、阿尔志跋绥夫和库普林等创作了性题材小说,导致女性小说成为期间最流行的文学景观之一。女性解放正是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一种意识形态,也是苏俄彰显共产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涵之一,苏维埃政权虽然很快中断白银时代,许多女性畅销作品无法进入经典序列,但她们创作的现实意义远超出当时畅销书的范畴,成为推动苏俄女性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冯琳  袁同凯 《河北学刊》2023,(2):180-185
亲密关系随着文化、地域的差异而存在多样性的表征样态。根据自身生命历程的变化,当代中国彝族青年女性的亲密关系经历了从共享式亲密关系到家庭式亲密关系的转变。未婚彝族青年女性亲情—友情—爱情三位一体的亲密关系与已婚彝族青年女性嵌入家庭空间的亲密关系,两者并非截然不同的二元对立,而是体现了行动者主体本身生命亲密关系一体两面的二重性表征。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在转折期(1912—1936),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尤其是现代女性视角的向外观照与向内审视的结合,表现了现代旧体诗词中女性意识的深化。在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向外进一步拓展宏大叙事与抒情,向内进一步审视母女关系和女性身体,思想与艺术趋于成熟。及至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在1977年以来的复兴期,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林白笔下知识女性的人生轨迹大多可以概括为"找工作、找男人—失业、离婚"这种模式的循环,而且二者纠结重叠在一起,这也是她们人生的主旋律、主战场。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观察这些女性形象可以发现,她们处在文化弱势与性别弱势的双重弱势中。而只有打破"中心—边缘"、"男性—女性"这种强弱分明的二元结构,才能实现女性主体性的文化自觉与性别自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女性爱国主义传统张建华翻开尘封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以男性为本位的社会群体和个体,而女性─—人类的母亲们,则绝大部分被史家轻轻掠过,只在可怜可叹又可悲的《烈女传》中立下一个个贞节牌坊,即便有个别记载,也是借墨如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女性观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基础上,通过对女性地位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演变的思考和分析,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通过私有财产的出现而使女性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根源,并重点阐释了只有通过废除私有财产制度,才可能使女性得到最终的解放。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的基础与当代演变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女性观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女性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女性观,提出了合理的女性价值,以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郭作飞 《兰州学刊》2011,(6):210-212
"万福"一词作为寒暄用语产生于唐代,其专用于女性则要晚至元明。由唐而明清词义大致经历了"一般寒暄语—交叉混用—专用于女性"的发展过程;"万福"一词个案分析表明:典型性词汇成分对于古籍文献作品年代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前提是典型成分本身的时代必须准确。  相似文献   

17.
受“文学是人学”观念的影响,新时期作家普遍将古代 女性当作人来写,导致了对古代女性不平等生存境遇的洞察和对笔下女性人物平等要求、超 凡魅力的描绘。女性作家一方面由于自己的性别而更容易对古代女性产生身份认同,一方面 也受到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更关注女性的解放与男女的平等。但女性文本对古代女性姐妹 情谊的描绘,大半还是出于接触了女性主义理论的现代作家对古代女性生活的浪漫想象。  相似文献   

18.
刘曙辉 《理论界》2008,(9):113-115
《妇女杂志》是中国妇女报刊史上第一份历史最久的大型刊物,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女性启蒙的历程。它展现了三种女性,即传统的贤妻良母、独立女性和革命女性。在中国启蒙图景中。性别话语被整合进民族主义话语之中。民族解放促进了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解放,但女性作为个人,却未能实现自主这一启蒙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搭建中朝韩女性学者“跨学科、多层面”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学者分享女性研究的体会、经验和成果,推进女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延边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于2007年12月21日、22日在延边大学举办了抗日女英雄金贞淑女士诞辰90周年纪念大会暨中朝韩女性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为“女性研究的演变与时代课题”。来自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和中国的60多位女性学者以及嘉宾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围绕女性与历史、女性与领导能力、女性与保健三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发言踊跃,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20.
杨彬  艾乐 《江汉论坛》2024,(2):78-82
新时代以来,叶梅的创作发生了较为鲜明的转向,取得了新的成就。在文体上,叶梅由以小说创作为主转向以散文、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创作为主。在内容上,叶梅跳脱女性受压迫—女性意识觉醒—走向反抗之路的叙事套路,转而书写勇担时代大任的新时代女性,彰显新时代女性力量;她的生态文学创作由自发转向自觉,用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进行生态书写,讲述生态故事,构建生态文化;她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切入,由书写土家山寨小故事到书写中国大故事,以文学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叶梅在新时代的创作转型,展示了一个中国土家族女作家的创作新历程,也展示了一个中国作家将创作生命融入祖国、融入时代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